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走向腾飞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走向腾飞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四个主动纳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汪泓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据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要求。坚持四个主动纳入,逐步凝炼出学校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要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大学发展要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之中,就是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要着眼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要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使大学的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还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紧紧把握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抓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机遇。只有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之中,大学才能准确聚焦,科学定位,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大学发展要主动纳人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就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的职能。大学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立足于现实,面对未来,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有前瞻性的把握,科学地预见未来,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同时嫁接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潮之中,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大学就能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凝炼学科发展的方向,培育学科特色。   

大学发展要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就是大学的办学方针,要贯彻大学的产生源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推动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蕴涵着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愿望,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大学努力满足社会的需要,集聚内外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就能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大学发展要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就是大学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迅速变化,要求具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的能力,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使大学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大学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社会适应性,才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四个主动纳入”,提高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历史进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确定了未来五年重点实施的六项工程,即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引领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教育质量创优工程;产学研战略联盟拓展工程;产学合作教育创新工程和现代工业中心建设工程。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

形成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牢牢把握上海先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这一大局,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机遇,瞄准上海产业发展的趋势、跟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融入”上找方向,在“瞄准”上寻需求,在“对接”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创特色。

首先,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近年来,学校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热能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航空运输工程”等学科。“轨道交通运营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适应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营保障技术研究3个重点研究方向,该学科建设填补了上海高校该学科的空白。“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重点学科建设,适应了上海汽车工业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开展了“大城市汽车节能及排气污染治理”、“智能化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城市交通控制智能化”三个方向的研究。“热能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上海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在“天然气应用工程”、“多相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和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及节能技术”、“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适应了上海化工产业在天然源农药新化合物研究与应用方面的需求。

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主动积极地嫁接和引进国际优势学科和专业,成立了中法埃菲尔时装设计师学院、中韩合作多媒体学院、中美合作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和汽车电子等专业,同时还开展了中外合作的科学研究,成立了中日合作金鸟研究所。

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需要,学校不仅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其次,构筑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学校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平台。

学校与企业集团共建二级学院是学校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富有成效的成功的案例。1993年学校和上海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航空运输学院”。校企双方联合组成“航空运输学院”院务委员会,使双方的合作获得了制度保障。学院成立以来,上海航空公司每年按时、足额注入资金、提供部分实验室装备,支撑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上海航空公司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到学院任课;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训以及见习岗位,学院的教师轮流到上航相关的职能部门见习,学生在每学年的工作周和实习周都去上航商务部、机务部等部门顶岗锻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学校与上海航空公司的战略联盟、被教育部、科技部评为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十佳案例,学校被邀请出席“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高峰论坛”,并作专题报告。

2005年,学校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开展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校企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着眼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十一五”和中远期发展规划,以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战略向纵深发展。目前该学院成为学校与企业集团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

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是学校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又一重要形式。学校与上海交运(集团)公司、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华谊集团、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等企业集团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2003年,学校与与纺织控股集团成立了“上海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的长效机制;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旗下的上海三枪集团、上海SMART公司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功能性纳米天然织物产品开发”等项目开发、学术交流、培训等工作。

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促使学校相继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激光工业技术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化工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中心、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纳米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多个(联合)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在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积极推动校区、园区、城区联动发展

学校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动,是学校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学校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松江区人民政府、金山区人民政府、普陀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城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学校瞄准“数字长宁”定位,建立了多媒体设计专业、游戏软件和艺术造型专业,及多媒体产学合作基地;瞄准金山区“国际化工”定位,与金山、漕泾化工区共建了上海市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瞄准“电子松江”定位,积极发展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瞄准普陀区包装产业特色,组建了上海包装设计产学研基地。学校凭借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城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科技产业资源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共赢。学校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同推进了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区的产学研基地建设。2003年学校与韩国东西大学共同建立的中外合作多媒体艺术设计学院与新长宁集团、上海IT产业合作,推进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区的建设。在长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区设立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基地”、“韩国数码设计革新中心上海分部多媒体园区联络站”、“亚洲艺术科学学会上海办事处”等。

