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总第1011期

时间:2024-04-22浏览:10设置

4月20日.pdf

第一版

市委第七巡视组巡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

根据市委关于巡视工作统一部署,近日,市委第七巡视组巡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会前,市委第七巡视组组长何以琴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见面沟通,通报了巡视有关工作安排。会上,何以琴就巡视工作进行动员,市纪委常委、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余成斌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巡视工作部署、扎实开展本轮巡视工作提出要求,李江主持会议并就配合做好巡视工作作表态发言。

市委第七巡视组副组长及相关同志,市委巡视办有关同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学校中层正职干部,学校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年内退岗退休的市管干部,教授代表等列席会议。

何以琴在讲话中强调,巡视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市委巡视组将坚决履行新征程巡视工作的职责使命,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落实政治巡视要求,旗帜鲜明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查找政治偏差,深入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情况,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洁风险防控情况,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情况,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落实巡视监督以及审计、财会、统计等其他监督发现问题整改等情况,加强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本轮巡视工作。

余成斌代表市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对巡视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持续发力、纵深推进,通过巡视有力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落地见效。二是要聚焦监督重点,加强对履行主责主业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聚焦关键少数,突出对“一把手”的监督,推动“一把手”正确履职用权、积极担当作为。要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积极推动立行立改和边巡边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在强化巡视整改上集中发力,推动改彻底、改到位,务必清账、不再欠账。要深入查找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把巡视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推动标本兼治。三是要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同题共答,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把严的标准、严的要求体现到巡视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李江在发言中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将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巡视要求上来,把本次巡视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切实增强接受巡视监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强化政治担当,坚决支持配合,全力做好巡视工作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巡视各项任务,自觉接受监督,真实反映情况;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全力推进重点工作与做好巡视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坚持同向发力,以巡视促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创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巡视期间,市委第七巡视组设专门值班电话:18101880227,专用信箱:上海市A20901号邮政信箱,电子邮箱:shxs7z@shanghai.gov.cn,通过“码上巡”系统设置了二维码,在松江校区行政楼、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大楼、虹口校区综合楼设意见箱。巡视组受理电话的时间为工作日的9001700。巡视组受理信访时间截止到202467日。根据巡视工作条例规定,主要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重点是关于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举报和反映。(市纪委)

 

【党纪学习教育】学校举办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读书班(第一期)

418日上午,学校举办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读书班(第一期)。校党委书记李江主持并领学“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

李江书记详细讲解了党的纪律及其理论问题概述,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大党的纪律类型,确定性、强制性、平等性和自觉性四大党的纪律特征,指引作用、评价作用、规范作用三大党的纪律作用展开,具体分析了“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党高度重视自身纪律建设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实现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反思党的现状得出的必然结论。面对中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给出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修订《条例》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理解《条例》的丰富内涵,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在学习交流中讲到,作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一是新修订的《条例》着眼加强对全体党员对象范围全覆盖的管理,在全周期全覆盖上持续用力。二是要切实增强贯彻新《条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细化问题,进行问题具象的描述,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逐章逐条、反复地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门妍萍进行辅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作学习交流发言。(王雁)

 

学校召开2024年审计工作会议

417日,学校举行2024年审计工作会议。

校党委书记、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江对学校2023年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做好2024年学校审计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凝心铸魂、提高认识,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做好学校审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新征程,要观大势、谋大局、顾长远。二是要聚焦主业,彰显作为,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要争先手、拓广度、强统筹、抓落实、多联动、勤宣传。三是要固本培元,强化作风,以高素质队伍建设支撑审计监督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审计队伍要强作风、厚基础、守底线。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俞涛强调,一是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充分深入认识审计重要性。二是要准确把握审计定位,充分发挥监督和服务职能。三是要落实审计整改,把督促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加强举一反三,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四是要充分实现贯通融合,全校上下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享、重要事项共商、整改问责共推、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形成监督合力。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传达了2024年上海教育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认真落实学校党政领导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部署。

