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又一批大学生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今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名列上海高校首位。厚实的基础知识,热门的专业背景,非常的动手能力,使工程大的学生深受工业企业欢迎。

日前,学校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汪泓校长亲手把毕业证书一张张发给学生。近3000名毕业生呢,光发证就发了两天,而且要对每一位学生说一句“祝贺你",汪泓累得腿僵硬了,喉咙也“冒烟"了。“汪校长,我爱您”,“汪校长,我能抱抱您吗?"“汪校长,我想和您合个影”……尽管很累,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汪泓尽可能给予满足。她要让毕业的学生终身难忘学校的毕业典礼。

紧贴社会经济发展

顺势而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成为地方产业界培养工程师的“摇篮"。为此他们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中,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之中。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他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将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与市场成功对接的一批特色学院应运而生,学校已形成“海陆空"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的特色学科链。上世纪90年代,上海汽车工业大发展,学校与上海汽车集团共建了汽车工程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虽然目前轨道列车是进口的,但维修、运行、管理等方面人才奇缺,学校马上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联合共建了“轨道交通学院”。“十一五”期间,上海市要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港。预计到2010年,我国民航飞行员的缺口将达到8000多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急社会所急,市场所急,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飞行学院。去年秋季首批招收70名本科生,学生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年在上航培训基地实训,最后一年将被派往海外接受飞行训练。这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培养飞行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学院。学生尚在学习期间,已被上航、东航等早早预订。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案例,被教育部、科技部等6部委选为中国校企合作十大案例之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开门办学

    汪泓说,我们学校的发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拿来主义”,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著名高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与法国时装公会教育集团国际时装学院合作创建了“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2002年,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创建了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2003年,又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合作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自动化(汽车电子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2004年,学校申报了电子通信工程等4个中美合作本科专业:2005年,学校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合作,申报工业工程等5个中外合作专业。与此同时,学校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英国戈登大学、澳大利亚科庭大学、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德国基尔理工大学、韩国桂圆造型艺术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2003年、2004年、2005年学校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校长国际教育论坛,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嫁接了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扩大。

    今年6月,2008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期间,工程大推出一系列学院派活动,为文化节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学校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了青年教师郑彤的“ALEX  ZHENG”作品发布会和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IFA之星”学生作品专场发布会,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IFA之星”,已成为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的品牌活动,通过这一平台,定期向国内服装业界推介并输送国际化的高端人才。

   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工学交替

    汪泓认为,工程师不可能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一个优秀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工程

能力、创新能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实践性教育环节占整个培养计划教学时数的30%,专科占50%。学校创建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既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一、三学期是理论学期,中间安排工作学期,交替循环。目前,工程大1.6万学生中有8000多人参加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

为了对实践性教育环节提供一流的现代装备,学校先后建立了上海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展示中心、服装设计展示中心等,学校在松江新校区建成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工业实训中心,装备投资近2亿元。学校还与1000多家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使之成为校外的实践教育基地。一批来自企业的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走上了工程大的教学讲坛。一些特殊专业的主干课程多由企业的专业人员主讲。

工程大的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让他们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性、增长了才干,一旦就业,很快便能独当一面,融入社会。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