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党淑雯:倾情打造一流课程,培育“航空强国”时代新人

2018年,高教司吴岩司长首次提出了“金课”的建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校高度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要求,鼓励支持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工作。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飞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党淑雯老师紧密结合民航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特点,围绕民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开拓思路、创新实践,先后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2020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有效推动学校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从立德树人出发,探索“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党淑雯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依托学院“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探索实践“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双融合、双促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及举措。

一方面通过引入民航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提升专业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能力;此外,注重建立师生共鸣共情桥梁,课程内外巧用思政之“盐”,传授真理之“味”,让课程思政有高度、有力度、有效度的同时,更为课程思政赋予育人温度。



从教学目标着眼,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党淑雯老师所讲授的《机载设备(全英语)》课程于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据AABI国际航空类专业认证标准,解析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内在联系,聚焦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国际航行通则、民航发展重大事件、航空电子前沿动态等知识要点,从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科学化等方面彰显课程建设“两性一度”标准。

在教学目标的梳理凝练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综合”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通过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找准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立足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凭借智慧教学平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科学化考核评价, 注重教学过程互动,持续教学反思改进,聚焦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突破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过教学团队不断打磨、反复推敲,《机载设备(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体现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 “四+X”教学模式。其中,“四”是教学中“四种主要教学方法及四类教学活动”,即情景认识式教学、沉浸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项目驱动式教学;而“X”是指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微话题+微讨论”、基于线下课堂的“微项目+微设计”等多项教学举措及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化、线下教学的知行合一化、课后自主学习的活性有氧化,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育人思政化,把握课程建设“两性一度”关键点。



从教学模式着手,落实“虚实结合”实践教学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飞机驾驶技术和飞行运行管理能力”,为解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 党淑雯老师所负责的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民航飞行与运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实践资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邀请航空公司机长参与教学,摸索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

“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建成仿真程度高、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教学项目,其中“仿真雷达管制下Cessna172R模拟器标准五边本场飞行训练” 这一实验项目获得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2018年,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截止目前,该实验项目是唯一面向飞行技术专业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项目取得的教学成效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影响广泛



促专业建设发展,发挥“头雁领航”作用

作为飞行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党淑雯老师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所带领的飞行技术教学团队扎根于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围绕我校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以及国际化专业认证工作中,针对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国际专业认证、以及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工作探索开拓了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范式、新举措。

在后疫情时代育人育才新挑战、新机遇背景下,我校广大教师将秉持“两性一度”标准,在已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持续突出优势、不断挖掘特色,建成更多一流课程。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