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pdf
第一版
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总结会提出
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1月7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召开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2020年度总结会暨安全稳定工作人员培训班开班仪式。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副校长姚秀平出席会议。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二级党组织书记,各部门、学院安全员、宣传员、专项工作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主持。
会上,李江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宏观国家安全观,始终把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确保大疫面前校园安全稳定,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会上,李江书记对做好2021年安全稳定工作和安全稳定培训班开班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坚持慎终如始,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三是狠抓关键环节,确保校园一方平安;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以更实的举措确保学校假期安全稳定;五是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素质能力。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一盘棋”思想,各部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为学校转型发展、实现“新三步走”奋斗目标保驾护航。
史健勇副书记指出,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稳定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同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时,他要求各部门、学院会后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李江书记的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安全稳定工作;认真研究《安全稳定责任书》,逐条分解任务责任,真正落实“到岗、到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大家携手共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姚秀平副校长宣读了2020年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奖名单,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他要求各部门、各学院要一以贯之,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各项政策,定期摸排各类风险隐患,科学制定防范化解预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组史志才、教学运行安全工作组陈浩、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组朱蓓、综合治理工作组鲁柏青、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工作组陈思浩、高锡文先后作了工作汇报。管理学院学生苏比努尔·艾尼瓦尔、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包一鸣、后发中心门诊部主任张怡娟分别代表获奖个人和集体发言。
会上,还举行了安全责任书签约仪式。校领导同部门、学院代表签订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年度安全稳定责任书》。(刘倩)
2021年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
同迎新春佳节共叙学校发展
1月6日上午,学校党委在长宁校区举行2021年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夏春明,相关部门负责人与离休老干部、退休局级老领导、退休党支部书记欢聚一堂,同迎新春佳节,共叙学校发展。迎新春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主持。
座谈会上,李江书记围绕学校一年来的工作向老干部们作了通报。他指出,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软科2020综合性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198名,较上一年上升77位;在武书连2020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257名,较上一年上升了18位,两大排名均创历史新高。高校分类评价稳中有进,2020年度我校在上海17所应用技术型高校中稳居第一梯队,8个指标排名第一,包括: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落实情况、高层次人才数、省部级以上重要教学获奖数、省部级以上和行业科研奖项、师均科研经费、学生省部级以上获奖数、产学研合作情况、企业兼职教师占比等。
李江书记谈到,一年来学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落实落地;二是提高政治站位,落实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双发展”,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顺利推进春季学期在线教学,科技成果获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国家级项目获批数量及经费总额再创历史新高,积极贯彻落实科改25条;三是深化人才强校,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学位点布局,实施校级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大力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四是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圆满完成第三届进博会志愿服务;五是坚守立德树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力建设市三全育人示范校,加大思政课建设力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塑造良好师德师风,精准做好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竞赛水平;六是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实事工程建设;七是扛起政治责任,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有效延伸,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李江书记表示,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党委将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并做好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学校党委深感新的一年使命在肩、责任重大,非常珍惜老领导、老前辈的经验和智慧,希望老领导、老前辈们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工作,继续为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等献计献策,学校党委也将继续把关心、照顾好老干部的工作生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及时与老领导、老前辈沟通,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
离休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陈俊鳌代表离退休老同志发言。与会老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对学校的转型发展、学科建设等提出了真知灼见。(朱良博)
校党委中心组举行(扩大)会议
专题学习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政策
高校分类评价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张重要名片,是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促进条例的法定要求。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高校分类评价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化挑战为机遇,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升级,增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1月8日上午,校党委中心组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了专题学习会,上海市教委督导室副主任戴勇作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政策与结果解读”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科级干部、辅导员等200余人参加会议,副校长王岩松主持会议。学校在长宁校区、虹口校区设立分会场,同步直播学习会全过程。
