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荧光功能材料课题组瞿祎博士、曹俭副教授等人在石油化工产品中的有害重金属监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在英国皇家化学会能源与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8.867)上以“A solothiocarbonyl quinacridone with long chains used as a fluorescent tool for rapid detection of Hg2+ in hydrophobic naphtha samples”为题发表,并受邀入选该杂志封面文章(Outside Front Cover)。

该研究以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荧光探针为基础,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超长碳链的引入,将探针的疏水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其成功地克服了荧光染料在石脑油样品中极差的溶解性。该研究通过分子工程的策略,第一次合成出较稳定的单硫代喹吖啶酮荧光传感器,并用于高灵敏度汞离子检测。该成果优化了前期工作中使用的双硫代喹吖啶酮传感器检测灵敏度较低的问题(Polymer Chemistry,2014,5, 3396-3403,影响因子 5.375;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 2012, 161, 661-668,影响因子 5.401)。解决了化工产品背景荧光对测试结果的干扰,成为首例将荧光传感器应用于超低极性有机环境的分子识别技术,填补了荧光传感器在低极性化工产品检测中的空白,证明了分子荧光技术在环境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21404068)支持,受上海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F0203704)、国家质检总局项目(2016IK223)委托。该项工作中高分辨质谱实验受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所、教育部结构可控先进材料实验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