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社会实践是艺术教育的大舞台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恰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喜迎建校30周年。伴随学校的发展壮大,服装学院现已成长为培养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院。学院紧贴上海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下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专业、纺织工程、市场营销(服装营销)、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CADCAM)专业、艺术设计(时装表演)等六个专业方向,学科涉及文科、工科和艺术类,在校学生一千多人。

近年来,服装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学院积极推进和深化合作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东西方服装艺术与理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浙江海宁经编工业园区的高科技含量经编产品为切入点,协助其进行经编产品开发,帮助其让更多的国人知晓经编产品、应用经编产品,为此承办了20062008“海宁·中国经编服装设计大赛和首届中国(国际)服用经编产业论坛。此外,学院自2003年以来,与上海纺织控股公司、上海纺织研究院、上海服装研究所、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等国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与力克、格柏等国际大公司建立了实习和委托培训关系,在多家服装生产和贸易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为了发展纺织服装业,将产学研项目转化为应用型人才的实战训练基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旗下9家纺织服装单位与我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集团龙头股份(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纺织科技发展中心、海螺服饰有限公司三家单位为了鼓励和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特在我校服装学院分别设立“三枪奖学金"、“赵玉峰设计人才奖学金”和“海螺奖学金”等专项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奖学金,共计30万元整。

在全国社会调查“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的统筹规划和领导下,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服装学院为主体的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完成了“中国教育创新发展调查研究”试验基地子课题——“服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所规定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深人,实践范围广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的服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实际成果显著。

服装学院依托工业办学,走产学合作的道路,不断开拓思路,在本科培养计划的修改中,全面融人培养服装创新人才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毕业设计环节;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落实在教学周的教学实践环节和产学合作教育环节;鼓励和支持师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服装设计人才。自2002年以来,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奖项16项,上海市奖项17项。据已举办12期“中华杯”国际服装大赛的组委会在2006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华杯”过去的11届大赛、38场总决赛、748个奖项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参赛选手先后获得金奖(含一等奖)7个,银奖(含二等奖)12个,铜奖(含三等奖、优秀奖及其他单项奖)34个,合计获奖53个,占总奖额的7%,名列各高校榜首。在服饰广告、CIS及包装设计中共获得7个等级奖和40个优秀设计奖。2005年“中华杯”国际男装设计大赛季军和内衣/沙滩装设计亚军,2005年国际服装文化界模特大赛全国赛区男模亚军和上海赛区的男模冠军、女模亚军得主均是我校在校生。在2006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及平面设计大赛中,我院学生的参赛作品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金、银、铜奖项。学院学生在20062008“海宁·中国经编服装设计大赛”中,共获金奖(含一等奖)3个,银奖(含二等奖)3个,铜奖(含三等奖、优秀奖及其他单项奖)8个。

在服装创新人才基地的理论研究方面,课题组着重就创新平台构建、机制体制创新进行了探讨。课题组全面研究了世界上各服装名校培养服装创新人才方面的经验。

学院还深入地开展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研究和分析了发散性思维方式与服装设计、虚拟性思维方式与艺术类表演性服装设计、现代科学技术与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作用。针对适合服装专业学生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艺术设计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挑战,以及进行艺术设计讨论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创造性思维的典型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归纳提炼出了发散性思维方式表现出的几种主要模型,即:“链接式线性发散性思维方式”、“辐射式面性发散性思维方式”、“辐射式体性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复合性发散性思维方式”。

学院在建立校内服装创新教育基地的重心是放在建设服装研究中心和服装中心实验室。该基地在建设中直接得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和学校配套资金的支持,合计投入约340万元;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学院的科研经费,并通过国内外大企业和公司的捐赠加强基地的建设。其中,法国力克公司和美国格柏公司捐赠了价值14546万元的服装CAD软件,总投入达22879万元。在校内服装创新教育基地里,已引进国际先进的法国力克服装CAD教学系统、美国格柏服装CAD软件、德国三维人体扫描仪、裁床以及瑞典智能型服装吊挂生产管理系统,为学生的实习和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三年,服装学院为了加强学生服装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对外开拓,新创建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20个;另外,学院在为地区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建立校外服装创新基地,如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上海纺织研究院服装研究中心、上海百乐毛纺织有限公司、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常州蕴尔芬有限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海宁经编工业园等。学生利用这些基地取得可喜的成果,如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创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获得了四项专利并得到实施;获“上汽杯”大学生发明创造竞赛二等奖,申请了二十余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类服装设计、时装表演和艺术设计等方面获得几十项大奖,学生就业率均达100%,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服装学院在培养服装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应用法国服装教育体系较英美体系更适合培养服装创新型人才;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服装创新人才的有益途径;培养服装创新人才应贯穿在服装教育的课堂、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建设好校内外服装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服装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