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pdf
第一版
“2022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揭晓入围名单
我校设计团队068号方案晋级北京冬奥会制服装备设计前五名
近日,2022北京冬奥组委会相关部门公布了“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外观设计”入围团队名单,我校纺织服装学院设计团队068号方案成功晋级全国前五名,目前进入终评阶段。
2月19日,北京卫视冬奥纪实频道播出的《流动的风景——冬奥制服专题纪录片》,报道了包括我校纺织服装学院设计团队在内的入围团队,在“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外观设计”经历的三次评审和制作过程。
2020年7月,由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谢红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设计的068号制服装备视觉外观方案,经过初评、复评和大众评议从一万多件、600多套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10套入围设计方案。纺织服装学院设计团队历时4个月100多天,结合奥组委专家意见不断优化,顺利完成三轮40款冬奥会样衣制作和评审。这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投入多,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高效运作:谢红院长统筹安排,提供精准的设计导向,科学组织团队成员,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优势;李艳梅副院长负责面辅料技术和加工;周志鹏老师负责整体视觉设计;李春晓老师负责整体服装设计、制作和推介工作;胡筱老师落实图案设计应用;郑彤、胡强、王楠和王晓娟老师负责款式设计和制版;孙静和闫兰兰老师分别负责文案策划和项目管理。在这个庞大的设计任务中,团队协作产生了巨大力量,设计方案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晋级前五名。
在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以及奥组委工作组亲赴我校现场指导,并为我校纺织服装学院设计团队配备了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和清华美院李当岐老师作为专家导师,导师们给予了中肯专业的指导意见,有效优化了设计效果。
在学校和学院的全力支持下,设计团队还启动产学研合作资源,得到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由新材料有限公司、素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塔汇针织厂等企业的无偿协助。
2022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是国家盛事,能够参与其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助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纺织服装学院设计团队表示十分荣幸和自豪。据悉,目前入围前五名的服装将被国家奥运会博物馆收藏。(李春晓)
校领导亲切看望慰问教职员工
新学期新气象新起点新征程
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五)上午,新学期第一个工作日,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夏春明,分别带队走访慰问松江校区、长宁校区、虹口校区全校教职员工,为大家送去新春暨新学期美好的祝愿。
每到一处,校领导都与各部门教职员工亲切交谈,对大家过去一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勉励大家要以新学期为新起点,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助力学校“十四五”事业开好局起好步,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大教职员工精神饱满,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会按照学校总体部署,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慰问。(姚渊)
学校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召开2021年度工作研讨会
2月24日下午,学校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在行政楼208召开2021年度工作研讨会。智能制剂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惠民,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复旦大学陆伟跃教授,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学校人事处处长刘福窑,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饶品华,高研院常务副院长陈思浩以及智能制剂团队全体成员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化工学院院长饶品华教授主持。
研讨会开始前,副校长王岩松与复旦大学陆伟跃教授在行政楼308进行了友好会谈。王岩松副校长感谢陆伟跃教授对学校药学学科建设的支持,期待能开展更紧密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
研讨会上,侯惠民院士对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2021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包括各研究小组成员构成、工作交流机制、研发方向等方面。侯院士指出,新成立的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以及获批的市科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尽快启动相关研发工作,在药剂智能装备、智能药用辅料、人工组织3D打印等领域形成特色,为提升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做贡献。
各研究小组汇报了2021年度工作计划,并就人才、场地、经费等方面提出了相关需求,人事处刘福窑处长、高研院陈思浩常务副院长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初步沟通。
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智能制剂团队后续扎实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饶品华)
第二版
嘘寒问暖这个寒假很温情
疫情防控确保假期留校师生健康平安
寒假期间,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带队到我校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和留校师生关心关爱工作。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等陪同检查。
