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学校举行2024年老干部迎新春团拜会
1月2日上午,学校党委在长宁校区举行2024年老干部迎新春团拜会。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门妍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夏春明、许开宇;党办、校办、组织部、离退休党工委、老干部办公室负责人;离休老干部、退休局级老领导、退休党支部书记们欢聚一堂,同迎新春佳节,共叙学校发展。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
李江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向各位老领导、老前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并详细介绍了学校一年来的重点工作:一是主题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掌握了新思想中蕴含的立场方法观点,更加坚定了办好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信念。二是学校正在认真开展第四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力争把过去5年的成就经验总结好,把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谋划好,圆满开好第四次党代会。三是学校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行业产业所急所需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四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高校分类评价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加快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五是全力以赴冲刺博士单位和博士点,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申报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全力冲刺。李江书记表示,学校工作离不开各位老领导、老前辈的经验和智慧,恳请各位老领导、老前辈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工作,继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俞涛校长祝老领导、老前辈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并向老同志们介绍了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情况。他表示,市委高度重视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的评价机制,激励高校特色发展,并在全国形成引领。学校及时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高校分类评价的新要求,集中全校力量进行思考和优化调整。聚焦“坚持办学定位、坚持以本为本、坚持产教融合、坚持科教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三个导向:产业导向,聚焦特色产业;“三特”导向,以“人无我有”的特点、“人有我长”的特长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为重点;交叉导向,与不同领域和学科进行交叉以服务产业。通过“地高大”建设牵引重点学科发展,聚焦交通运输及智能制造和先进材料领域。俞涛校长强调,学校要办成一所有质量的大学、一所有想法的大学、一所有贡献的应用型大学。
离休干部施有奇表示,离休老同志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参与者、见证者,并引用毛主席的诗句抒发内心的喜悦:“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他表示,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为党员非常自豪。
与会老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对学校的转型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对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和进步表示肯定。(阮晓栋)
学校召开2023年度部门考核工作汇报会
1月3日,2023年度部门考核工作汇报会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全体校领导出席会议,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主持。
校党委书记李江代表学校党委感谢各部门为学校事业发展付出的辛苦,学校在上海高校分类(应用技术型)评价中始终名列前三,今年更是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这都离不开各部门的努力。他表示,年度考核评分要注重客观标准,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来评价,要对标学校“十四五”规划和部门年度考核指标看完成情况。同时指出,年度工作总结的目的是要谋划发展,并对各部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及时总结。梳理五年来的经验、成绩和不足,为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打好基础;二是要坚持学习。学习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文件精神,学习国内兄弟高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以及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先进理念;三是要思考未来。要立足中国办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思考今后五年学校的发展战略、措施和目标。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肯定了各部门2023年度所做的工作,他表示,每个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虽然不同,但各司其职、各具特色,都是学校事业发展“大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并对下一阶段更高质量开展工作提出三个检视原则:一是要看工作是“干了”还是“干好了”,即看完成工作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挖掘深层次内涵;二是要看工作是“要我干”还是“我要干”,即看是按照领导交办完成工作还是立足利于学校乃至利于上海完成工作;三是要看工作是“为‘我’干”还是“为‘他’干”,即看工作是为自己个人利益还是为学校、为高等教育乃至为中国教育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围绕2023年度部门考核工作分别介绍了机关及直属单位、教学科研单位考核工作的完善和优化举措。47个部门就落实全面从严治党、2023年重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亮点特色及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汇报。
本次年度工作汇报会不仅是总结会,更是动员会,吹响了2024年工作的“冲锋号”。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考核工作的导向性,各部门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盯紧目标、干在实处,努力构建学校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人事)
学校召开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为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1月5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行政楼204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胡越主持,第二阶段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
俞涛校长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新成立的委员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通识教育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二是通识教育发展要具备校本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三是通识教育要实现全覆盖,建设多元的课程体系,让所有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生命周期受益。
夏春明副校长宣读了《关于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并对未来通识教育工作作出部署。他表示,一是要理清通识教育现状和职责,组建教学团队,引进线上课程资源,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基于“三特”建设,培养通识教育品牌课程,丰富第一和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注重通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细化课程分类,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建设全覆盖的通识教育,完善我校通识教育整体建设方案。
会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胡越介绍了学校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设想和讨论议题。各位委员围绕学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和规划展开热烈讨论,并对我校通识教育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学校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迈出了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学校将依托指导委员会,着力打造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为提升学生自身品格修养和综合素质贡献力量。(臧文娟)
