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一行来校考察调研
4月25日,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一行来校考察调研。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许开宇参加考察调研活动。
徐枫书记对学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她希望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办学特色,积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并表示,市科技两委将全力支持学校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立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引进胸怀使命的尖端人才,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江书记代表学校党委,感谢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上海材料研究所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围绕学校服务国家上海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领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一是共同实施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共同建设重大科研平台,铸强应用型创新研究力量;三是共同对接新型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推动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更好地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贡献更大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俞涛校长在主持讲话中细致回顾了上海市科技两委对学校发展建设的关心与支持并表达感谢。指出学校深化科学研究,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科研工作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学校将在市科技两委的指导支持下重点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攻关等工作,切实将服务国家、地方需求与加快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服务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会前,徐枫书记一行分别考察了我校航飞学院实验室、上海市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轨道学院滚动接触摩擦磨损和疲劳实验室、电气学院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深入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党校办)
学校召开审核评估评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评估整改方案
4月28日上午,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在行政楼306会议室召开。
校党委书记李江针对整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深刻领会评估整改的重要意义,把整改工作与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不能仅仅是为改而改,而是要为建而改、为强而改。二是要各司其职,敢于担当。各职能部处,二级学院要积极参与,切实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协同配合,系统性谋划,要以整改为抓手,全面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强调,做好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核心在两个字:“真改”。具体落实在三个“真”上:一是“真实”,要真实面对问题,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把问题看透彻。二是“真想”,要实实在在,花时间、花心思,结合学校特色亮点把整改工作想深、想透。三是“真干”,编制整改方案只是落实整改工作的第一步,既要写得好,更要干得好。通过“真实”“真想”“真干”,将“真改”落地。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王岩松、夏春明、许开宇分别就整改报告撰写、部门分工协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
质量管理办公室介绍了审核评估整改方案的编制情况;校党委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分别就牵头板块专家指导意见、整改报告撰写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汇报。(质量办)
2024年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如期召开
为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加强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谋划好2024年重点任务,齐心协力做好学校教师工作,4月25日,学校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
李江书强调,各二级单位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着重在“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上下功夫;要强化系统思维,加强协同联动,坚决扛起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责任。《质量标准》是评判和考核一个学校教师党建、思政、师德师风工作的一把“标尺”,要坚持全校一盘棋,强化分工协作,认真贯彻落实。要坚持专门引导和日常浸润相结合,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效。各二级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第一责任人,切实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师德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史健勇副书记领学了近期上级教师党建、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精神,宣布了学校党委关于调整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组成的决定。
会上,教师工作部汇报了2023年度教师思政调研有关情况及2024年重点任务。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作了交流发言。与会委员分别结合责任分工及日常业务就学校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试行)》任务分工进行了研讨。(教工部)
学校拟录取硕士研究生1903名
4月28日,学校圆满完成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并于当日召开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王岩松,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俞涛校长主持。
俞涛校长充分肯定了学校2024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奋斗在招生工作一线的老师们表达慰问,并对明年研招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深入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以及要求,严格遵守研究生招生相关要求,坚持规范招生;二是要持续提升学校生源质量,做好校内校外招生宣传,为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一志愿奠定坚实基础。
王岩松副校长表示,要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复试流程,做好复试工作细节;要动态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应对研招工作中的重难点;要持续优化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根据实际招生情况灵活调整招生计划人数。
研究生处处长张华汇报了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经过研究生处和各二级学院的共同努力,我校共拟录取硕士研究生1903人,较上一年增加5.72%,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852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7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3人。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加强完善组织架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培训,周密部署相关任务,严格保密和纪律要求,全力保障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复试期间,各招生学院严格执行“四比对”“双识别”“三随机”的复试要求,全程录音录像,加强考生身份审核,保证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全校共组织229场面试,74场笔试,参加复试录取工作的专家、工作人员近1400人,面试考生3300余名。(研究生)
