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报一览
 
2020年12月30日总第924期

12月30日.pdf

第一版

奋力谱写工程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年新年贺词

校党委书记李江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踏梦前行,初心不忘。在泪水与欢笑、感动与守护、努力与拼搏中,我们即将辞别不平凡的2020年。值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广大师生、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各界友人,致以诚挚的问候、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2020年,学校党委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我们迎接新挑战,全面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校党委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防控体系,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阵线,加强对师生关心关爱,确保师生无感染;顺利推进春季学期在线教学,制定“两案十制”,实行“一课一策”,确保线上教学落实落细落地。

这一年,我们面对新形势,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校党委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夯实政治根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落实落地,制定“4+1+X”学习链,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学习教育体系;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延伸,开展第二轮校内巡察,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抓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全力建设市“三全育人”示范校,基本形成“一体化”“四协同”“五育并举”的“1+4+5”的育人模式。

这一年,我们开启新阶段,深耕工程教育促进内涵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围绕学科建设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管理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高端人才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得国家检测认证CMA资质认定证书;科技成果获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市属高校第一名;国家级项目获批数量及经费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位居市属高校第五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位居市属工科高校第一名,获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学科学位点布局,全力做好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点申报工作,推进申博学科梯队建设。

这一年,我们坚持新理念,全力以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创新、开放、融合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机械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认定国家一流课程5门,机械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校级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提升研究生就业的契合度和职业发展力;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竞赛水平,获国家级奖200余项;精准做好就业工作,入选教育部百所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高校,平均就业率超95%,位居全市高校前列。

这一年,我们对标新格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双循环。精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先后与滁州、扬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新建扬州、芜湖等技术转移分中心;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设立首批全英文本科专业,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与巴基斯坦国立纺织大学合作助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聚焦“大循环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在实现宏伟蓝图的征程中展现担当作出贡献。

这一年,我们对接新要求,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为目标,立足实际育先机、开新局、谋新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正职干部政治考察机制,树立“实绩为上”导向,优化干部考核制度,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深化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审改革,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制定修订多项制度政策;坚持教师分层分类考核,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三型机关”建设,优化“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校园垃圾分类,精准实施反餐饮浪费;针对师生“急难愁盼”,确立并完成了教学楼教室加装空调、智慧教室建设、教学楼师生饮水工程等10项实事工程,加大开源节流力度,进一步优化绩效分配方案,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营造大爱程园。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2021年,是建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团结师生,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而不懈奋斗!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砥砺初心。再次祝福全体工程大人、关心支持工程大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学校召开2020年度领导班子述职测评暨教代会代表民主评议会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发挥好考核的引领导向和检查督促作用,扎实推进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教卫工作党委有关工作要求,1224日,我校召开2020年度校领导班子年度述职测评暨教代会代表民主评议会。全体校领导、两委委员、中层正职干部、老同志代表、教代会代表、党代会代表、教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主持。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了2020年工作总结。李江书记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双发展”、深化人才强校、坚持产教融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七个方面报告了学校党委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发展业绩。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对2019年度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通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抓整改,责任部门切实负责抓落实,建立整改台账,接受师生监督,一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三型机关”建设等七个方面集中力量、限期整改,取得实效。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了2020年度工作书面述职,与会人员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组织)

  

我校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能效领跑者名单》,我校经过申报、创建、初评、复核、国家考核组专家现场核验等诸多环节,顺利通过各项验收评估,首次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殊荣,这是我校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工作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本评选年度上海市共有33家公共机构获评此国家级荣誉,我校是其中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创建工作小组,多次听取后勤专题汇报并做指挥部署。在现场核验环节,李江书记、姚秀平副校长热情接待全国专家组并对学校创建思路和理念做具体介绍,工程大做法受到肯定和好评。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委等单位全程给予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创建过程中,还得到了各部门、各学院的全力配合和帮助。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后勤实业发展中心不断夯实基础、凝练特色,以争创“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为契机,围绕行为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智慧节能等方面,在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创新、学生节能育人等工作中形成了有益做法,取得了工作成效。

以评促建、不断深化、持续建设,节能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久久为功。工程大将以获得荣誉为动力,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为创建绿色、生态、节能的美丽校园做出新的贡献。(裘立行)

  

第二版

文化大咖周斌教授来校与师生共书“中国梦”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博士生导师、我校特聘讲座教授周斌来校,与师生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书法交流活动,《中国文化人物》杂志主编王保胜团队全程拍摄记录。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活动,相关学院师生与周教授面对面共书“中国梦”。

李江书记对周斌教授莅临我校开展书法传播活动表示欢迎,他对周斌教授用书法讴歌伟大“中国梦”,弘扬时代主旋律,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我校大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美育课表示赞扬与感谢。

周教授曾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书法老师,是长期致力于国际国内传播书法文化的教育家。活动中,周斌教授为师生展示了大量书法、摄影、国画等优秀艺术作品,带领现场师生一起鉴赏艺术之美,并提笔现场写出“中国梦”。

