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
 

    
    汪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随着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与此同时,上海高等教育正以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和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已经形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地方工科大学,如何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呢?我们围绕“高校应该办成怎样的大学、社会主义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两个基本问题,从转变教育观念八手,全面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定位:
    走应用型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建设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近年来,学校以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建设与上海产业接轨,形成了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格局。
    首先,学校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构筑了1+2+3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框架,即重点建设“现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积极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现代管理工程与公共政策决策支持系统”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努力发展“生态化工与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与控制工程”和“应用基础学科”三大“工科”支柱学科群。
    其次,学校从高校、产业、社会互动的实现方式人手,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世博集团等几十家大型企业集团,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再次,学校与城区政府全方位合作,对接城区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了城区、校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联动格局。学校与松江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等城区政府,在产业科技攻关、国资国企改革、国际邮轮经济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不断拓宽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使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深地扎根于地方经济的土壤中。
    创新教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如果脱离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无异于“闭门造车”。学校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实行“开门办学”,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有机融入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计划等各个环节,构筑了一套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构筑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校企紧密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首创了校企共建具有行业特色和背景的二级学院。学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与上海地铁运曹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校成立了由企业领导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和学院院务委员会两级管理机构,直接管理二级学院。企业领导直接参与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现了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对接企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建立了一批企业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在15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平均每个专业拥有3个左右。人才培养置于企业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在企业环境中获得熏陶,企业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学校跟踪上海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积极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了8个上海市和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及7个教育高地,改造和优化了二十多个老专业,新增了二十多个专业。
    第二,构筑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企业岗位工作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了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训练和继续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有1000余家企业吸收我校学生参加合作教育,有132家企事业单位成为我校产学合作教育合作基地。每年有9000多名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2006年,我校被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学会授予全国第一家“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进步提升,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这些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