第二版
校党委第六轮专项巡察完成反馈
1月4日至5日,校党委第六轮专项巡察反馈工作全部完成。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王岩松分别出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巡察反馈会并讲话。巡察组组长张志刚、周洁同志分别代表党委第一、第二巡察组向被巡察学院党委反馈了巡察意见。
会议指出,巡察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学院党委要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抓好巡察整改,切实增强抓好巡察整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巡察整改提升学院治理效能,实现巡察监督、整改、治理的有机贯通。
会议强调,学院党委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拧紧巡察整改责任链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市委、学校党委关于巡视巡察整改的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上来,全程闭环跟踪巡察整改任务,扛稳、抓牢、做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学院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要强化政治担当,把整改工作与贯彻国家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精神、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完成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落实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十大计划”等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使整改过程成为推进整体工作、加快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馈会上,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虞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朝民分别进行了表态发言,表示将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对照反馈意见逐项细化整改方案,举一反三,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自觉做到在整改中增强党性,在整改中用好权力,在整改中挺起纪律,在整改中推动工作,在整改中创出业绩,从而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
巡察办负责人、第六轮专项巡察组全体成员以及被巡察单位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参加会议。(苏莹)
上海校园篮球联赛构建“体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1月7日下午,2023年“宝矿力水特”上海市大学生篮球联赛、上海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颁奖典礼在我校松江校区体育馆举行。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会长、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薛明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夏春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副处长时多;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以及市教委、市体协、工程大、各区教育局、各高校体育部等有关单位领导和嘉宾受邀出席,24支冠亚军队伍齐聚一堂,在领奖台上收获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本届赛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承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协办,大冢慎昌(广东)饮料有限公司冠名支持。自开赛以来,一场场充满激情的比赛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宁校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向明中学浦江校区、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潜溪学校7个赛区上演。各校代表队集体亮相,为学校荣誉而战,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篮球盛宴。其中大学组赛事共设置男子甲组、女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乙组、男子高职高专组、女子高职高专组6个组别,参赛学校47所、参赛队伍94支、参赛运动员1400余名、比赛场次188场。中小学组赛事共设置小学男子、小学女子、初中男子、初中女子、高中男子、高中女子6个组别,参赛学校131所、参赛运动员1800余名、比赛场次373场,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届赛事得到了宝矿力水特、摩腾篮球等品牌的大力支持,为赛事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提供了更好的赛事保障,为上海市校园篮球事业的发展平添新助力。
作为上海教育系统打造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官方品牌赛事,上海市校园篮球赛既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其魅力与价值,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声势浩大的2023年校园篮球联赛既是践行“体教融合”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对2023年9月上海市教委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布《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的积极回应。(继教)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来校开展合作交流
1月4日上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资深客户经理杨军、长宁支行行长张继为一行来校开展合作交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王岩松会见来访一行。校办、体育部、外联办、学生处、财务处、资实处、继教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会议由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朱蓓主持。
会见中,俞涛对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及长宁支行的来访表示诚挚欢迎,对中国银行给予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杨军介绍了中国银行与高校开展资源对接的情况,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与学校合作,实现多领域的合作共赢。
座谈会上,朱晓青提出,双方要通过密切交流,共创精彩体育赛事,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王岩松对中国银行给予学校承办2024年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以足球锦标赛为契机,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张继为表示,中国银行将义不容辞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队伍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并加大对赛事的支持力度。
体育教学部介绍了2024年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筹备情况。双方相关部门就如何落实锦标赛赞助事宜及建设“中银慧谷”等合作事项进行了沟通。
会前,中国银行一行参观了我校航空飞行实验实训基地、108号列车、5G+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及“中银慧谷”选址。(外联办)
喜报迭传佳绩不断
零的突破获批社科基金高校思政理论课研究重点项目
近日,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超教授申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全过程研究”获批重点项目立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自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以来,我校是上海首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的高校,实现了上海地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零的突破”。(马院)
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花落工程大
近日,我校申报的“跨文化视域下的影像艺术及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202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实现了我校留学基金委项目新的突破!
