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pdf
一版
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组来校开展实地督查
近日,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第八督查组来校开展实地督查,在行政楼406会议室举行了见面会。第八督查组全体专家,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党委常委、副校长夏春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阳及相关职能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第八督察组副组长、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主持。
应培礼在见面会上指出,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是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他对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给予肯定,认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按照上级决策部署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组织实施、经费投入等各方面保障有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成效明显,“5G+马院”、知行大课堂3.0版等特色亮点让人印象深刻。
会上,党委书记李江对第八督查组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表示欢迎。他指出,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决策部署,把思政课改革创新放在学校政治建设的高度上推进,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负责实施,党政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带头指导思政课改革,作为首届上海市“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为马学科发展搭建舞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他感谢第八督查组各位专家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会诊把脉,希望各位专家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会上,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作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工作汇报。他指出,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他从强化资质管理,健全体制机制;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坚持学科引领,科研反哺教学;凝练教育特色,打造品牌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听取了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后,督查组还进行了随堂听课,围绕专项督查的5大类43个评价指标与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负责人、思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进行了访谈,仔细查阅了各评价指标相关支撑材料,并就各方面督查情况进行了合议。
学校将以本次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督查为契机,积极推进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重点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努力开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的新局面。(王成涛、刘倩)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十四五”规划,12月8日上午,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会议由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李江书记主持。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学校本年度的重点工作,科学地编制 “十四五”规划,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今年4月底学校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各相关处室和二级学院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梳理“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对编制工作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不断提高站位,加强分析研究,进一步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提出的理论观点、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主题,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确保学校“十四五”规划既能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又能契合国家、上海“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需求;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谋划长远的紧迫感和稳中求进的责任感,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四五”规划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坚持把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三是要坚持开门编制规划,体现集中领导和民主参与,要继续贯彻落实“开门编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党政的集中领导下有序推进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确保“十四五”规划编制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师生群众意愿,要在规划基本成稿的基础上,继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广泛参与、统一思想、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完善和提升规划。要做到学院规划与学校规划、专项规划与总规划、学院规划与专项规划相互统一、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确保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围绕“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发展任务、重点工程、关键性指标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下一阶段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推进提出宝贵建议。
会上,发展规划处处长宓一鸣汇报了我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以及“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和下阶段工作安排,研究生处处长王楚明作了“十四五”学科规划和学位点建设思路的汇报。(冯洁)
【“四史”学习教育】
校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
根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和“一史一学”的要求,12月3日下午,校党委中心组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了专题学习会,上海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潘世伟教授应邀来校作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科级干部、辅导员等200余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主持会议。学校在长宁校区、虹口校区设立分会场,同步直播学习会全过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好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潘世伟教授的专题辅导报告理论联系实际,以纵深的视野、丰富的案例,围绕充分认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深刻领悟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等方面,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呈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实践探索及其重要启示,对广大党员干部整体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辅导报告后,校党委中心组在行政楼406会议室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进行了集中研讨。
在集中研讨中,校党委书记李江指出,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李江书记就如何学习好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把握趋势脉络,创新改革发展。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夏春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阳针对辅导报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结合自己的分管工作,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杨晓瑞)
大字新闻
近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校航空运输学院党淑雯老师负责的《机载设备(全英语)》课程获评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我校共有5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2017年度、2018年度获批的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二版
王安斌教授荣获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编者按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大。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王安斌教授,屡次攻克轨道交通领域科研难关,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荣获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校号召广大师生向王安斌教授学习,技术报国,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贡献力量!
