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能洗干净吗?花钱会不会大手大脚?跟同学相处融洽吗?……迈进大学校门后,“90后”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开始接受生活的考验。 当父母、老师对“90后”的自理能力投来怀疑的目光时,记者昨天却在几所大学校园看到,刚刚报到的大学新生已经开始尝试从未做过的家务,并在与室友相处中主动营造宿舍的和谐氛围。 平生第一次洗衣服 走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新生所在的2001号寝室,三位小姑娘的行李、暖瓶、脸盆等用品都有序整洁地摆放在床下。王幸佳害羞地告诉记者,昨天,她第一次洗衣服,之前从未洗过衣服的小姑娘靠的是“自学成才”,她所在的2001号寝室的其他两个室友也洗好了衣服,挂满了阳台。 对男孩子来说,洗衣服可能更是难题。听辅导员介绍,以往有的新生连洗衣粉放多少都不知道。立信会计学院19号1009房间住着的四个上海籍大男生,昨天已经把刚领来的军训服洗干净,等待军训那天穿上新衣服。 “洗衣服是大学新生独立生活的第一课。”复旦大学新生辅导员汪老师这两天一直在新生宿舍“串门”,“新生大都表现出了不错的自理能力,所有同学都是自己洗的衣服,男生里也没有出现不洗衣服的情况。” 列收支清单规划开销 “吃午饭7块钱,买台灯花了150元……”入学第一天开始,立信会计学院财务专业的新生何力,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收支记账了。前天为了买一个合适的台灯,他和室友一起先后去了易初莲花、易买得、乐购三个超市,“货比三家,才买到了这个既可以照明,又具有停电应急功能的台灯,性价比不错。”而且四个小伙子都是步行前往,连车费都省下了。 立信会计学院辅导员潘宏凯老师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每个同学每月的平均花费在600-800元,学校专门开设理财课,成立理财社团,指导学生理财,而不是盲目消费。 复旦大学新生宿舍里有些闷热,但同学们心态都很豁达:“大学里吃一点苦,受一些历练也是应该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刘骁同学是西安人,来校前就听说南北方生活习惯不同,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现在看来,这里饭菜我吃得惯,上海人也很友好。适应上海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热诚待人互相帮助 家在上海的施涛和家在浙江的姚明才在暑假里就“认识”了,因为都考上了立信的管理学院,他们通过QQ群建立了联系,开学第一天,住在相邻寝室的他们就相约共进午餐了。 人际交往考验着特立独行的“90后”。辅导员发现,他们懂得谦让和互相照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张可菡告诉记者,昨天发新书,班里十几位男生去帮女生搬来了所有的新书,累得满头大汗,“我并没有提前告诉他们,都是他们自发去的。” 立信会计学院残疾学生小钟每天出行需要坐轮椅,他妈妈告诉记者,每天到班级有集体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三个男生跑来,把小张接走,活动结束再送回寝室。 家长心态不如孩子成熟 相比“90后”大学生的成熟、自立,辅导员老师普遍感觉,家长倒显得紧张了许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位女生已经在学校安顿下来了,可是晚上父母又从徐汇的家中开车赶到松江,原因其实很简单,“白天忘记给她买衣架了,回到家想想不放心,还是连夜送过来吧。” 而与往年相比,送行的家长也多了不少,有一个学生竟然有8位亲友陪伴。开学几天来,高校辅导员老师的手机不停地接到家长电话,“家长会问军训累不累,宿舍里能不能装空调,让辅导员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话语中透露着担心。” 晚上九点多,立信会计学院凌慧义老师到新生宿舍巡查,发现楼梯口还站着一位父亲,他不放心自己的女儿,一直不愿意离去。凌老师说,家长其实不必太过紧张,比起以往的学生,“90后”这帮孩子对待生活更成熟更积极了,完全可以独立面对大学生活。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