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与改革开放同时诞生的高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多年办学历程的传承与再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成功嫁接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紧紧依托上海产业发展,服务地区经济,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学校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稳定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并成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 鉴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获得的重大成就,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授予学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多年来,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还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的青睐,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数由试点初期的35名壮大到如今的8600余名,累计参加学生数达42937名,签约成为合作教育基地的达300余家。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等3000余家企业成为学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伙伴。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一位学生在他的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业务报告中写道:“上帝关了一扇门,但只要你不放弃,总能找到那扇开启的窗!”他描述在工作学期中一次出差的经历,气候恶劣,为了赶时间提高效率,他学会了看地图坐公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更明白了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教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的动手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人际关系融洽,深受单位的欢迎。工程大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20多年人数逐年递增、社会认同度不断上升,主要归功于它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合作单位也普遍反映:与学校开展合作教育后使他们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人才的有效储存和长期输入。 紧贴生产一线,培养实干的优秀工程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着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办学目标,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把学生推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学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 学校机械工程学院的二年级学生苗文卿在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厂参加合作教育。在工作中她熟悉了设计的工艺方法、生产过程及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性能、特点、适用场合,并运用学校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机械设计。她说,合作教育增强了她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为她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使她明确了今后的专业学习方向。 的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本领;只有在校内和校外社会大环境中都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终身学习、不断再塑自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教育跨越学用界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的真实环境。这种模式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特征,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1世纪对高等教育在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也逐年提高,作为工科类的毕业设计更是要求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而产学合作教育是改进毕业设计的有效途径。汽车工程学院的范文韬同学在上海新航星集团弘飞洗涤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中勤奋好学,除了协助单位主设计师绘制机械图之外,还自告奋勇帮助公司独立设计完成洗衣房设备布置三维效果图,为公司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工作中他在CAD和UG绘图知识方面的能力突飞猛进,在毕业设计中他充分运用CAD和UG知识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获得校优秀论文(设计)奖。 如今,工程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课题直接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占80%以上,合作教育可以做到真题真做,把企业的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学生可以在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做毕业设计,增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紧密结合职业发展,积极推进“预就业工程”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提前进入选人的环节,达到双赢。从学校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反馈信息来看,不少企业都认为,企业在选人的时候更倾向于用有该企业或该行业工作经历的人,因为企业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用人单位的这一需求,与学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所提供的人才正好不谋而合。 在学校每年召开的合作教育双向见面会上,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往往会用“豁达自信,谈吐睿智,应变力强,对所学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来形容学校的合作教育学生,而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好、应用能力强得益于学校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在工程大航空运输学院可以看到,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了本科四年.而且实习地点全部在上海航空公司实践基地完成。通过三个工作学期的合作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不久前,当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赵婷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签订了就业协议时,她就感慨地说,这得益于连续三年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 学校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组建联合体。在组织上加以整合,在运作上加以联合,在机制上加以整合,形成崭新的合作教育管理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的工作,获得真实的工作经历.增大雇主选择的机会,为就业打下基础。凝聚学生工作条线的力量,与就业指导的人力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就业工作与合作教育的优势互补,锻炼了管理队伍。不少企事业单位既是学校的合作教育雇主单位,又是招聘该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同一单位,两个角色,整合学校就业和合作教育两大资源,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实现了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