王安斌教授长期致力于轨道动力学和轨道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研究,屡次攻克轨道交通领域技术难关,为我国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创造逾10亿的经济效益,因突出贡献,荣获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2月2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王安斌教授应邀参加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模范集体表彰会。
攻克轨道交通世纪难题
车辆与轨道的“轮轨关系”及车与供电系统的“弓网关系”,是困扰轨道交通的两个百年难题。多年来,王安斌教授始终致力于这两个难题的研究,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王教授设计开发的高速铁路轨道“SFC/FC扣件系统”,解开了捆绑高铁速度的“绳索”。此技术2007年最早应用于法国铁路东线,至今其仍然保持着574.8公里时速的铁路运行世界最快纪录。在国内,该技术已应用到“武汉至合肥”、“石家庄至太原”区段高铁线路上。
目前,王教授还正在全力攻克“弓网关系”,已经解决了弓网异常磨损及车辆供电稳定性等,开发的新型自主产权装置,提高运营安全及零部件寿命5至10倍。
减振降噪技术国际领先
对主管部门而言,轨道减振和降噪是个既矛盾又统一的难题。目前,相关部门的治理手段单一,很少考虑运营维护长期效果,造成高成本低寿命的局面。王安斌教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研究,通过系统减振降噪与轮轨波浪磨耗机理研究,首次提出“轮轨柔度差变”理论,揭示钢轨波磨产生与发展的机理。他带领团队研究人员,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在线试验,研制出轨道减振降噪系列新产品,显著降低环境振动10分贝以上,并有效控制传统隔振扣件引起的钢轨波磨问题。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认为王教授研究的“分离式双层减振扣件和波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道岔刚度均匀化及集成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此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国内30多个地铁公司,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零件降低损伤
我国高速铁路近4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70%。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差别巨大,铁路运营中出现车轮多变形及钢轨周期性波浪磨耗等问题,直接威胁行车安全,同时引起车辆及轨道振动增加,造成零部件损伤及振动噪声环境污染。王安斌教授知难而上,亲自奔赴高铁一线,和团队一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零下十几度的京沪高铁线,到40多度高温的上海高铁动车试验基地,研究车辆与不同轨道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耦合特性,寻找轨道零部件损伤产生和发展机理及原因,终于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高频磨耗激励试验装置,再现高铁运营条件轨道零部件失效模拟,并开发出解决高铁关键零部件异常损伤的高频阻尼扣件系列新产品。
成果转化服务长三角
科技创新,聚焦产业,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及G60科创走廊的需求与机遇,王安斌教授领衔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校地合作“研究型科技企业”。企业致力于高新技术专业服务、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全力落实滁宁城铁项目技术咨询、交通信号、一体化检测、乘客信息系统(PIS)、轨道治理工程等5个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工程实施,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默默无私地奉献。(程工)
第三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向我校发来感谢信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10日圆满落下帷幕。近日,我校收到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志愿者服务保障组、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发来的感谢信。
感谢信充分肯定了我校“小叶子”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的优异表现,赞扬他们用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与魄力、热情与魅力、坚韧与实力,为成功、精彩、圆满举办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提供了有温度、有力度的服务保障。同时,对学校全力协调保障、精心落实,圆满完成志愿者选拔招募、上岗服务等各项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进博会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中国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展会期间,我校110名“小叶子”,以主人翁的姿态、东道主的热情,在国家会展中心全馆三个楼层所有33个咨询处,为前来参展的几十万中外嘉宾和展商提供了贴心、暖心、用心的优质服务,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博会期间,团委在志愿者队伍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将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和“四史”主题教育相结合,将进博会作为党员践行使命的主战场,用志愿服务践行初心使命,20多名党员志愿者在支部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的带领下,召开了专题支部生活会,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服务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青年报》、《上海教育》等主流媒体,相继发布了“志愿服务,00后‘小叶子’逾一半”、“工程大‘小叶子’在进博服务中冲刺奉献值、榜样值”等报道,充分展现了工程大青年志愿者优秀的品格和素养。(石海雄)
【捷报频传】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
近日,在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总赛区评选中,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喜获丰收,广告学专业学生赵丽丽创作的系列广播广告《高尔夫之萤火篇、百宝箱篇、大白篇》喜获全国一等奖,黄晓明等同学创作的广播广告《好嗨哦》获得全国二等奖,两则作品的指导老师陈红艳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另有4部作品获全国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高校文科竞赛。今年有32个省市、自治区(含香港)的近1000所高等院校参加,覆盖高等院校广、参与师生人数多、作品水准高,在社会上有极大影响力。
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大广赛,从3月份开始积极地进行参赛动员、创意团队的组建和作品创作,本次获奖的所有作品,凝聚了艺术师生共同的心血。今后,学院将鼓励师生参与更多高水平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将学院的学科水平、综合实力推向新的高度。(陈红艳)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二等奖
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赛项,近日山东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来自全国29个省市共29支队伍参加了比赛。通过激烈的角逐,由我校高职学院机电工程系茹秋生、严伟龙、孙方、冯建明、谢真真、陈国振六位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刘林峰、吴鸿林、代宇豪3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获得了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项目团体二等奖。
该赛项针对目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开设,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围绕数控机床的电气装调、系统调试、精度检测及维护维修等实训项目展开竞赛。