戴勇副主任的专题辅导报告,在介绍高校现有分类情况、国家政策以及上海高校分类依据的基础上,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的主要进程、基本思路以及2020年的指标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深入解读了我校在上海市2020年分类评价中的结果,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高工作认识。要认识到教育评价新时代来临,综合改革进入到最核心区域,学校发展进入动力发展换挡期;二是增强评价能力。要围绕评价重塑管理流程,形成支持评价部门发展的格局。统计好数据,强化自我评价,加强评价研究,引领评价方向,提升上海教育评价话语权;三是拓展发展境界。要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应用本科)类型标杆。扩大竞争视野,把握引导方向,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有效支撑五型经济建设以及五大新城建设。
与会同志表示专家的报告对我校进一步开展好分类评价工作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要深刻领会本次学习内容,重视分类评价工作,对照我校2020年分类评价结果,深入查找问题,补足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与短板,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破唯”“增维”,强化特色评价,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穿办学的始终,进一步完善“全校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以“十四五”规划和综合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我校分类评价工作。(杨晓瑞)
第二版
学校举行2020年度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勇担时代使命助力科技强国
1月5日下午,校党委召开2020年度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全体校领导、两委委员、党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全体二级党组织书记、组织员、党代会代表、教代会代表、教授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主持。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对述职书记进行点评,并作重要讲话。他肯定了各位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带领党组织和党员,在“四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在履职情况、履职效果、履职能力等方面存在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他强调,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抓手。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责无旁贷。他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李江书记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抓实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利用党委(党总支)会议、中心组学习等持续强化理论学习;要持续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从严落实党委(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做到“五个到位”;要切实履行政治责任,聚焦管党治党的薄弱点、关键处,往实处做、往深处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第二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为契机,统筹谋划,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第三要坚持从严从实,不断提高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善于从首创、奋斗、奉献的建党精神中汲取营养。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标对表,勇于化解学校和本单位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难题,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工作能级。
本次述职评议包括书面述职和现场述职。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王岩松、夏春明结合工作分工对述职书记作了点评。8名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从工作实绩、存在不足和整改计划等方面汇报了本年度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的情况。与会人员对参加述职的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进行了测评。(单明霞)
我校获得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优秀组织奖”
近日,教育部第四届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在线上举行,我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白俄罗斯留学生娜娜(Valery Kobyak)的短视频获得优秀奖。
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每年举办一届,旨在促进不同国家青年一代的人文交流,增进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怀和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知。作为来华留学生最关注的赛事之一,2020年第四届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共吸引了全国100余所院校的1100余篇征文作品和330余篇短视频作品。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于2020年5月成立大赛工作小组,启动本次大赛校内组织和遴选工作,动员我校各年级国际留学生积极报名,并对参赛者从构思、取材、语言文字以及叙述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专业指导。我校国际留学生积极响应,用纸笔和镜头来展现自己不平凡的2020,向世界讲述他们所听、所看、所经历的中国故事。工作小组共征集50余篇作文和10余个短视频,经遴选、修改和提高,最终向大赛主办方提交了15篇作文和5个短视频。
通过本次大赛,我校国际留学生不仅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我校国际留学生搭建了讲故事、谈感受、诉真情的交流平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国际留学生对于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俞兰)
“教考分离”试点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下学期还将有25门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是学校“十四五”规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改革内容之一,本学期第一批“教考分离”试点课程考核已近收官阶段,1月8日,教务处组织试点学院院长及教改项目负责人召开“教考分离”试点推进情况交流会。教务处处长陈浩、数理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吴建宝,系主任秦立国,副系主任方涛老师,以及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曹丽杰老师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刘珂艳主持。
会上,各位课程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试点课程的实施过程,教务处与相关学院院长及负责教师就课程教学研讨环节、命题环节、组卷环节、阅卷环节以及成绩分析比对等环节做了深入交流。围绕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学生能力要求来选取课程考查的知识点、题型设置等组织了教学研讨;围绕命题环节如何制定考试大纲、建设试题库,组卷环节对命题教师的遴选、试卷印刷和保管、试卷分发和回收、阅卷与核查、成绩数据分析、学生能力的提升对比,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等环节展开热烈深入的研讨,总结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教务处特别对教师提出的“教考分离”课程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成绩分析、试题库建设质量,试卷保密性等问题一一交流了解决方案,并达成一致意见。
教务处处长陈浩详细分析了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肯定了试点学院及项目负责人在“教考分离”实施过程中的辛苦付出及取得的成效,介绍了全校“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出“教考分离”改革项目的规划思路及教学改革的意义,并就教学改革目标进一步推进,在下一阶段需要关注的解决的问题,及教务处将如何配合交换了意见。
本次“教考分离”试点课程总结交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二批计划推进的25门试点“教考分离”的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唐春峰)
第三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殷志祥:DNA折纸术
