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喜迎十九大 程园新变化】系列三:立德树人引领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之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来,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大成为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

  

工程教育  致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专家组反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进校考察意见

  去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教育发展模式,是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

  

学校为新生配对全程导师

  

  

教师坐班答疑辅导学生

  

  

学生在教室自习辅导  

试行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激励计划,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教师弹性坐班制、坐班答疑制和校内自习辅导制,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立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了工程教育品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年度进展报告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6年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以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全校工科专业的认证工作。

  

  

  

获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五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43项。  

  

课程思政  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校党委书记李江开讲"交通中国"第一课

   

学校开展“交通中国”系列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交通中国之“丝绸之路”思政党课暨校企党建共建基地揭牌仪式

  

  

党委讲师团集体备课落实学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举措  

学校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改革交流会,成立思政讲师团,制定监督责任清单,统筹改革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此外,校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因势而动,及时对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坚持以传授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不断改革创新。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结合思政改革原则,针对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及时、有效的方案并组织实施。上承思想、中拟方案、下督实施,学校着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式内容、统筹各类优质资源、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此外,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政新途径、新方法,打造了“知行大课堂2.0版”、“广富林计划”、“劳模精神进校园”、“预就业工程”和“校内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等特色品牌。

“知行大课堂”创新实践思政教育 

  

  

  校产学合作教育双向见面会暨预就业工程招聘会

  

协同育人  打造产学合作新途径

  

《上海教育》杂志介绍我校“三协同”办学模式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与扩大产学研战略联盟,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卓越工程教育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平台有效融合,在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传承与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高等工程教育规律与特点的教育模式。十八大以来,“三协同”模式被写入大学章程,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三协同”模式作为工程教育的特色模式被重点提出。


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三协同”的平台得到学生、企业的充分认可,每年超过9000名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覆盖学校各个学院和专业,国内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总数近800家。校企“三协同”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熟悉国际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综合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已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签约率达到93%,在全市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产学合作教育招聘会510家企业提供8000余个岗位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