第二版
无锡学院一行来校调研交流
4月23日上午,无锡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永宏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会议由夏春明副校长主持。
俞涛校长对无锡学院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牢记产教融合基因,通过建立合作教育Co-op 2.0版本,深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他表示,无锡学院聚焦特色鲜明一流创新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实做深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双方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张永宏校长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介绍了近年来无锡学院改革发展的情况。他表示,通过今天的交流,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特色,希望今后能够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两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前,无锡学院一行参观了我校波音737-800模拟机项目、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深入了解我校先进技术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校办)
【党纪学习教育】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4月29日下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为我们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中层干部,辅导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主持。
赵庆寺教授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的时代背景,强调要深刻认识《条例》修订的政治意义是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新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制度治党与时俱进的实践要求。并逐章逐条地为我们解读了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定义、意义以及本次《条例》修订的具体内容等三方面内容。赵庆寺教授的报告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对我们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晓青副书记、副校长在主持会议中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纪律建设的必然性、迫切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严明的纪律性对建设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推动党的纪律真正入脑入心,更加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杨晓瑞)
【党纪学习教育】学校党委召开二级党组织组织委员联席会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题培训会
为进一步建强学校党建工作体系,加强二级党组织委员队伍建设,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稳步开展,学校党委于4月22日召开了二级党组织组织委员联席会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题培训会,对年度组织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同志代表学校党委对各位委员的勤勉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各位组织委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勇挑工作重担,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为迎接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和市委巡视组全面政治体检夯实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重点任务,聚焦目标、任务、对象来策划、组织和实施党纪学习教育,严把工作纪律。他强调,要坚持目标引领,服务事业发展,着重考虑以“上海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为契机,抓好当下要点工作、思考年度重点工作、谋好长远亮点工作,提高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密组织体系,提升组织效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同志根据上级精神部署了学校2024年组织工作要点。他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打造符合学校转型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建设一支最讲政治、最讲大局、最讲公道、最讲担当、最讲奉献、最讲规矩“六最”的组工干部队伍。
会上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熊伟同志传达了全国、全市、教卫系统组织部长会议精神,部署了党纪学习教育工作的具体安排。(组织)
学校召开2024年学生工作会议暨辅导员协会换届大会
4月23日,学校2024年学生工作会议暨辅导员协会换届大会在行政楼B301报告厅举行。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指出,要深入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切实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她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牢思政育人的“方向盘”;二是擦亮工作品牌,筑稳学生工作的“基本盘”;三是练好工作内功,发挥学工队伍的“优势盘”。朱晓青向学工队伍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作为”不“无为”,守牢岗位阵地;二是要“留白”不“空白”,提升职业水平;三是要“组团”不“单兵”,注重团队协同。
吕宁强调了本年度的十项专项重点任务,围绕推进精准思政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易班特色网络思政教育品牌、加强学生工作相关制度创新、完成毕业去向落实率既定目标、提升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部署,希望学工队伍可以锚定目标、汇聚合力,全力推动学校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主题发言与交流环节,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王东阳、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玉莲、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中子、校团委副书记闵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郭佩佩、第三届辅导员协会副会长张婧娇,分别作交流发言。
大会发布了2024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精品项目立项名单和2024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调研名单。(学生)
【教学质量月】2024年教学质量月全面启动
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4月22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506会议室召开2024年教学质量月启动暨专业认证推进会。
副校长夏春明强调,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开展教学质量月的目的及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开展各项工作。他表示,大家要以此次教学质量月为契机努力做到:第一,提高站位,科学组织,全力推动整改工作精准施策抓落实。第二,注重引领、深化改革,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第三,强化意识,凝聚力量,着力构建工程教育理念的质量文化。