会上,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校纪委副书记、党委巡察办公室主任段海霞,财务处处长王锐,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欣梁分别从“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深化巡审联动,提升监督质效”“发挥财会监督作用,推进学校内控体系建设”“落实审计整改要求,提升学院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作了交流发言。审计处处长茅蕾作了学校审计工作报告。(审计)

 

第二版

走访调研座谈风物长宜放眼量

赴上海理工大学调研: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411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一行赴上海理工大学调研。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晓东,总会计师赵明会见了俞涛校长一行并座谈交流。

俞涛校长对上理工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上工程近年来在分类评价、本科教学评估和博士点申报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最新进展。他表示,上理工一直是上工程学习的榜样,近几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高水平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智慧校园建设等诸多领域走在了市属高校前列。两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丁晓东校长对上工程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作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单位,五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当前全校上下正在全力落实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战略路径和重点举措。上理工与上工程一直以来友谊深厚,希望双方继续深化互学互鉴,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上,上理工信息办负责人介绍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思路、阶段性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本科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介绍了学校“一网畅学”平台建设情况。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治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后,我校一行实地调研了上理工第一教学楼和第四教学楼智慧教室。校办、教务处、信息办负责人参加调研。(校办)

南京工程学院来校:产学合作创新示范

410日上午,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党委副书记濮励杰、副校长朱松青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会议由夏春明副校长主持。

俞涛校长对南京工程学院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产教融合是上工程的基因,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坚定不移走好产学合作道路,通过建立合作教育Co-op 2.0版本,完善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注重全面对德合作,以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示范基地为平台,持续开展中德合作专业建设、中德合作机构建设、中德跨企业能力中心建设等对德合作项目。南京工程学院与上工程有着相近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双方今后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孙爱武书记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介绍了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改革发展的情况。他表示,通过今天的交流,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思路与举措、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希望今后能够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两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前,南京工程学院一行参观了我校波音737-800模拟机项目、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深入了解我校先进技术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外联)

湖南工程学院来校:经验共享深度合作

418日下午,湖南工程学院校长易兵一行5人来校调研交流。俞涛校长热情接待了易兵校长一行,期待两校深度合作,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交流会上,夏春明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参加ASIIN认证和人才培养情况。他表示,两校同是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的发起单位,有多年的交流合作经验,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对接,通过互学互鉴、经验共享,推动ASIIN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等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易兵校长感谢我校对湖南工程学院当选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第三届理事长单位给予的支持,希望两校继续加强合作,扩大联盟影响力,同时希望两校在ASIIN认证工作开展、人才培养、新工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两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质量办主任匡江红详细介绍了我校开展ASIIN认证的做法与成效。教务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湖南工程学院一行还参观了我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服装智能定制协同创新中心等特色平台。(教务)

 

【党纪学习教育】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协调会

为深入推进学校党纪学习教育工作,416日下午,学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协调会。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学校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负责人朱洪春主持。

史健勇指出,全校党员师生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专班成员单位和各项任务牵头单位,要吃透文件精神、加强沟通协作、主动跨前推动、带头遵守党纪,确保将中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要结合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机关党员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党员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方案,做到分类施策,因人施教。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做好学习资源供给,贯通纪律教育和思政教育,贯通党性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加强校内校外资源联动、师生党员联动、“五老”“青年”联动、机关学院党员联动、线上线下联动,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上取得实效。

党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纪委办(监察专员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离退休工作部、机关党委、艺术设计学院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负责人分别围绕学校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方案落实情况作了交流发言。(组织)

 

学校召开2024年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开闭幕式工作会议

   为顺利推进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仪式展演的筹备工作,417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306会议室召开2024年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开闭幕式工作推进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出席会议,开闭幕式总导演李建平,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基建处、后勤实业发展中心、校团委、体育教学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组委会还邀请到东华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朱江华、松江区体育局副局长李树卫参加会议并指导工作。会议由学生工作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吕宁主持。

