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打造优秀工程师的摇篮——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教授
 

近些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建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的水平,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听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案例入选2006年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记者专程赶往“2006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论坛”创新人才培养主题论坛现场,采访了刚刚在论坛作完主题演讲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汪泓校长。

 

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记者:祝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案例入选2006年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请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与企业合作?与产业对接?

汪泓:首先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聚集地和贮备地,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研究企业和社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了解企业和社会。具体说来,就是学校要研究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7如何培养社会紧缺的人才7整个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变化,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其次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学生只是静态地从书本上学习,不可能感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他的强烈需求和强烈推动,不容易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况且开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直接从课堂上学到,只有让学生到社会和企业中去锻炼,才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参加社会工作,参与实践,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成长。

从学校的定位上看,我们学校本身也不是研究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的。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各行各业需要数以亿计的劳动者: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与大众教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就会脱离现实,就是乌托邦,就难以培养出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所有的大学都办成研究型大学是不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实践

记者:您刚才在报告中提出“四个纳入”的办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什么?

汪泓:我们的办学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两项创新,遵循三大规律,坚持四个纳入,树立五种精神”。明确一个目标就是确立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创建现代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四个纳入就是要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择校的要求很实际,要么读名牌大学,要么将来就业有出路。人人都希望能够进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校如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呢,那就是要有特色,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回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几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是老百姓的需求教会了我们去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在2004年第二次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选了6所本科学校在会上发言,其中5所是”211工程学校,只有我们一家是普通高校,这是教育部对我校探索强化实践环节,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学模式的最好肯定。我们过去一直提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现在我们目标更明确了,就是要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打造成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学科链对接产业链

记者:“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定位非常清晰,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呢?

汪泓主要做法是把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整合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满足社会需要,其一.学校依据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先后设置了对接先进制造业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热能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航空运输工程”等学科;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了“社会保障”、“物流管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其二,学校主动与地区政府合作,促进校区、城区和科技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瞄准“数字长宁定位,建立了多媒体设计专业,游戏软件和艺术造型专业及多媒体产学合作基地,瞄准金山区“国际化工”定位,与金山,漕泾化工区共建了上海市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瞄准“电子松江”定位,积极发展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瞄准普陀区包装产业特色组建了上海包装设计产学研基地其三,学校紧紧抓住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机遇,重点建设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如“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游戏软件与艺术造型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等专业、同时嫁接和引进了国际优势学科和专业,在已有艺术设计学院和服装设计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法埃菲尔时装设计师学院,中韩合作多媒体学院,初步开成了对应创意产业的学科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培养教育了一批高素质应用人才。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上的一些好的做法。

汪泓: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共建实训基地的居多,但我们与企业的合作远不止于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先后同上海航空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交运集团公司、汽车集团公司等共建二级学院,学院在校企联合委员会指导下工作,联合委员会主任由校长和公司董事长担任。双方共聘院长,校方是正院长(学科带头人),企业配实践副院长负责学生实习,所有合作方案,比如经费预算,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改革方案,实践环节,双师型教育,教材,奖学金的评定,兼职教授的聘任等都要报院务委员会审批。每年67月,12月各开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学院的教师20%来自企业,80%来自学校,学生在企业教师的带领下直接到企业中去实习,以前国际货运,客运等这些实习课程在学校是难以完成,但在企业就很简单了。我们和国外企业的很多合作项目,比如多媒体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由外老师带队直接到外企实习,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这些来我们和中方企业的合作发展也很快,现在学校已经与百余家固定的大型企业,上千家固定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3000多家企业保持经常联系,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大企业集群。

 

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学校下一步还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汪泓:相对而言,这些年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在产学结合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但在“研”的方面还不够强,特别在解决企业的一些重大,关键的技术领域上还有待突破。过去我们做课题多数是运营的而不是技术攻关方面的。现在政府提出装备技术要国产化,要创建国产化品牌,一些企业也希望加强和我们在技术创新上的合作,但我们的创新实力还不行,没有创新能力,哪来的国产化品牌7近些年来,我们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并通过这些平台开展研究、培养人才,学校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2004年,我校专利授权数排名全国高校第29位,上海高校第5位。2005年,我们又在松江大学园区新建了8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工程中心,为学科间交叉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搭建公共实训平台。但这还很不够,我们正在争取得到政府、企业和兄弟院校更多的支持,以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附件:

“朝阳产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

   

上海航空运输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托“朝阳产业”——民航运输业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构建起的二级学院,企业向学校直接注入资金300多万。运作十余年来,学院在办学机制、专业特色、实践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截至2005年已有101000余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4%,学生总体质量符合民航运输业发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长为民航运输企业的骨干。

 

办学柳制:领导挂帅  院务委员会制度卓有成效

航空运输学院院长由学校委派,副院长则由校企双方各委派一人担任,学院的日常工作由这套班子主持。学院还设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主任委员,校企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任委员,每年召开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就学院办学方向、发展规划,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于紧贴市场,学院发展方向明确;由于领导支持,各项决策可保落到实处。

 

办学理念: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利益双赢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向学院注入一定资金,支持学院学科发展。公司建立“上航奖教金”和“上航奖学金”制度,激励教学、管理、科研和学习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师生员工,企业领导对学院的教学非常关心,亲自推荐上航的英语翻译来学院担任英语口语教学,多次担任“航空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并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具“实战”特点。公司每年委派技术骨干来学院讲授“客舱设备”、“航空电器”、—飞机故障排除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航空器械维修和航空机务专业的“带岗实习”均在上航机务部进行,学生参与飞机维护工作,获得了珍贵的动手实践机会;航空商务、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机场、货运部、客运部等岗位实习,现场感受民航运输企业运作: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在上航参加岗前培训并获得登机实习的机会;学院凭借合作办学优势,在合理前提下将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公司的要求嫁接,节省了上航公司对从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录用学生的再培训成本,省时省力。学院开设了航空商务管理成人专科及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专升本夜大专业,重点开展以航空公司员工为主要对象的成人继续教育,通过短训班、自学考试辅导等方式提升了上航等民航企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水平。

 

专业特色: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错位竞争  审时度势

航空运输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审时度势,你无我有,错位竞争,使目前6个专业保持了鲜明的特点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专业设置与上海其他高校相近专业形成了错位发展、多层次为民航运输发展做贡献的态势。

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模式,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已有3个专业实行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将一学年分成“理论学期” -“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三个阶段,其中工作学期要求学生全部到企业参加定岗工作,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近年来航空货运业务不断增长的趋势,2003年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商以后,又申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货运)”本科专业,继续发掘本学院优势,并填补上海高校尚无以航空运输为主的运输专业空白。

 

学生就业:订单式培养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适时、准确的专业调整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2000年,为迎接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的新高潮,学院开设了“航空乘务”和”机场设备运行管理”2个专科专业,随后又根据航空公司急需高职专科层次飞机维修人员的信息,并鉴于机场对人员需求的微妙变化,2001年学院本着实事求是,以市场为“风向标”的原则,果断地将“机场设备运行管理”专业改为“航空机务”专业,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就业情况表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由于专业特色明显,并且依托产业办学,学生有很好的就业保障,空乘专业毕业生至今几乎全部被上航录用。历年来,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在校内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内亦处于领先水平,至20049月,已毕业804名学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录用345人,占总人数的43%,其他国内外涉航企业367人,占46%,一般企业68人,占8.5%,扣除出国和专升本人员,总体就业水平为97.4%。

 

学科发展:坚持发展是硬厦理

十余年来,航空学院的学科发展稳步向前,师资,实验条件逐渐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渐健全;教学、科研开始同步发展;教学手段建设全面提升和展开;学生参加市数学建模比赛等二课堂活动增多,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求发展,校企双方进行了不懈努力:双方领导支持并促成了学院教师去上海航空公司相关部门的见习,并参加公司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定期为学院青年教师讲解飞机结构、系统和机务知识,指导青年教师熟悉飞机维护手册;学院派遣青年教师赴上航挂职锻炼;学院聘请航空院校退休的资深教授带教青年教师、编制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实验室。经过多年努力,航空运输学院已初步建成了与上航所提供实训条件互补的实验设施,如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飞机部件拆装实验室等,教师队伍逐渐扩大,知识与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编制完成。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