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摄影:
来源:
教育双周刊
时间:
2006-06-12
点击数:
2523
|
高等教育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等院校要准确掌握大学的办学趋势并创建特色,把握时机,迎接挑战,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断需要回答的问题。高等院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创新特色,那么,什么是21世纪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呢。 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当今世界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召唤以及党和民族赋予的责任。我们要转变人才观念,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源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人、凝练人、教育人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审视大学的作用,不断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知识并训练其技能,养成他们科学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 大学要成为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创新基地,同时也是是推动科技成果转换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力量。在这一认识上要正确处理如下问题:正确处理好、解决好应用学科与基础教育的结合问题。应用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突破有些学科和领域存在的比较保守的情况,将基础教育和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对接,是我们要认真考虑、重点突破的重要目标。遵循科学发展的特点,注意学科交叉。既要按照学科规律特点来研究,考虑学科交叉和整个学科的分化,又要在做科研方面考虑学科整合。用良好的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是大学三大主要职能,大学服务职能在20世纪以后被确立下来。联合围1 9 9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知识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不断调整就业的结构,并在某些新的领域当中,能够增长创造需求。企业要求高校直接地为其培养专门人才提出方案并实施方案,要求高校能够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即通过科技转换,推动它在产业上的应用价值。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内容。产学研究战略联盟,拓宽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既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又促进了高校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 “双师”型教师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育平台,企业成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学生在企业的现场实践环境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高等院校要架构起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和借鉴的桥梁。大学的特色不是标签,不是包装,而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被社会共同认可的、独特的、优良的大学特征。大学特色首先集中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要对整个社会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大学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立足于现实,面对未来,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有前瞻性的把握,科学地预见未来,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因此,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潮之中,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大学就能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凝炼学科发展的方向,培育学科特色。 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教育实践能够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应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6年5月20日出版) | |
|
|
|
|
|
|
 |
一周热点 |
 |
一月热点 |
 |
视觉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