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一行先后查看了学校的校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校内健康观察点、临时留观区、食堂、一人一档等情况,并观看了学校的疫情防控综合演练。在督导检查过程中,李永智副主任详细询问了学校的留校师生情况、关心关爱情况、防疫物资储备情况、联防联控情况、值班值守情况以及开学准备情况等,对我校的疫情防控和关心关爱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指出:学校要进一步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和要求,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持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确保校园一方平安。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大对留校师生的关心关爱力度,确保留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正常运行,过一个有序祥和的春节。
实地督导检查过程中,校党委书记李江对督导组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并介绍了学校的疫情防控主要举措和对留校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学校党委压实各级责任,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构建了全方位综合值班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有序运行;运用大数据赋能疫情精准防控,切实落实“一人一档”“两点名两测温”等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和舆情管控,引导同学们做好平安假期和疫情防控;优化完善后勤保障,更好满足留校师生的各种需求;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师生员工的关心关爱力度,通过举办程园家宴辞旧岁等“六大”系列52项活动,确保留校师生过一个“三爱”“四有”的春节。(王成涛)
送祝福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为表达学校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与爱护,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王岩松、夏春明等校领导分别走访慰问了离退休老同志,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将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带到他们身边。
“最近身体还好吗?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在走访慰问中,学校领导每到一位老同志家中,都会向老同志送上新年祝福,祝愿他们新年快乐、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与老同志及其家属促膝而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家庭和生活情况。同时,校领导也向老同志们介绍了一年来学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希望老同志继续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
离退休老同志们感谢党和学校的关心关爱,为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由衷地高兴,他们表示将继续发挥余热,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祝愿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对于住在养老院无法现场探望的老同志,校领导们也创新了慰问方式,用打电话和发微信的形式向老同志们表达了新春祝福。(陈文琼)
贺新春看望慰问春节坚守一线的教职员工和留校学生
农历牛年正月初一上午,校党委书记李江率队慰问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教职员工和留校学生,关切询问春节期间各项工作保障情况,对大家辛勤的工作表示感谢,并代表学校向大家送上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副校长姚秀平参加慰问。
校领导一行先后来到松江校区保卫处监控室、东门岗、信息中心机房、教学楼、学生公寓、第二食堂和长宁校区门卫室、科创楼,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信息中心运维人员、安保人员、宿舍楼管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以及选择留校过年的学生,每到一处,都与在岗工作人员和学生一一握手问候,向大家恭贺新年。
看望慰问中,李江书记强调,各部门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岗人员要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持续守牢疫情防控阵地,维护好全体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确保大家度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新春佳节。他代表学校感谢大家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学工部、保卫处、产业办、信息办、后发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慰问。(姚渊)
享家宴程园情暖亦是“家”
瑞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农历腊月二十九,学校在飞行员餐厅举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留校学生年夜饭活动。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夏春明,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学院负责人与留校学生,在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共享程园家宴,共迎新春佳节。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留校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新春祝福!她希望同学们在留校期间,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要求,时刻注意个人安全,合理安排学习作息时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为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
在欢乐喜庆的新春音乐声中,师生分餐分食“程园全家福”小火锅,并配有美味水饺、特色小吃、精致点心、水果。席间,校领导还为留校学生送上“新春大礼包”、“防疫物资大礼包”、“新年吉祥物”。留校师生还参加了制作新春DIY饰品、笔墨春联、裁剪窗花等活动,一起品味喜庆“年”的味道,感受“家”的温暖。