“跨文化视域下的影像艺术及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艺术观的影像艺术创作理论体系,培养专业素质高、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高水平艺术人才。该项目每年可选派师生赴外方合作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或访问研修,项目首轮执行期为三年(2024-2026年)。学校将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助力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武宜笑)
学校荣获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奖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榜样力量·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案例评选”获奖名单揭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凭借其卓越的传播创新实力和影响力,在全国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一同荣获“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奖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的新模式、新应用和新趋势,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引领了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此次荣获“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奖项,再次证明了我校在新媒体传播发展和应用方面的实力和创新力。(宣传)
2门课程入选2023学年度“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23学年度“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名单(沪教委高〔2023〕46号),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金晓怡老师的《机械设计》、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李佩绮老师的《陆空通话(全英语)》2门课程成功入选。
本次申报的2门课程全部入选“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这是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新突破。后续,学校还将组织示范课堂经验分享活动,通过互学互鉴有效引导和激励全校教师积极钻研本科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务)
第三版
【聚焦“三特”】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助力高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始终瞄准国际工程技术前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在学校三大战略的指引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数联——数智——数用”三特,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推高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学院三特主要围绕“数联:智能传感与泛在互联”特点,建立国产化数字基座;发挥“数智:数据智能与先进计算”特长,研发国际领先的数据智能算法;聚焦“数用:工业决策与行业行用”特色,形成航空、汽车、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数字化特色应用。
在特点方面,学院围绕“数联:智能传感与泛在互联”,主动对接院士团队,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组建了高效编码通信科研团队以及联邦学习与隐私安全科研团队,参与了AVS国家标准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全国首个5G高校。获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获上海市数字安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一重点实验室,积极将科研优势反哺教学,自主研发的“Iclass爱课堂”服务智慧教育及中西部高校。上述成果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底层基础性技术突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创新技术,并推进集成电路等底层基础学科布局,打造具有学校特点的国产化数字基座。
在特长方面,学院围绕“数智:数据智能与先进计算”,积极融入院士团队,组建了国家级人才引领的机器视觉科研团队,研发了全国首个基于UWB与视觉融合的室内无人机定位导航技术、弱纹理环境下的飞机表面点云特征提取和融合技术、基于弱监督对比学习的飞机表面异常检测技术。研发的绕机检测机器人获得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多次感谢信,提高了国产民机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经鉴定评价相关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批国家基金委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横纵向经费超过2000万元,特别是在电力行业获批横向课题超千万元,相关技术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批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引进和培养团队的优秀青年骨干,形成与学校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在特色方面,学院围绕“数用:工业决策与行业应用”,紧密对接院士团队,组建了以国家级人才引领的工业决策智能科研团队,面向供应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业全产业链环节,构建国内最大规模的工业全产业链知识库,实现工业知识的自动抽取以及推理决策应用,并与工业大模型融合,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获批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民机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获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各类横纵向项目超过3000万元,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多项,牵头8项团体标准,获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并在中国商飞、上汽集团、华润江中等航空、汽车、制药领域获得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后续将进一步凝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时代的科研新范式,加强自主算力建设,有力支撑学校航空、汽车、轨道、邮轮的大交通特色方向。
下一步,学院将围绕“三特”持续深化学科与专业建设,布局“5G+人工智能”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中心、省部级平台以及双创中心的效能,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建设,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力争在学院重大平台与项目上继续突破,推动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电气)
化学化工学院:深耕专业优势提供“上工程方案”
围绕“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特点,聚焦“药——工——医交叉”的特色,化学化工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新趋势和产业发展新需求,深度聚焦学科专业优势,赋能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上工程方案”
在特点方面,学院围绕“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自2019年开始组建了碳化硅陶瓷膜先进技术研发团队,打造了集聚碳化硅陶瓷膜“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一体的工程化名片。近年来,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碳化硅陶瓷膜重点实验室1个,获批立项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国家标准1项;同时创制二维单层碳化硅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后续,学院将持续围绕“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引育并举,加强团队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不断强化研发队伍建设,重点开展碳化硅陶瓷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二维单层碳化硅创制的基础研究,力争在顶级论文、人才计划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省部级科技奖项和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在特色方面,学院聚焦国家和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战略布局,依托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开展“药——工——医交叉”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在“药——工交叉”高端药物制剂与智能装备、“医——药交叉”高效药物靶点与智能筛选、“医——工交叉”生物医药材料与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近年来,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12项,包括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培育)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工信部揭榜挂帅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累计纵向经费1932万元;签订横向经费1000万元,其中超过100万元的重大横向项目4项;获批上海药物制剂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药性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培育)2个省部级平台。后续,学院将依托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继续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瓶颈,通过“药——工——医交叉”驱动基础创新并集中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下一步,化学化工学院将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和“药——工——医交叉”进行重点建设,助推学院学科专业高质量协同可持续发展。(化工)