朱晓青代表学校组委会对开闭幕式的筹备情况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开闭幕式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派文化、足球体育精神和“上工程”育人特色的宝贵平台,要凝结智慧、突出创意、办出精彩!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竞赛活动部和大型活动部要保持同国际大体联的紧密联动,严格遵照赛事仪式环节的流程要求,有序推进,把开闭幕式的细节安排做到严谨、规范。二是要体现细节性。赛事的筹备环节众多,需制定详细的工作清单,把握细节需求,备好工作预案,积极把各类文化元素、学校特色元素融入到仪式展演中,为世界留下富有特色和创意的记忆。三是要体现紧迫性。目前,距离赛事开幕已不足两个月,各部门要周密合作、全力以赴,加快校内外节目的协调,加强仪式筹备细节的沟通,共同推进节目彩排和预演工作,保证开闭幕式的筹备进度和质量。

会上,李建平总导演详细汇报开幕式、闭幕式的仪式方案、节目安排和筹备进度。东华大学体育教学部朱江华主任、松江区体育局李树卫副局长结合我校赛事的筹备情况,分别从仪式流程、资源协调、场地布置、赛事宣传、彩排进度等方面提出细致的建议。组委会各部门就开闭幕式的方案和实施细节进行充分交流和研讨。

2024年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是集全校智慧、力量承办的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组委会各部门将进一步加紧筹备进程和工作节奏,齐头并进、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把赛事的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做好,满怀信心,把本届赛事办出水平、办出风采、办出口碑!

 

第三版

【聚焦“三特”】

纺织服装学院: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时尚链条

纺织服装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涵盖工程、管理、艺术三大领域,是迷你版的“一体两翼”模式。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为纲,持续推进纺织服装重点学科建设、学习工厂、现代产业学院相结合的三协同模式,以科技赋能纤维新材料研发,以创新引领学科生态可持续发展,以数智锻造打造时尚全链条路径,建构学院“三特轮”和“三特树”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特点:科技赋能纤维新材料

纤维新材料作为国家十四五发展的重点工程,是学院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根基与命脉,围绕纤维新材料,学院多年来积极进行战略性布局,组建了肖长发教授领衔、骨干教师为主的“1+2”研发团队和人才梯队,致力于结构化、功能化、复合型纤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张家港市产学研前瞻性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开发出基于纳米组装杂化的抗菌功能纺织品,建成国内首条百吨级熔融纺丝法含氟聚合物纤维(复丝)生产线,发明的低成本增强型聚烯烃中空纤维膜进入应用试验阶段。2021年,获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氟聚物纤维科研基地”,2023年,获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纤维膜制备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院将持续加快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上海市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六大高端产业的交叉融合,着重建设氟纤维、膜纤维、纳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重点方向,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更大的技术创新领先优势。

 

特长:创新引领生态可持续

纺织工业最大的耗水排污是印染环节,始终是制约纺织服装绿色生产的卡脖子难题,学院围绕“纺织品生态着色及功能化”,从“生态着色”到“生态功能化”打造生态染整链,形成研究“特长”。以王际平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生态赋色领域取得新突破,所提出的非水介质染色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7093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大科技计划(2400万元)等重大项目,建设多个产业示范基地,入选工信部“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团队围绕非水介质染色、光子晶体染色、生态功能化开展重点攻关,形成了“人有我长”的科研优势。学院将持续加强生态染整方向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无水染色为首的生态染整技术理论框架,着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国内领先的零污染赋色业态。

 

特色:数智锻造时尚全链路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数智化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是当前产业革命的新趋势、新要求。学院多年来深耕数智化技术与纺织服装技术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数字化纺织、人体工效学、数字化服装与服饰、数字化营销等特色方向,重点打造数智化全链路研发团队,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青年基金3项,其中数字化纺织品纹样分析与建模、三维测体、人体工效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中纺联科技进步奖、工博会金奖、上海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等奖项。学院将依托数字科技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的培育项目,交叉融合各学院学科专业方向,匹配纺织服装产业全链程协同发展需求,以“数智赋能”,构建线上线下共同体的全链路数智化纺织服装科技与应用产教融合平台。紧密对接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与众多头部企业校企联合,着力打造“数智时尚”产教融合综合性平台,为区域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转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学院将围绕“三特”持续深化学科与专业建设,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办学,强交叉催生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应用学院,推动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纺服)