会议特邀教育部评估中心专家、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原处长乐清华教授作专题辅导——《聚焦学生能力培养——推进面向产出的课程建设》。乐清华教授首先阐明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合格”学生的毕业要求,随后从如何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如何检验和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对工程教育认证最新要求和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乐清华教授还以大量案例分析,为参会老师提供了具体的、可借鉴的操作指南,使老师们对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学校将立足新起点,在继续扎实做好审核评估整改“后半篇”文章的同时,持续推进教学创新“样板间”建设,锚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巩固一流专业建设成果,力争让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质量办)
第三版
【喜迎党代会】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奋力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2018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创新活力激励机制,以人才驱动推进创新驱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创新体制机制引培人才。通过科学研究、政策集成、实践引导持续探索和深化改革思路,以健全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系列人事人才政策、完善教师及其他专技系列等职称评聘,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学科平台的引领作用。以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新时代人才引育用的新需求为出发点,先后出台30多项政策,初步建立起青年、骨干、拔尖、领军“四段式”人才引、育、用、转、退的管理机制。当前学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积累,各类国家级人才25名,省部级及以上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逾145人。正高/副高比例从2018年的7%/26%,提升到了14.2%/31.8%。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从1300多人增加到逾1550人,博士率从48.70%提高到62.65%。通过学历进修、国内外访学、产学研践习、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支结构优良、高地凸显、综合实力和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紧密结合工程学科定位、优势和特点,对标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师资,立足全球视野,通过英才揽蓄行动,引育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精准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取得突破。对标国际教学名师引进项目,在理工科学院优先启动校内培育,助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分层分类满足学科聚焦、培育发展对人才的精准需求。
评聘改革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以学科为引领,找堵点、破束缚,找准自我革命的发力点。深度改革职务评聘,形成“1+N”职称聘评体系(“1”,即职称评聘总规则;“N”,即系列评聘办法),为不同学科类型的人才成长设置赛道。鼓励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而尚未达到学校评聘年限的青年教职人员,深刻把握新时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洞悉新时代“科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科技自立自强的“助推人”,在学校持续优化的制度保障和激励平台上大有作为。
优化绩效评价提升人才效能。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教师岗位类型的聘任条件。引导和促进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岗位要求、学校发展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二级管理“一院一策”,注重团队考核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聘期考核管理,推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事业编+企业编+劳务派遣+外聘”多种用工模式,打造岗位设置科学、职责内涵精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从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人事)
【喜迎党代会】强化数字赋能教育现代化上台阶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适应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变革,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强化网络基础,提升校园网络新速度
信息的通路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只有路越来越宽,信息传送才会更快。五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校园网综合改造和异地备份中心建设,对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更换,新设备性能均达到万兆上联、千兆接入,主干设备均采用主备冗余架构,分级优化业务数据备份,有力提升了校园网络及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学校出口带宽从4.4Gb增长到8.3Gb,重新铺设校区间基础网络传输光缆,新增一条12芯80公里跨校区互联光缆,建成了校区一体化的校园网络。基础网络设施运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核心机房监控实现运维管理可视化。
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一网通办流程建设,通过整合各类服务业务,实现线上“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已经建设一网通办流程180+,覆盖全校27个业务部门(学院),平均年发起流程超过20000人次。疫情防控期间,建设疫情防控系统16个,通过完备、有效的信息系统功能和数据服务,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保障了校园安全。实施了包括党建综合管理系统、学工一体化平台、国家级实训示范中心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后勤等20+业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数据治理方案,实现数据交换信息系统88个,开发数据交换接口682个,数据项达1067个。搭建具备四层架构的数据仓库,持续推进虚拟化平台建设,新建及升级改造对外联络办公室、基金会、校友会、招投标中心、通识教育、五人制足球赛事等近50个网站。通过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校园信息化体系,为业务部门实现业务流程数字化、管理决策智能化、服务创新个性化,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助力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聚焦便捷师生,智慧校园展现新面貌
智慧校园建设以赋能师生高效办公、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学习生活为目标,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五年来,学校逐步拓宽校园卡业务范围,校园卡管理子系统达9个。年均开卡量达7500余户,平均在线使用卡量达3万余张,在线消费机130余台,水控设备2300余套,电控设备3700余套,电量监控近15000路,实现寝室电量科学管理。师生手持一张校园卡实现食堂就餐、购物消费、校园乘车、图书借阅、考勤管理、门禁管理、浴室水控、宿舍电控、机房上机、医疗服务、体锻测试、自助打印、停车管理、会议签到等各项活动,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高效的办公、教学、科研、学习及生活环境。
坚持安全为本,铸造校园安全新防线
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保障,学校严格落实领导负责、全员参与的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大力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持续建设四个三级安全等保系统,两个二级安全等保系统(共打包24个业务子系统),重要的业务系统均定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精心铸造网络安全防护之盾,建立比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拥有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WAF)、入侵检测(IPS)、宁盾一体化安全认证、堡垒机、日志审计、网页防篡改等系统与工具11个,保障了学校信息化资产的安全稳定,有力提高了校园网的安全等级和防护能力。
