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世博会为沪上高校搭起“近水楼台”
 

    
    (01| 头版 )世博会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而地处上海的高校受益最大——从志愿者精神培育到课程资源凝练,从学生实训锻炼到新兴学科设立,这场人类文明的盛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思考。随着世博大幕的徐徐拉开,人才培养的世博效应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世博志愿者培训班上。CFP供图世博会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而地处上海的高校受益最大——
    
    百年相约,今朝圆梦,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向我们款款走来。这是一次展示人类科技、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文明成果的全球盛会,熔铸民族自信,提升国家形象。8年精心筹办,184天绚丽展览,世博会集聚了不同国度、不同行业杰出人才的智慧。从志愿者精神培育到课程资源凝练,从学生实训锻炼到新兴学科设立,这场人类文明的盛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思考。随着世博大幕的徐徐拉开,人才培养的世博效应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高品性修养在世博园区志愿者队伍中,90%是在校大学生,在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队伍中,1/3以上也是在校学生,他们构成了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体会到,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枯燥说理上,还要有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如今,世博会提供了难得的育人时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品性修养得到提高,在为他人奉献中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世博会期间,全上海将有近20万名注册志愿者和近20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活跃在世博园区和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世博园区志愿者队伍中,90%是在校大学生,在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队伍中,1/3以上也是在校学生,他们构成了世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各高校纷纷抓住世博契机,为世博会输送志愿者,把服务世博会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育人大课堂。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有1900多名大学生参加以语言服务为主的志愿服务工作,岗位包括问询、接待、翻译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外文学院等433名学生将担任世博会新闻中心志愿者;上海海关学院大学生将参与重要嘉宾的机场迎接工作。
    
    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认为,世博会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终身受益的实践舞台。现在80后和90后的学生,具有两代人的优势,也有局限。要让他们牢记肩负的使命,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必须经历特定环境下的实践锻炼、意志修炼和文明熏陶。参加世博志愿者服务是光荣而崇高的,但也是平凡甚至是枯燥的。志愿者们要日复一日坚守在炎炎烈日下,局限在狭小区域内,一次次地重复着相似的动作。正是这种磨砺,可以让他们体验服务他人的辛劳和快乐,懂得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恩,进而感悟肩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自觉地将个人价值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建设国家、回报人民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做到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
    
    世博倒计时600天行动,志愿者招募启动仪式,服务世博誓师大会……几年来,以迎世博为主题的活动接连不断,大学生唱主角戏,在参与中受到感染。上海各级教育部门注重实践育人,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服务世博的道德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感动、精神的升华、境界的提高。各高校注重借题、借势、借机,紧扣世博倒计时重要时间节点,挖掘世博会教育资源,放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应。
    
    世博为高校带来丰富教育资源世博会是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资源,以及创新精神和文明素养教育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资源对于各级学校来说,世博会是一座宝藏,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资源、创新精神教育资源、文明素养教育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资源,等等。上海高校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源,汲取养分,丰富教学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009-2010学年下学期,同济大学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名叫“世博公益服务与志愿者精神”。这是学校为配合世博会举办而特别开设的,以前不曾有,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也不会再有。同济大学有5066名世博园区志愿者,是上海整建制参与世博服务的几所高校之一,加上储备志愿者和外围服务人员,全校介入世博会的学生有上**。不少学生要参加严格的上岗培训,学校认为这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所以顺势开出了“世博公益服务与志愿者精神”选修课。这门课有20个学时,1.5个学分,学生最终得分由培训成绩、服务表现和团队评价三部分组成,综合反映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表现,列入成绩大表。相关负责老师介绍,同济大学的选修课分为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等多种,“世博公益服务与志愿者精神”属于通识类,毕业时可以抵用任何一类选修课学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志愿者参与世博服务的自豪感,并解除他们因为参加培训、服务而延误个别选修课的后顾之忧。
    