为丰富留校学生学习和文娱生活,学校在寒假期间还推出“疫区家人话新年”——关怀疫区家人活动、“寒假送你小红花”系列线上打卡活动、“留校过年共迎新春”系列网络文化活动、“创业就业明未来”——就业指导活动、云团体心理辅导带你开启心灵奇旅、优秀励志影片鉴赏、“健康生活贺新年”——健康生活理念指导活动、“朋辈导师助圆梦”——学业指导帮扶活动等。此外,除夕至大年初六,学校为学生免费供应暖心又暖胃的爱心餐,让每一位留校过年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程园“家”的温暖,度过一个充实的寒假。(李爽)
第三版
奋斗不息这个寒假很忙碌
圣小珍教授团队:与时间赛跑
“科研攻关就是与时间赛跑,寒暑假是科研的黄金时间,实验室里的春节将会更充实”。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圣小珍教授这样说。这个寒假,不管是工程现场还是实验室里,总是能看见圣小珍教授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团队成员们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推进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问题研究,解决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
圣小珍教授主持的高铁联合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工作,在假期有序推进,该项目联合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顶级铁路噪声专家,分别就高速铁路噪声产生机理、传播规律及控制对策和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每周两次,圣小珍教授通过线上讨论及时了解各合作单位的工作进展,并组织专家们共同攻关项目难点,保证项目持续向前推进。
“平时你们都很忙,没办法天天盯着你们,现在放假了,我可以手把手教你们了”,“理论固然重要,实践亦不可或缺,我给你们做示范,利用假期实践起来”。在研究生例会上,圣小珍教授对自己带教的研究生这样说。他亲自上阵,哪怕是最基本的公式推导、程序编写查错、结果分析,都逐一给学生耐心指导,还带着学生前往工程现场,指导学生亲手实践,圣教授对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各个开足马力在他的带领下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仅2020年,圣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被国内外顶级期刊录用的就达到8篇。(王瑞芳)
杨淑群教授团队:“实干”是最靠谱的“捷径”
“干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走,没有近道可抄,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干事,才能成就事业、成就自我。”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杨淑群教授在团队工作会议上这样说。作为大数据专业建设负责人,同时兼任计算机系党支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寒假以来,杨淑群教授带领团队放弃休息,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推进项目进程,着力解决工程上的技术难题。
随着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工业软件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产工业软件逐渐进入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深化发展国产工业软件的应用迫在眉睫。为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杨淑群教授团队迅速成立了基于Capella开发的研究小组,利用寒假积极推进工程开发研究,邀请该项目的相关专家“会诊”指导,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与此同时,由杨淑群教授牵头申报,诸多师生参与的民航重点基金申报工作在寒假期间也有序推进。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杨淑群教授通过线上讨论的方式及时了解团队成员的申报撰写进展,及时沟通新的想法与思路,组织邀请公司及相关高校专家对项目难点进行指导,保证项目申报工作持续推进。
寒假伊始,杨淑群教授团队还组织了“慧算”研讨会“智慧医疗主题报告”,团队成员围绕“人体区域通信与智慧医疗”、“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基于中医诊断理论的体质辨识系统”和“知识图谱在医学领域的构建与应用”等主题做了报告,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开拓了思路。(杨文)
中韩专家共话功能产品智能化与智慧生产管理
寒假期间,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联合支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陆杰教授、韩国蔚山大学Sung-Gu Kang教授共同组织召开了“功能产品智能化与智慧生产管理”中韩双边研讨会。因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中方与韩方各设主会场和分会场。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功能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系统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研究生们提供一个高端、直接交流的平台,共同对功能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智能制造的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智慧管理的前景和内容进行研讨,针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对相关学术研究及工业应用目标进行规划,以期在智能化及智慧管理下实现功能产品制造的升级换代。
此次研讨会有来自中国、韩国、英国的200余位代表参加,针对过程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过程控制、连续和间歇化工过程及其智能化、智能化工产品、计算机辅助清洁生产、反应与分离过程强化、化工生产智慧管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参会的年轻学者、研究生们积极汇报了其最新科研成果,并请专家们点评。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饶品华教授与会指导,并介绍了化学化工学院学科与科研情况。
通过本次研讨会,中韩双方的科学家对双方合作的分工及方式,特别是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申报研究项目、建立双边伙伴研究组等达成了高度共识,制定了中韩双方持续深化合作的具体工作计划,并建议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于上海再次举办相关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推进功能产品智能化与智慧生产管理的深入研究。(陆杰)
化学化工学院学子寒假学习更用心
为了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化学化工学院20级高分子2班的学生,寒假期间在辅导员郑文静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居家抗疫,集体学习”线上活动。