据悉,《中国文化人物》杂志关注中国文化大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后期将对活动做详细报道。(杨爽)

  

学校召开药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药学学科助力学校博士点建设

近日,学校在逸仙路校区召开药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副校长王岩松、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主任侯惠民院士及相关专家出席会议,人事处、高等研究院、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基建处、化学化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化学化工学院介绍了前阶段药学学科的建设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实验室用房、实验室改造等方面对前期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回顾,对后续推进工作计划和难点进行讨论。

王岩松副校长充分肯定了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前阶段实验室建设、省部级平台申报等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以博士点建设为重点目标,谋划“十四五”药学学科的建设规划;二是尽快完成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机构成立、组织机构、过渡阶段人员安排;三是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做好研究院后续的学科、科研、人才引进等一系列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研究院开好局、起好步,为学校“十四五”学科、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主任侯惠民就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组织架构、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要求,即将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建成支撑药学学科的核心载体和资源平台。(陈晨)

  

材料及构件可靠性测试分析实验室通过CMACNAS双认证

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及构件可靠性测试分析实验室通过CMA(中国计量认证)现场评审,此前该实验室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其成为我校唯一双认证实验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及构件可靠性测试分析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实验室汇聚了我校材料测试先进设备、专业测试人员与领先的管理模式,为教学、科研提供测试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在促进科研诚信、提升专业测试水平、确保高效优质服务方面也有所建树,已逐渐成为我校对外技术服务的优质品牌。目前,实验室拥有工作人员12名,3人具有高级职称(占比25%),8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7%);拥有进口仪器设备 5 台(套),涉及疲劳、拉伸(常温/高温)与硬度(布洛维)检测,其检测精度与检测范围均具备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室充分发挥材料科学与加工制造业的交叉优势,注重产学研融合,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为主要服务对象,对不同加工和服役条件下的材料及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其服役可靠性。同时,实验室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和科研水平提升添砖加瓦。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蔓延,全体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疫情防控不松懈,运行复工不懈怠,确保认证工作有序进行。实验室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加强人员监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维护与校准,全线安排能力验证与测量审核,竭力保障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验室人、机、料、法、环、测六位一体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在特殊条件下得以充分体现。团队成员经常在确保自身日常教研工作按时完成的基础上,一起加班学习讨论实验室管理手册的解读与程序文件的完善,总结自己摸索总结出的心得,分享自己在实验室管理、操作与日常运行中的经验。年轻的文件管理员、设备管理员与样品管理员为了维护体系的有效持续运行,他们用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各自的每一项日常巡检。实验室检测员刻苦钻研检测规程与测试方法,对待工作不厌其烦,什么脏活累活、检测的疑难杂症都是他们冲在最前面,用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确保实验室出具的数据与结果可靠、可信。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获得了成功。

实验室负责人于治水教授表示,2021年拟在目前基础上继续增加6台(套)设备,实验室检测范围逐渐实现从宏观力学到微观组织的全覆盖,并探索测试实验室到小试实验室过渡的深化之路。(卢庆华)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学校本年度的重点工作,科学地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对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效促进总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形成有机统一整体,1221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506会议室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及各专项规划的主要撰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发展规划处处长宓一鸣主持。

会上,王岩松副校长对总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要吃透国家、上海以及教育领域的最新文件精神,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引,规划编制人员要深入学习国家“十四五”规划、上海“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将相关文件精神融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去;二是要坚持开门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校内外调研,在基本成稿之前要广泛征求师生员工、专家学者、退休干部、广大校友的意见,确保规划编制科学、务实;三是要做到规划之间相互衔接、有机融合,总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的内容、数据及指标体系要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协同一致,确保各“十四五”规划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四是要抓紧规划编制进程,明年1月中上旬各专项规划需完成数据更新,征求意见等工作,并提交专项规划初稿。

会上,发展规划处宓一鸣处长传达了我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并对下阶段工作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学校“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牵头部门负责人分别表示,将落实“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并围绕下一阶段专项规划与总规划的对接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冯洁)

  

第三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俊:让基础设施更安全

吴俊,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冲击爆炸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的基础理论、材料研发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工程防振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防护结构协会会员。2012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英国莫特麦克唐纳有限公司作为岩土工程师负责新加坡地铁线C913C937标段隧道及基坑设计工作,同年11月入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2015-2017年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归国留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出版英文专著1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包括JCR一区期刊6篇(第一/通讯作者),申请发明专利5项。