高职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指导老师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全身心投入,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比赛,体现了带教老师和参赛同学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张璟)
三版
【三全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五老作用校关工委“老当益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校关工委结合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围绕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着力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听党话跟党走。老而弥坚,学而不怠,成为学校思政领域一支银发生力军。
身体力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在新时代,主动履行新使命,奋力实现新作为。校关工委主动探索参与“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与校老教授协会携手,建立由思想政治上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37名退休老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团,三年来开展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等3项研究项目,深入调研,2019年成立二级课题组,2年来形成了《<管理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新时代下<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等25篇有专业特色的子课调研报告。聘任张健明、卢柏龙、吴德清等同志担任“课程思政”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协助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听课观摩、线上线下指导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专业学习各个环节,渗入教学过程,促进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同时,由关工委顾问、专家组成员组成的“课程思政”督导员队伍,利用关工委在教学管理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采用“在课堂督、在课后导”的方式,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堂教学检查,研究汇总听课信息,分析教学情况,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效果不佳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课程思政”听课总结报告。疫情期间,“课程思政”督导员积极开展线上督导工作,在学校开始线上教学后,督导员深入网上课堂,全面了解网课教学情况,顺应新形势,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并提出合理建议。
言传身教做组织员“专业顾问”
学校以关工委老同志为主建立了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即“组织员导师”,通过带教和指导年轻的专职组织员,参与指导学生党建工作,最大效能的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作用和优势。
在实践中,特邀党建组织员对青年组织员在理想信念上“引导”,做青年专职组织员的“思想灯塔”;在党建业务中“指导”,做青年专职组织员的“专业顾问”;在重点环节上“督导”,做青年专职组织员的“职业导航”。近年来,在青年组织员的“连接”下,特邀党建组织员充分发挥育人优势,新生入学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毕业离校教育、党员实践锻炼等全过程开展育人工作。参加组织员工作例会,针对组织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建议。2018至2019年,特邀党建组织员进一步扩展了工作范围,协助学校开展“基层党内政治生活记录本督查工作”,他们认真检查全校173个支部的三会一课记录本,形成督查报告并深入学院及时反馈;开展“发展党员材料检查工作”,带教学院组织员,对2019年上半年发展党员的80份材料档案进行全覆盖检查纠错;积极拓展新渠道,邀请共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的关工委同志给学生党员做讲座、上党课、做导师,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宽服务载体。近年来,张海成、卢柏龙等7位老同志先后荣获“上海高校优秀特邀党建组织员”称号。
老当益壮与学子“大手牵小手”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校关工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优势。
关工委与校团委举行牵手共建签约,校关工委副主任田信灿带头做学生社团思政导师;卢柏龙同志参加共青团实践育人项目出征暨实践教育讲堂启动仪式,代表校关工委受聘为党建带团建指导教师;顾惠云、董川远和董义明三位老同志被聘为学生社团思政指导教师,助力提升学生社团政治站位;改革开放40周年和建校40周年之际,管理学院关工委邀请首届校友曹德豪、戴柳、卓福民开展“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校友故事分享会;纺织服装学院关工委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校庆40周年”诗书画作品展;化学化工学院关工委召开退休党员教授与青年教师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组织关工委成员共同编著院史、画册,并在校庆期间展示,与校友们共同回顾历史、憧憬未来,歌颂党、歌颂新时代、歌颂改革开放;高职学院关工委在“进技能社团、塑技能才艺、淀工匠精神”主题活动中,参与并协助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上海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日”活动。
白首之心笔耕不辍追求不止
在校关工委的发动下,各二级关工委开展研究型关工委建设,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参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获市教委党建研究课题一等奖;管理学院关工委申报的《关工委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途径和作用的研究》获得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课题研究特等奖;《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上海高校大学生国史、党史、军史教育对策研究》、《发挥“五老”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与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策略研究》等7项课题分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课题研究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成果奖2项。此外,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关工委等6家二级关工委还荣获了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基层“五好关工委组织”称号。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程大关工委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增强做好关工委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努力为青年师生健康成长、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李静)
四版
【学四史•忆校史】