班长邓涛每天早上在班级群中布置英语及数学作业,学习委员马健康每天晚上召开线上会议,组织同学们讨论学习成果。全班同学积极响应,倾情参与,每天认真打卡、完成任务、互相帮助。经过半个月的集体学习,同学们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自我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帮助自己在寒假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辅导员郑文静表示,同学们坚持每日集体打卡学习,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同学们也能够在疫情防控下响应国家号召,减少外出聚会,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郑文静)
第四版
寒假社会实践工程大学子践行青春使命
编者按寒假期间,工程大学子围绕“青春追梦建党百年”、“为乡村脱贫助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专业领域社会实践”四个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绽放青春风采。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公共场所密集人群飞沫传播研究”项目团队
针对本项目,团队成员重点从学习掌握相关分析软件着手,搜集查找相关教学视频,深入学习研究,具备了研究飞沫传播实际情况的技术条件。同时结合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对复杂工况的处理能力,进而研究出飞沫传播实际原理,并希望通过有效宣传,为当下大家做好疫情防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管理学院:“基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精准扶贫下扶贫工作及贫困户生活现状调研”项目团队
针对本项目,团队成员奔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与当地人大代表一起参与消费扶贫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成员们了解掌握了该地扶贫的系列举措,包括成立消费扶贫专班,实施龙头企业带销,运用电商平台营销等。之后,项目团队还将对当地扶贫状况及贫困户现状进行进一步深入调研,收集更多数据开展分析。
化学化工学院:“一条游船,两种未来”项目团队
针对本项目,团队成员分别走访并实地调研了家乡解放军庙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原址及其纪念馆,通过采访馆内工作人员及当地群众,深入学习了解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以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独特历史,真切体悟到了人民军队不屈不饶、勇于斗争、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材料工程学院:“青春追梦奋斗,献礼建党百年”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通过召开党史书籍读书分享会、采访身边的老党员、打卡红色地标三种方式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在“党史红色家书”主题党史读书分享会中,团队成员积极分享交流个人读书心得。在党员采访项目中,团队成员采访了学院退休教师徐纪平教授。在红色地标打卡中,成员前往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参观红色地标“百团大战纪念碑”,深入学习了解百团大战历史。
艺术设计学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迎新春环境清洁行动”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积极参加了社区街面清理卫生死角、清除乱张贴黑广告等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团队成员通过发放公益宣传单,参与疫情防控宣传,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市容市貌,以整洁的环境迎接新春。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巩固脱贫成果、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基于安徽脱贫地区实地调研”项目团队
项目组成员前往安徽省太和县袁洼村党群服务中心调研当地脱贫情况,了解到当地的扶贫举措包括实施“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培育村级主导产业。针对贫困户制定不同的精准帮扶计划,进行一对一帮扶,并成功实现全部脱贫。
纺织服装学院:“深入学习四史,领悟新时代青年精神”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围绕青春追梦建党百年专题,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开展参观活动。成员们表示,面对烈士们的照片,眼前浮现出一幕幕他们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心中燃起对烈士的无限崇敬之情,也点燃了自己的爱国情。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疫情对人们乘地铁出行的影响”项目团
项目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在重庆和上海两地开展疫情对地铁出行的影响调研活动,在对上海的实地调研中,成员通过了解上海疫情的最新数据,对地铁在应对疫情影响时运营方式和防控上做出的调整开展分析。
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展馆智慧化趋势下红色文化展馆的多媒体设备调研与展望”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实地参观了四行仓库,深入了解展馆如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使展馆更加具有交互性、可视性和互动性,让游客可以更好地通过各个视角去了解历史。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酒店”项目团队
团队成员对锦江集团旗下新开酒店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锦江酒店的APP和微信小程序开展研究,了解到酒店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准确掌握用户需求,进一步提升酒店更高效和更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水平,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学习调研,也激发了成员们的创新意识。
外国语学院:“沪上青年行,汇流发展践行真知”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以上海城市建设为主题,以老一辈上海人、留沪青年人才、社区基层工作者代表为采访对象,通过他们的讲述与感悟,了解上海的建设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