殷志祥,数理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图论与组合优化、生物计算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现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生物计算与生物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DNA 分子作为一种承载生命遗传信息的分子,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利用DNA折纸术折叠出的各种结构作为基本算子,进而完成相关问题的计算是DNA计算的一个研究热点。数理与统计学院殷志祥教授的“基于DNA折纸术的DNA计算模型研究与探索”获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有望将DNA 折纸术的计算模型较好的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医药载体、基因检测和智能药物输送等领域。这是殷志祥教授获批的第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自2019年8月入职工程大以来,殷志祥教授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与此同时,作为数理与统计学院院长,殷志祥教授十分关心学院的发展,不断地鼓励学院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他积极向学院教师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和评审时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从自己申报的经验出发启发大家如何夯实工作基础并进行长期的运筹谋划,并对申报书的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研究基础、研究队伍结构、预期研究成果等要点进行深入的剖析,逐条逐项详细介绍了他的心得,从评审专家评议的角度给出了许多宝贵而实用的建议。2020年数理与统计学院共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面上基金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只有锐意进取,慢慢积累和沉淀,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做科学研究,需要静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当谈到基金申请书时,殷志祥教授说“科研能力是基础,写好申请书至关重要。”他认为基金申请书要提早准备,仔细琢磨和推敲,积极论证,反复修改和完善。
管理学院周迎雪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光荣称号
近日,管理学院2018级工商三班研究生周迎雪同学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并荣获“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19年夏天,周迎雪同学响应号召,毅然决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边疆,奉献社会,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期间还被评为西藏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在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周迎雪开始了志愿者生活。因为所学的专业是工程管理,她被分配到了日喀则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对接的大多是基建类的项目,发文下指标、系统录入、报送督办单成了日常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更好地充实自己,她经常加班到深夜,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
除了日常工作,在日喀则周迎雪最大的“爱好”是做志愿者。2019年日喀则市推进“六城共建”工作期间,她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到十字路口维护交通秩序、参加火车站志愿服务、参加打扫街道卫生……去年疫情期间,她又义无反顾地参加志愿服务,到隔离酒店对出入人员进行登记,虽然程序繁琐,但她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疫情无小事,可能一点点的疏忽,就会酿成恶果。”离开日喀则之前,她又到日喀则市昂仁县初中,把文具等用品送给牧区的孩子们;她跟随西部计划的上海志愿者们和日喀则市卫健委、市妇保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
在一年的西部志愿工作中,周迎雪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回首一年的工作,她感慨万千:“一年很短,短得没有时间去帮助更多的人;一年很长,长得足以结下和这里无法割舍的情结。今后将继续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来鞭策自己,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贡献!”(陈翼然)
第四版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德师风建设没有休止符
编者按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胡婷莛在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对我国环境规划和管理事业的历程回顾、案例分析、现状讨论、国内外法律法规比较,坚定学生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专业志趣。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活动中,她荣获自然科学组一等奖。
在工程大,像胡婷莛这样在课程思政方面积极探索的老师不为少数。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俞丰老师讲授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将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视为教学的灵魂,建立“艺工交融”的教学体系,在上海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017至2020年,全校共有66项课程思政项目入围校级教学建设项目,目前每个专业都建设1至2门核心课程,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实质性全覆盖。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学校终身教授朱高峰院士参与《工程导论》课程建设和试点,立足立德树人,朱院士为本科生讲授了第一课。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推进“三全育人”、抓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形成协同效应。引导教师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学习强国”平台等,强化理论学习,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承担育人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明确教师的授课态度本身就是课程思政。
敬业立学崇德尚美
师者为师亦为范。在不平凡的2020年,我校教师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师德师风,致力于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
王安斌教授秉承技术报国理念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胡斌教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刘翔副教授尽职尽责为国选材担任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云计算项目裁判长。抗“疫”期间,青年教师李千惠将25万元结婚费用捐赠抗疫一线,覃旭瑞副教授为学校防控疫情捐赠动态体温仪,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用画笔展现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停课不停学之际,千余名教师开设在线课程2969门次;科技成果获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牵头首次获一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市属高校第一名;国家级项目获批数量及经费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位居市属高校第五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位居市属工科高校第一名。学校教师在服务社会中厚植教育情怀,化学化工学院王锦成教授团队,关注农业,帮助农民蔬菜增产增收;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吴亚生教授团队,助力G60上海科技影都展示升级;纺织服装学院董海宇老师,奔赴喀什,为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高位引领底线要求
师德师风建设无止境。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教师招聘、引进环节,严格对备选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坚持将师德作为第一标准;在职称评审、各类评优评先、人才计划申报、优秀教材申报等工作中,切实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在各类培训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必学课程。
2020年,104人次参加了新进教师师德专题培训班;教师工作部、组织部、党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海归青年教师示范班;教师工作部、教务处联合举办全体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对师德全程监控,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关于加强二级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汇编《教师思政工作及师德师风建设简明学习手册》,加强师德考核,根据不同群体教职工岗位职责,细化师德考核指标。各二级单位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利用各种场合,对师德师风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经常教育、经常提醒,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注重舆情收集和信息反馈,加强对教师失范行为的预警提醒,将潜在风险化解在苗头、萌芽状态。
工程大广大教师始终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争当“大先生”,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