学校与长宁区政府合作打造城区标志品牌。2003年,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服饰学会共同举办“长宁杯”《创意服饰设计、绘画、视觉艺术大展》。大展以“激情上海,灿烂长宁”为主题,旨在通过展示与交流,促进高科技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加速企业创立名牌走向市场的进程。大赛参赛单位均为国内外著名的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企业、行业团体、设计机构。英国视觉艺术大学、法国巴黎时装工会、韩国艺术设计学院、美国国际服装学会、纽约时装协会等国际一流的艺术机构参加了服装艺术节。服装艺术节不仅举行了参展比赛,而且还举办了“国际服装发展论坛”,国内外服装界专家学者,就国际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了学术研讨,提升了服装艺术界的科技内涵。这些年来,学校每年都参加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时装周,并获得了多项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作品的多项大奖,学校还配合中国纺织协会与海宁市人民政府合作,成功举办了2006年中国经编针织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艺术节加强了上海服装界与世界服装行业的交流,提升了上海城市的服装品牌,向国内外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与时尚灵感,充分体现了上海城市精神和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在2001年一2004年中,学校获专利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8位,其中,2004年居全国高校第29位,上海高校第5位。2005年居全国高校第32位,上海市高校第7位。学校在上海市高校科技指标综合排名由5年来的24位上升到12位左右。2001年学校获得了国家和市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二等奖l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l项、三等奖5项。2005年学校又获得了国家和市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l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以上这些重大科研指标标志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社会保障”、“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服装没计与工程”学科成为学校首批独立招生硕士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使学校的办学层次跃上了新的台阶。

 

率先推进产学合作教育成功造就真实育人情景

积极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成功嫁接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紧紧围绕依托上海产业服务地区经济,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稳定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并成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

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鉴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就,决定授予学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全国第一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于2006912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挂牌成立。

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1985年,学校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了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在20年的合作教育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真实育人环境。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如一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一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在知识、能力、素质、性格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为其最显著特征的产学合作教育,从本质上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产学合作教育跨越学用界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的真实环境。

20多年来,学校在汲取国外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产学合作教育“八五”试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的研究》(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并成功主持了世行贷款项目《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具备了28字的模式特征、采用了AAW的运作方式、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工作学期、形成了三个结合的模式特色、搭建了三横三纵的管理体系、实施了三大体系的运行机制,使得“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工学交替、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28个字加以概括: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略有报酬、时间保证。学校的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三个结合,即与教学紧密结合、与就业紧密结合、与科研紧密结合。

学校构建了三横三纵的管理体系。“三横”是指管理体系中组织结构的三个层面,即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三纵”是指管’理体系中组织结构的三个纵向连接链。即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靠三大支柱体系支撑。这三大支柱体系是:组织保障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制订的有关合作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合作教育的操作过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合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学校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数由试点初期的35名发展到现在的每工作学期7500多名。有近50%的学生在工作学期获得报酬。产学合作教育获得全校教师普遍认同,全校有95122上的教师热情地投入合作教育工作中去。同时,产学合作教育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等3000余家企业成为学校合作教育的合作伙伴,其中签约基地约100家,保持密切联系的企业近1000家。发挥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是学校的重要办学特色。创新人才不可能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一个创新人才必备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在知识、能力、素质、性格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产学合作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机遇,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积极开拓产学合作教育新领域。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办学模式和特色

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建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打造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关链接

 

一、从数字看变化

1.拨入科技经费增长率为上海高校第三名

2.企事业委托经费拨入增长率为上海高校第五名

3.发表学术论文增长率为上海高校第四名

4.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为上海高校第十名

52005年教师获教学成果奖(市级及以上)总计22

6.合作教育参加学生人数198535人,20067500人。

7.合作教育接受单位数

198510家,20063000多家。

二、新名词看创新

1.产学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1985年,学校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了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在20年的合作教育办学实践中,学校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热能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航空运输工程”等学科。学校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了“社会保障”、“物流管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学校还紧紧抓住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机遇。重点建设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一系列专业,例如“产品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游戏软件与艺术造型设计”,“会展与空问设计”等专业。初步形成了对应创意产业的学科群和专业群。

3.产学研战略联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牢牢把握上海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这一大局,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机遇,不断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学校与企业集团共建二级学院是学校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是我校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又一重要形式。

4.工作学期:学校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行“三学期”制(理论学期、工作学期和理论

学期)。学生在理论学期进行在校学习;在工作学期以“职业人”身份参加校外工作,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按照“ATATWT(AAw)规律交替进行。“一年三学期”制作为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

5.现代化特色大学:以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筑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办学模式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育人模式,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把贯彻落实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转化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