第四版
张菁:师德铸魂初心筑梦
赵梦影向林
张菁老师是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西门子公司技术实践管理专家,上海市景观照明行业评标专家,松江区工程师协会会员。从教三十余年来,她孜孜以求,躬耕不辍,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从教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张老师先后讲授20余门课程,她用初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潜心钻研教学,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在全心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张老师积极开展教改五大建设,先后完成了《发电厂电气工程》课程建设、《电力工程》课程建设、《电气工程基础》教材建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建设等,作为主编出版了三门课的教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机械工业出版社)、《电气工程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先后有三门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
张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创新团队为依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长期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带教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众多学子在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获得佳绩。最值得张老师骄傲的是,她连续9年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全国总决赛一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30余项。
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同时,张老师还积极帮助学生开拓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她鼓励大家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同时参加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加学生“求职砝码”。对于大四的毕业年级学生,她帮助学生分析形势,增强信心,及时回答学生关于考研的相关咨询,邀请往届优秀学生进行考研经验交流。同时,拓展学生就业知识,传授面试技能。通过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优势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利用现有的相关资源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市场,及时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跟多家就业单位联系沟通,为毕业生提供优秀的实习和就业岗位,所带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
王珏: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石林
外国语学院王珏老师谦虚低调,在专业和学术上,一直孜孜矻矻地钻研,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条。
在同事的心目中,王珏老师以身作则,治学严谨。翻译专业学科带头人王胜利教授说,王老师恪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翻译专业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典范。翻译系主任马德忠老师说,王老师爱岗敬业,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翻译系副主任王梦瑶老师说,在学生论文指导方面王老师功夫精深,她指导的学生论文连续两年都有90分以上的,特别优秀的查安妮同学还考取了南京大学剧本创作专业的研究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王老师则更立体更多面。在韩宇凡同学的眼中,王珏老师是一个永远保持优雅知性气质形象的老师,“她上课不会照本宣科,记得大一上《综合英语》这门课程时,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前戏剧表演活动,让我们在情节设计、台词背诵、排列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课堂知识,拉近和同学的距离,还有《语言与文化》《翻译概论》这些偏理论的课程,她总是布置灵活作业,让我们在搜索资料、结合理论实践、相互鉴赏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基础牢牢打下。”“王老师既是老师,又像朋友”。谢君楠同学犹记得入学第一堂课,王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当时她拖着比自己人还要重的行李箱,勇敢地踏上征程,她的行李箱不仅装着她的书本和学业,还承载了她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和憧憬。在任课期间,她除了完成学院布置的授课任务以外,还经常督促我们完成专四专八的学业考核,并劝导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和突破自我。她还会经常布置高质量的课后‘难题’来巩固知识点,大家‘叫苦不迭’的同时,又感恩她的认真与负责。”孟子诚同学说,王老师指导毕业论文时精益求精的精神,自己终生难忘,“王老师从始至终耐心地帮助我规划毕业论文的研究结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我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宝贵建议。王老师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科研经验不断帮助我引导我在更有创新意义、更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上重点检索、研读学术资料,指导我如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运用正确规范的学术方式呈现在论文中。”
“若临秋水,如沐春风”。这是同学们送给王老师的“大礼”。
王洁:立德树人暖心铸魂
马德忠
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知心人,同行路上的擎灯人。王洁老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从教三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这样要求自己。
王老师正直豁达,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多年来潜心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的骨干教师,她承担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经济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在课堂上,王老师有独特的魅力,她讲的课既生动有趣,又充满哲理和思辨,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辅相成。同时,积极拓展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基于5G+进行多途径、多层面、立体的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探索,开辟师生教学互动的新场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实地的社会调研,使思政课走进生活。在科研方面,她积极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研究项目,至今发表过30多篇论文,其中包含教学论文6篇,为学院获得上海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出贡献。
三十多年来,王洁老师从最初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大姐姐”升级为现在学生口中“贴心的好长辈”。她注重将哲学、法学、心理学、文艺学等人文元素融入思政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为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讲座。担任本科生的导师期间,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行和学科素养的形成,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上海市级的大学生创新课题以及创业课题“上海市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医保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松江区为例”“关于开发大学生综合学习工具APP的创业训练”,还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高校毕业生称号。
王洁老师一直担任学院女工委员,为学院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尽心尽责。她认为,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既是培养身心俱全学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王洁老师说,做老师光有辛勤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成为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