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缘何受冷落

时间:2002-02-08浏览:2094设置

 专家认为,要改变现状,高职课程应面向实际,让学生获得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常,许多高职毕业生埋怨找不到“婆家”,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又反映招不到理想的技能型人才。反差如此之大,症结在哪里?教育专家指出,办高职绝不是多招几个学生,多设几个专业,多开几门课那么简单,高职课程必须面向实际,能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决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
近几年,上海高职教育发展很快,目前已设教学点40多个,但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据统计,至去年10月底,上海高校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同期本科生的92.58%和大专毕业生的81.59%。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高职院校没有行业背景,专业缺少高职特色,许多招生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了冷门,某校2002届毕业生当年热门的工业外贸、计算机专业截至目前的就业率只有15%和19%。另外,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拿到毕业证书,因此高职院校的投入要比一般高校大,如要建一个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往往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对教师的要求也要比普通高校高,要求任教的专业课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多面手。现在有些院校把高职当作“产业”,片面追求“产出”而不太愿意“投入”,开办的都是一些投入较少的管理、金融、贸易类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已趋缓,就业难当然是意料之中了。
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相对说要更困难一些,但也不是一概而论。据了解,上海电机技术高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同济高等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大等院校的毕业生就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0%左右。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电机技术高专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敢于创新,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和能力模块课程,专业课改革着重以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现在,该校实践课程已占到总课时的50%,培养了大批一专多能的“现场技术员”。工技大探索出一种“依托工业办学、产学紧密结合,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模式。该校汽车运输工程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工作”教学模式,这些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动手,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顶岗工作。上海二工大做到教学始终围着企业需求转,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到企业生产车间现场实践,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最新技术,一方面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
专家认为,人才梯队应该是不同学历、年龄互相搭配。企业既要有从事产品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也需要担当流水线上操作工作的中专、技校毕业生,现在最缺少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护、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现场工程师”。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销对路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就业就不难。

(记者 陶洪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