 

通识教育中心:聚古今中外之识树未知未来之人

通识教育中心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梳理我校通识教育特长、特色和特点,聚古今中外之识,树未知未来之人,开创我校通识教育新时代。

特长:探索“卓越工程师”通识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学情教情,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非技术通识能力要求,通过课程改造、师资培育、教学改革、硬件升级等多方面举措,探索“卓越工程师”通识能力培育体系。修订2023年度培养计划,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组总学分和课程模块,模块调整为“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哲学智慧与工程伦理”“科学素养与科技探索”六大模块;培育了3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成立了上海工程技术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各学科专家指导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架构和课程评审等工作;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保障与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未来,中心将持续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锻造一批“一流通识课程”和“通识金课”;建立一支包含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导师在内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构建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开展通识教育专业场馆建设,形成一批通识教育系列活动。

特色:践行“产教融合”应用型通识教育模式

基于我校“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为对象,实施强调产业通识课程,积极引入校外资源,突显上海产业体系,双师型教师多能化等举措,引入外聘的产业通识教师10余名,邀请上海勃林格殷格翰有限公司(世界排名前二十药企)为我校学生开设《质量文化导论》《4D卓越团队领导力》通识课程;邀请各行业创业代表开展“访谈式”课程讲座,建设《创新中国》线上课程。未来,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入优质线上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有特色的线下教学辅导,教学场所由课堂转向上海特色产业企业和创意产业园等。

特点:探索“以本为本,贯通国际”的中国通识能力培养

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贯通国际化的方向,打造由本科向留学生辐射的一体化通识教育,探索“以本为本,贯通国际”的中国通识能力塑造模式。以国际学生的中国能力通识教育提升为方向,建设系列中国特色课程。开设《基础德语-带你走进德国》《德语国家概况》等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模块;为国际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研学课程等通识课程;与“正心育为”签订意向书,开展通识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合作。未来,中心将与iClass合作,构建具有我校特点的线上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完成核心课程线上资源网站建设,打造品牌优质线上课程;逐步建设和完备辐射课程资源库,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一步,通识教育中心将聚焦“三特”,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通识品牌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全覆盖,构建我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广度和高度,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通识)

 

第四版

【喜迎党代会】文化浸润程园厚植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为根、红色文化为魂、志愿文化为基、创新文化为先的程园文化格局,从高度、精度、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等各个层面,增强程园师生文化自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精神动力、打牢文化根基。

“三个结合”延展程园文化的外延

六年来,学校立足上海,与城市精神相结合,传递公益力量。推动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公益文明实践,作为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秘书处单位,与15所沪上高校组成服务申通地铁的靓丽名片;连续六年承办上海市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持续为进博会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根植松江,与区域文化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与松江烈士陵园开展文明共建,弘扬英烈精神,“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文明实践项目,为百余位烈士画像,英雄的故事成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强大力量,项目获中央电视台专题新闻报道10余分钟,并获“奉献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奖。深耕校园,与工程特色相结合,传播文明风尚。厚植程园“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精神底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立多部门联动、师生一体化的文化育人平台,小至一花一木,大到一楼一宇,通过校花评选、楼宇文化设计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程园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三大工程”涵育程园文化的内涵

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文化涵育德行。六年来,学校将文化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精神文化提升工程,涵育价值追求。持续重点打造以“青春开讲、青春开创、青春开唱、青春寻访”为载体,以“程青”“程辨”“程梦”“程星”“程社”为主题的“万名学生登台计划”,不断擦亮“程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年均校园文化覆盖逾3万余人次。注重学生社团与学生会组织的一体化建设,联合打造“校园文化节”“科技社团巡展”“传统文化社团巡展”“科普社团巡展”“文创潮玩社团巡展”等品牌活动,六年来,社团年均注册社员近万名,获评上海市标杆社团2个,活力社团3个。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长三角地区“新时代中国说”学生讲师团大赛等市级以上各类荣誉325项。实施宣传文化拓展工程,彰显人文内涵。引入“上海——党的诞生地”等展览活动,参观人次超5万余人次。开展“青程校园集市”、博雅讲堂、博学论坛等品牌文化活动。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主题纪念日,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活动;原创歌曲《逆行者》《仰望》在市教委原创作品征集中累计荣获4个奖项,2首曲目被上海教育电视台收录;完成学校大师剧《周志宏》的创编排演。获第六届大艺展全国特别奖2项,上海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项。连续三届获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短剧一等奖、长剧二等奖等10余项市级荣誉,2023上海第十四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金奖。实施行为文化固化工程,促进“知行合一”。“学生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程园共享学习中心”“程园创客中心”等“四中心”育人场域初期建设,为全校师生在园区提供更加便捷、舒适、温馨的“沉浸式”“场景化”文化育人空间和管理服务。

