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梓华 来自新民晚报) 眼下正值大学生毕业求职高峰,在本届人大各个分组审议会场,高校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同样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 ■企业声音懂 生产的设计师难找 对话者:闸北区代表、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竹影 “我们希望找到一些懂得整个生产流程的设计人才,但应聘者中几乎没有人符合要求。”在李竹影看来,产品是“做“出来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工艺流程。 ■高校求解 瞄准产业设置专业 对话代表:普陀区代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 汪泓代表对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有关本市建设“特色高校”的计划尤为叫好,“‘十五’期间上海已基本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高校若要提升内涵,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重点学科”。 汪泓代表给出3条建议—— 及时掌握人才预报。“政府部门可通过调研,预测未来几年社会总体人才需求,并及时反馈给高校。” 搭建快速成才平台。去年,工技大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本市首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院实行“3+1”“2+2”等“专业大平台培养加专长训练”的制度,鼓励机械等相关专业学生“转型”。 文科生也应“下车间”。“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若没有对生产流程的直观感受,怎能使方案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