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编者按】诞生于1978年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起源于同一时间轴,学校的发展历史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代表。学校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长、应产业而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在不经意间阐释学校办学的理念和育人的成果。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与新加坡南洋工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八五”期间,学校开始与德国厦萨克斯州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随后十余年间,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稳定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40多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创建国际化特色大学为目标,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特色化国际合作办学之路。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工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全面铺开,教育国际化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总体水平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部分指标在上海同类高校处于先进水平,构建了完整的国际化发展结构体系,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国际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
从2000年起,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国际合作伙伴数量也不断增加,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伙伴从新世纪初的10几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学校通过与海外合作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纳国外合作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成功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伙伴开拓以服务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提升师生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宗旨,积极探索与全球高水平或工程类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荷兰、比利时、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80多所国外高等院校或企业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议100多项。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州立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QS世界排名400名以内的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和国际合作关系,为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
教师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学校一直以来都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教师拥有多样的渠道及项目选择。2000年初,学校加大了教师出国进修的支持力度,每年选派优秀青年专任教师赴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进修、学习,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合作院校研修、攻读学位和开展科研工作。
近10年来,我校共计有700多批次,形式多样,约1500多名教师、管理人员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瑞典、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巴西、捷克、越南等国家学习、访问与学术交流。通过教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声望和知名度,不仅扩大了教师、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而且了解和学习了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学习交流回国后,在各自的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喜人
随着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学校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籍专家数量也快速增加。学校聘请的外教教师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中,学校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选派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外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如法国教授“零距离”的授课方法;韩国教授“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和美国教授“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时,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我们的办学特色同样令外籍教师赞叹不已,许多外籍教师主动加入到我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中,为学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年来共聘请来自法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余个国家的长短期外籍教师1000余人次。
同时, 深入贯彻实施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学生国际化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构建了完整的学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博士生联合培养、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硕双学位联合培养、“2+2”、“3+1”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及本科学分互认、联合毕业设计、海外实习、国际产学合作、国际友城项目等学生国际化教育平台60多个,为学生提供了种类齐全、层次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海外学习与交流渠道和机会。
近10年来,先后选送4000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瑞典、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合作交流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开展学分互认、毕业设计、攻读硕士、文化交流或者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学校获得上海市教委学生海外学习、实习专项资金资助近1000多万元资助,学校配套专项资金1500多万元逐项资金资助,有近10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专项资金实现了赴海外学习交流的梦想。通过海外学习交流,为我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校园国际化氛围日益形成
学校自2002年起开始招收留学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200所留学生招生院校之一。学校一直以来都将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来,学校的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10年间,我校留学生规模从几十人发展到目前的1100多名,生源也从以往的10几个国家增加到了近百个国家。学校的留学生教育不仅数量逐年提高,而且从语言生、合作院校的交换生,到本科学历生、硕士学历生的教育不断发展,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也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学校国际化课程开设的进程,营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