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五横五纵十联”的规划目标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级顶层战略振奋人心,与此同时,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生命线道路等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日趋凸显。如何提升新建建筑物的抗爆性能,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抗爆防护加固,如何对爆炸后受损建筑进行快速有效评估及修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吴俊副教授申请并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近场爆炸作用下UHPC-FST墩柱的性能劣化机理及损伤评估方法”,将完善UHPC-FST桥梁墩柱抗爆理论体系,提出了UHPC-FST桥梁墩柱在近场爆炸作用下性能劣化机理分析及损伤评估的方法,可对我国现有桥梁墩柱设计规范形成有效补充,为桥梁结构抗爆评估与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13年,怀揣科研梦想的吴俊老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开始新的征程。在一次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被拒后,吴俊老师开始积极地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听取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的各种建议,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科研方向,使研究内容更接地气,更具社会价值。回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的艰难历程,吴俊老师认为:首先,在坚定自身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要认真听取专家的各类建议,这里不仅仅是指同行的学术层面评价,还应有其他相关行业对研究内容的逻辑性、合理性的评价;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掌握研究内容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方向,进行创新性设计;最后,一定要恪守初心,坚持不懈,经历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前行的方向与动力!(冯洁)

  

【学科建设】

机械工程学科章伟教授指导研究生在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上发表研究成果

近期,我校章伟教授指导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9届机械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友男在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第5012期上,发表题为“Observer-Based Synchronization of Chaotic Systems Satisfying Incremental Quadratic Constrai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cure Communi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期刊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主办,系国际自动化与控制系统领域中科院SCI一区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9.309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数据通信技术带来了数据保密的信息安全问题。混沌通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保密通信技术。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用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混沌保密通信设计方案。该方案选取了一类满足递增二次有界限制非线性条件的混沌系统作为发信器,提出了混沌系统的递增乘数矩阵求解算法。相应地,设计了基于圆判据准则的观测器系统作为信号接收器。原始的信息在发信端被加密在混沌系统的类似噪声的输出中;在接收端从观测器的估计误差中得到还原信号。在仿真部分,通过一个图像传输的例子展示了保密通信方案设计之有效性。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52736160324161873318)的资助,合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苏厚胜教授和河南理工大学杨俊起副教授。

据悉,第一作者赵友男在硕士期间共发表SCI/EI论文4篇,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术之星”、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现在同济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此外,章伟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与合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Nonlinear Dynam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迄今被SCI引用600余次(据Web of Science统计),其中单篇最高被引用123次。部分研究成果曾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学科办)

  

第四版

2020,致敬!坚守初心的工程大人

“疫”场大考交出合格答卷

229日,新华社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疫”场大考交出合格答卷》为题,报道了我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统一规划,未雨绸缪,将师生的安康、校园的稳定置于首位,广大师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共克时艰,取得最后的胜利。

  

“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展线上教学

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按培养计划要求完成课程修读与学业学习。学校32日启动在线教学,本专科第一周开课2100门次,研究生课程306门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实行“一课一策”,保证每门课程都有方案,同一门课程至少有一位教师组织在线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工程学”首次挺进ESI全球排名前1%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312日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我校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学学科迈入了国际高水平行列。全球进入ESI1%的机构共有6581个,我校位列4259名(在内地科研机构中名列第386位);进入工程学ESI1%的机构有1576个,我校位列1518名(在内地科研机构中名列第217位),在工程学领域共发表ESI论文604篇,总被引用2990次,篇均被引用4.95次,高被引论文8篇,其中热点论文1篇。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2020年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为进一步谋划、推进我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421日上午,学校召开了“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会议。学校党委书记李江指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学校本年度工作的重点,科学地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对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19日,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校共有11项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由我校作为第一单位的项目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共计9项,获奖数、获奖类别及等级都取得了建校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展现了我校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为全面推进我校科技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揭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72日举行了揭牌仪式。李江书记、侯惠民院士、杨宝峰院士、王锐院士共同为药物智能制剂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线上揭幕。侯惠民院士代表中心作了发言,他指出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在学校、学院各类领导的支持下开好局、起好步,形成了清晰研究方向,取得了第一台样机成果,下一步中心将围绕学校学科、科研建设等中心工作出成果,为学校“十四五”发展以及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

我校32个项目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总经费1114万元,获批项目数及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学校取得佳绩,是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引领下,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广大教师追求卓越,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些获批项目印证了工程大学科发展的实力,在创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上海市首张5G校园专网在我校开通

上海市首张5G-MEC校园专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MEC校园专网正式建成开通。5G校园专网建设完成后,实测数据延时比以前减少了10+ms,网络抖动指标改善明显,实现了数据安全隔离,这标志着我校5G智慧应用迈上新台阶。在5G+智慧校园方面,学校开展了“5G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应用型金课”“5G双师教学及智慧教室”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旨在解决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打造应用型金课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

827日,由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我校牵头联合8G60沿线高校,发起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联盟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围绕G60科创走廊科技和产业创新,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机载设备(全英语)》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航空运输学院党淑雯老师负责的《机载设备(全英语)》课程获评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根据《通知》精神,我校目前共有5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2017年度、2018年度获批的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