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定位准,产业贴,特色自然来
 
        (记者 沈祖芸 计琳 2006年2月24日 来自中国教育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的大四学生任佶早就盼着搬进松江新校区,因为校区内会建一个上海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实训基地。近日,这个由5幢楼组成、占地75700平方米的现代工业训练中心正式开放,拆汽车、装飞机、制模具,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这仅是一个缩影,它折射的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找准定位、瞄准产业的特色打造之路。
    
       主动联盟,构建合作平台
    
       校长汪泓办公桌上放着《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她告诉记者,只有主动了解世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确定学科建设方向,优化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集团开展合作,才能让学校办学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工技大与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公司等千家大型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并努力适应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学校先后建设了12个重点学科,对20多个老传统专业进行优化和改造,整合幅度达到50%以上,新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多媒体设计等新专业,形成一批对接“海陆空”现代交通运输产业链的特色学科群。
    
       同时,工技大与企业集团结成联盟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共同创建二级学院。目前,学校已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了一大批不必培训就能适用的工程师,而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
    
       融入区域,整合优质资源
    
       依托地区政府,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多方合作,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来,学校与松江区政府联合举办纺织服装科技周;与长宁区政府联手推动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区的建设,等等。这一系列与区域政府签定的合作协议有针对、有侧重,在给学校学科建设带来强有力支撑的过程中实现着共赢。
    
       与此同时,学校依据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先后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十多个国家的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分别建立两个中外合作学院和8个中外合作项目。借鉴成功经验,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有着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丰富经历的校长汪泓认为,应用型特色高校在开展研究成果向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高。为此,在汪泓的主持下,学校与上海市人大、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为上海市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
    
       着眼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汪泓告诉记者,学校定位很明确,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实践环节上均以这个定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
    
       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特别重视生产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合作教育”为特色进行教改试点的高校,整整20年里,工技大创建并始终完善着“一年三学期制”的教育培养模式。一年三个学期、工学交替,既不是纯粹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纯粹的社会实践,而是学生每学年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后,随即以“职业人”的身份主动参加校外定岗工作。
    
       在学校航空运输学院记者看到,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了本科四年,而且实习地点全部在上海航空公司实践基地完成。通过三个工作学期的合作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如今,工技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课题直接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占80%以上,许多学生还参加了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