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在“就业严冬”里逆风飞扬
 

 

    近日,记者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了解到,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依然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88.7%。

 

    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能在遭遇严冬的就业市场逆风飞扬实属不易,其原因在于不断提炼办学定位和特色,始终坚持依托产业经济发展,贴近市场需求,“咬定”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动摇,终见成效。

 

  学科链和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行“开门办学”,从大学、产业、社会互动的实现方式入手,把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有机融入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计划等各个环节。

 

    坚持开门办学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紧紧跟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构建起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让学科链、专业链直接对接产业链条。该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共建了“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了“飞行学院”和“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校企共建双方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规划,实现了共同谋划专业结构、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商讨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共同研究和推动毕业生就业。

 

    由于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截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学院90%以上学生已被提前签约录用;上汽、上航等公司也与学校达成应届毕业生录用意向。

 

  30年支持大学生“顶岗工作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已整整开展了30年。学校将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习学期和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的“顶岗工作”学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企业岗位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本科教育的4年培养过程中,造就了与就业紧密结合的真实的育人环境。目前,近65%的在校生参与了此项教育活动,专业覆盖率达77%,与学校签约的合作教育基地达300家,这些企事业单位仅去年就“消化”了1100多名应届毕业生。

 

    两年前,学校迁入新校区后打破院系壁垒,整合校内资源,立足于培养有工程背景的各类人才,建立了“现代工业实训中心”,主动适应现代化工业技术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形成工程基础、现代制造技术、现代交通工程、跨学科综合等四大训练平台,构建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让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接受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而且通过“管工结合”、“工艺结合”,使全校各类专业学生都获得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训练,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全方位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不是大学四年级才做的事,也不是头痛医头的事。只有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程关心,才能收到效果。”校长汪泓告诉记者。

 

    为了提升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学校建立了学生就业服务大厅,完善就业手续“一条龙”服务机制,开辟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

 

    针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学校未雨绸缪组建了一支36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队伍。选拔培养有市场拓展能力、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和教师加盟就业工作志愿者,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咨询、营销和推广能力的培训,使就业工作充满活力。

 

    近年来,该校着重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通过就业工作室模式,采用科研立项、集体研讨等方式,形成了理论教学、案例讲解、模拟演示和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前就熟悉市场,而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家长、教师、校友等重要的社会资源,通过定期家长会、校友联谊会和教师座谈会,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学校开办就业夜市和每周固定就业市场达80多场次,各学院整合社会资源开办二级市场百余场,合计招聘单位近500家,推出岗位万余个,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