“三项功夫”创优程园文化的实践

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动文化兴校的过程中,聚焦三方面下功夫:在将文化建设深度嵌入融合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上下功夫;在扩大精神文明辐射力,增强广大师生能动性,提升师生校园文化创造力上下功夫;在校园文化品牌提质升级、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宣传)

 

【喜迎党代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共绘协同发展同心圆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持续加强校地、校企、校际、校友之间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协作互动,推进产教融合,助力校友进步,切实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对外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协同办学提质增效。五年来,学校与松江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普陀区人民政府、中国银行、上海城投集团、上海市工商联等51个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增强校企(校地)在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融合。牵头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松江大学园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等高校与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高校与域内行业企业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构建中德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与教育部规建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了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示范基地以及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路径。成立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学校担任理事长单位。

探索合作教育创新模式,推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学校推行“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制,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每年有近10000名学生奔赴企业参加专业实习。与上汽、东航、申通、华虹集团、东方国际等龙头企业分层分类建设就业型、教学型和践习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基地单位总数达1000余家,建设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60余家。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对口支援互惠共赢。学校与十五所中西部高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通过开展干部挂职、教师支教、学生联培、教改支援等形式,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领域与合作高校形成了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使双方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近年来,学校对外教育合作投入资金总额338万元,资助贫困生560名,接受干部挂职8名,向合作高校派驻挂职干部9名,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9项,项目金额150余万元,为中西部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凝聚校友力量,服务学校发展

联络聚人,聚焦全覆盖体系建设,推动纵深发展。加强与校友的感情联络和交流合作,选聘校友联络员801名,实现“班班有联系、级级有代表”,累计走访各行业、各年级、各专业校友700余人次;积极拜访校友企业,开展多区域、多行业、多领域近50场座谈会,筹划搭建校友组织多维平台凝聚力量。

服务聚心,聚焦全周期联络跟踪,打造特有品牌。“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校友生态,成功举办建校40周年、建校4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开展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日活动、“程二代”亲子嘉年华活动,让校友们以“沉浸式体验”感受浓浓的母校关爱;根据节日节点推出迎新年荧光跑、端午健康跑活动,让志趣相投的校友凝聚出“家”的味道;推出“程·聚”计划,以标准化流程支持和开展校友返校及婚纱照拍摄等活动;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为校友提供线上返校预约、线上图书馆申请等一站式服务,累计服务校友一万余人次。

合作聚力,聚焦全链条育人实践,促进共同发展。培育“潜移默化·共享共进”的程园文化,评选出12名杰出校友、28名知名校友,激发校友育人功能,激励后辈学子开拓进取。积极引入校友资智,通过聘任校友导师、兼职教授,开展校友讲座、校友沙龙、暑期实践、校友企业专场招聘等活动,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实践。

规范基金管理,助力学校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规范运行管理,优化组织结构,2020年获评为“3A级社会组织”。五年来,基金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2487.24万元、获得捐赠收入国家财政配比奖励资金约388.64万元,累计捐赠人(企业)5000余人(家)。基金会规范落实捐赠意愿,科学实施项目管理,先后共设立公益项目四类共计48项,累计资助学校各项事业发展877.2万余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在即,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迎接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继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多渠道汇聚各方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新作为开创校友基金工作的新局面!(外联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