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还是上海航空公司波音737客机机长,回忆起母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给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感慨万千。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和忍耐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都能从大学找到源泉。而正是工技大办学的诸多“不一样”,造就了众多“不一样”的学生,也注定了这些学生“不一样”的人生。
用“日理万机”这个词来形容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小龙,一点都不为过。很多记者都知道,约刘小龙专访很难,弄不好要等上一两个月。但一听说笔者此次采访是通过他的母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约过来的,他爽快地答应了。回忆起在大学就读的岁月,以及走出学校后“跌宕”的成长历程,刘小龙打开了话匣子。“大学生活给我的太多了!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和忍耐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都能从大学找到源泉。”
在刘小龙眼里,最重要的收获是当年和别的大学“不太一样”的老师,给了他许多实践知识。“我们的教师团队与一般大学不太一样,部分教师来自交大,还有部分老师是直接从基层工厂来的,有极其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学校的定位也与一般大学有所区别,选用的教材十分贴合企业生产实际,因为学校立足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这批79级学生也与其他本科生不太一样,我们在就读大学前已经有几年在工厂工作的经验,这样,我们的学习方法就不同,对专业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很多个“不太一样”叠加在一起,造就了包括刘小龙在内的一大批工技大毕业生,他们一走出学校,就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刘小龙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专业就很对口——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去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后,刘小龙选择了“回炉”,重新回到工技大攻读技术经济分析、工业统计、控制论、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毕业后留校做讲师,并一度担任工技大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
不过,高校的三尺讲台仍没有留住刘小龙。“我觉得,黑板上画不出企业。”尽管自己讲授的是企业经济和管理学,但刘小龙认为自己对企业的了解仍是隔靴搔痒。
1990年,上海浦东吹响了开发开放的号角。这一年,33岁的刘小龙毅然选择去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工作,从一个最基层营销人员,一直做到开发公司的总经理。2005年10月10日,刘小龙迎来事业的又一个高峰,入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他的工作目标很清晰,就是带领张江人把园区的宏伟蓝图演绎成现实。
公司里每个员工都知道,刘小龙有一段对张江的经典“表白”,让人听了备受鼓舞——高科技企业好比是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他们的发展有着自然的规律,所以张江集团的每一位员工就应该具备两种品格——“泥土的品格和海水的品格”。泥土可以滋养万物,海水则是生物的摇篮,两种品格兼而有之,就是一种奉献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