学校即将迎来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让我们奋力开创学校信息化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办)
第四版
【志宏校长奖•教育教学】
金晓怡:探索育人全新模式立足产教深度融合
金晓怡老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39年来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倾注心血。
从课内到课外、从实验室到赛事现场、从心理辅导到人文关怀,金老师用自己的爱心、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全面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梦想。“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劳育美育+心理及情感育人+科普育人”,金老师探索的这套多维度课程育人新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大奖,指导本科生成功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本科生科研作品参展工博会,指导研究生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金晓怡老师秉承“课程为王”的教学理念,作为“机械设计”课程建设负责人,她带领团队不断进行课程建设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专业基础课“线上线下融合的线下教学”新方法,历时13年,最终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对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意义重大。
“机械设计”课程组教师
如何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为推动课程思政深入开展,金老师带领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多维度课程育人新模式”“探究性思维和个性化发展的育人新环境”等创新特色,获上海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正高组一等奖。在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的评选中,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同赛道竞争,获评“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
“机械设计A”课堂
金晓怡老师长期坚持每周两个晚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面临的考研、出国留学、心理及情感问题等,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危机干预,连续多年指导的学生被985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勤耕不辍,对于未来的教学方向,金老师说,将立足产教融合,在校企协同升级课程教学大纲、校企共研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企业专家走进课程教学课堂、组织与国家新兴战略相适应的课程内容等方面,促进“机械设计”课程在“产教融合促发展,多维度育人见成效”的道路上不断实践和探索。
张敏:赛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张敏教授,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从教12年来,在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等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深入研究,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适应化工类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实践”“以化工设计工程师创新和工程能力培养为要素”的教学成果及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等方面取得多项荣誉。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材、团队和资源建设,在青年教师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培养方面,张敏教授指导本科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多项。2021年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免疫新材料相关研究”比赛中斩获国家特等奖,实现了学校在此奖项上的突破。指导研究生成功立项2021年上海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孵化项目、荣获2022年上海市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等。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7篇,多人毕业设计获得校级一等奖、1人获得上海优秀毕业生。指导的研究生累计9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科研方面,张敏教授主要从事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蛋白分离、生物传感、类酶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材料和化学领域优秀杂志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Green Chemistry、Sensor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发表SCI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委办级项目多项。在镍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应用开发方面工作特色明显。2023年,张敏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为学校化学学科持续提升国内外影响力作出贡献。
周俊:深耕教材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周俊副教授,在研读教材建设标准、组建教材编写团队、加强教材思政建设和创新教材编写形式等方面下功夫,主编的《先进制造技术》(第2版)教材成功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023年),为推动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周俊老师及其团队,深入研究“制造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和战略规划,对标教育部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与新形态产教融合专业教材开发要求,结合自身多年来编写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经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形成知识、技能、思政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周老师说,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材也担负着历史重任。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周老师充分发挥教材其综合育人的功能,她说,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阅读后能产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了确保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周俊老师与团队成员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云铸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下属昂华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的研讨,共同打造具有真实情景的实践应用案例,教材系统地展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内容、关键技术和最新成果,是坚持“能力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
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配套教材,本套教材凝聚了周老师十余载的心血:从2012年开始编写,2014年第一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先进制造技术》教材需与时俱进,经历了10年的积累和沉淀,于2022年修订后第二版出版。目前,这本教材累计印刷十余次,出版过万册。周俊老师说,自己和团队成员始终怀着对教材建设的匠心和创新的职业精神,践行编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争作出新贡献。
本版撰文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