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摄影:
来源:
上海科技报
时间:
2009-02-19
点击数:
2782
|
 在金融危机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就业情况可谓是逆势飞扬,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依然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88.7%。 一所普普通通的地方性高校如何能够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他们的工作特色,那就是“善谋”,很多就业中会遭遇的问题,学校在多年前就已经预料,并采取了积极措施避免。 招生要“预谋” 提前衡量供求比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业的“战役"在学生进校前就已经打响。校长汪泓说,每年在招生前学校都要研究各个专业当年的就业率,把好供求关系的脉搏,关键要在毕业时候,把学生都“嫁出去”! 学校还坚持专业链和学科链对接产业链,让“求”方企业参与到招生人数的确定工作中来。例如两年前,航空机械维修专业只有一个本科班和一个大专班,但上海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这方面人才十分紧缺,学校在后一年的招生中就在该专业扩大了一倍的招生名额。结果学生几乎全部找到合适岗位。今年学校又将设置空中签派专业,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而对于就业率不佳的专业,则对招生名额进行了一定的压缩。 发展要“共谋” 为地方经济服务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阳的小本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松江当地的单位,其中包括比亚迪、龙工集团、龙元建设、永达电梯等知名企业。徐阳告诉记者,在进驻松江大学城的时候,学校就把学生就业和服务当地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平时就注重产学研台作,一些学生在那里课题研究做得好,自然而然就留了下来。企业有需要,也会想到在我们这里招聘人才。 此外,学校的招聘活动也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需求。每年学校都要举办许多世界500强企业松江专场招聘会,请来的都是原来录取过工程大的学生,学生受到企业赞誉的大企业。企业人事部门白天工作繁忙,学校就推出了“夜市招聘会",有时候学校还专门派车把学生直送企业进行面试。 教学要“多谋” 工学交替收获多 最近,学生萧郭裕的家长给汪泓校长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学校的培养模式、教师们的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精益求精,还尝试新的培养模式,即“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这种模式是是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分别设定了3个“工作学期”阶梯式的要求:大一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大二要求学生从事的岗位实现宽口径专业对口:大三鼓励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目前与学校签约成为合作教育基地的企业达300多家。仅这些企事业单位2008年就“消化”了1100多名应届毕业生。
| |
|
|
|
|
|
|
 |
一周热点 |
 |
一月热点 |
 |
视觉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