    这些天,上海师范大学文明办主任张文潮不仅为协调本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而忙碌,还在筹划创作世博志愿者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她看来,世博志愿活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中间涌现出来的人和事可以成为新的育人资源。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上海师大已着手拍摄5集纪录片《伴随世博的日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得到实践锻炼。张文潮说,拍摄的人和被拍的人几乎是同龄人,热情都非常高,这是进行同伴教育的好题材。受到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感染,上海师大部分教师准备打造音乐剧《心手相连》,剧本、音乐等都已到位。“我们有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还有舞蹈艺术实践基地,可以成为我们进行音乐剧创作的依托。主创人员都对志愿者精神感同身受,本来在外面写一个剧本、作一首曲子都要上万元,为《心手相连》却分文不取,甘做志愿者。”张文潮希望可以把这部音乐剧做成功,在各高校巡演,让志愿者精神传得更远。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认为,借助于世博带来的教育资源,必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沟通鉴别力、培养创新创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肩负起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神圣使命,使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产生积极影响。
    
    园区场馆成为高校学生实践基地世博会的筹备与举办,都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黄金时期”。世博园区是学校之外的课堂,是有别于一般企业的实训基地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世博会的筹备与举办都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黄金时期”。世博园区是学校之外的课堂,是有别于一般企业的实训基地。搭上了世博的航船,高校的人才培养更见特色和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设有日语、俄语、法语等多种语言专业,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黄薇说,世博对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按照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素养,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在这方面,世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每次志愿服务培训中,我们都要求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根据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国际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开展岗位模拟实习。黄薇说,世博会的到来把这一切都融为一体,提供了应用技能培训的好机会。
    
    除了专业水平的提升,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同样看重世博志愿服务对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毅力等方面的作用。黄薇认为,学生参与世博,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格的培养也是一种锻炼。“我们常说‘外事无小事’,如果游客提出热点敏感问题怎么办?学生志愿者需要基本的敏感度,把握好尺度,做到不卑不亢。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参与世博对人才培养的巨大提升作用,华东师大鼓励学生参与世博服务,指定日志愿者、特殊岗位志愿者、城市站点志愿者总共近500名,加上侧重提供后援服务的低年级学生,整个外语学院几乎是全员出动。
    
    同济大学深度介入上海世博会,除志愿者之外,参与场馆设计、建造等的教授和科技人员就达2000名,其中包括部分在校学生。在阳光谷雕塑方案设计竞赛中,同济学生共提交了22件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世博园区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土木工程学院郭小康、贺旻斐、金华健3位同学参与研发大承载力抗震屈曲约束支撑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世博中心所采用,减少了2000吨用钢量,承载和抗震能力却得到了数倍的提升,用飞扬的才智创造了科技的奇迹,在参与中提升了专业技能。
    
    世博引领高校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之后,一些高校陆续调整陈旧专业,开设出新的专业,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世博人才自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之后,一些高校陆续调整陈旧专业,开设出新的专业,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眼光、能对国际信息进行迅速反应和处理、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以应对世博和后世博时代的人才需求。
    
    据了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会展与空间设计专业,并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开设了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东华大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中外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了翻译学院,新设会议口译专业。华东政法学院成立了电子商务法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市场营销和经济新闻专业。此外,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开设了大型活动策划与经营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会展管理课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也开设了国际会展管理课程。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表示,世博会相关专业的设立,是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重要表现,也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人才基础。
    
    以会展行业为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世博会的召开对上海会展业的提升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并辐射至长三角地区。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施蔷生认为,世博会将是中国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黄埔军校”,通过历练,世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中高端人才将具备举办世界级大型会展的丰富经验,这是我国会展旅游业领域中的宝贵财富。原先会展经济多为政府主导,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世博会将促使政府重新思考,调整其职能定位,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优化会展业资源配置,在会展业的运作模式上实现国际接轨。无疑,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发展会展专业提供了契机。
    
    会展作为一门新兴行业,需要许多专业的工作人员,包括会展组织者、会展管理者、会展施工人员和配套服务人员。在上海,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并不多见。
    
    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华师大上海会展学院。教材由国内数十位会展业专家以及大学教师共同编制,既吸取了国内外会展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融合了会展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会展实际运作的经典案例和经验总结,分别对应展览和会议项目实际操作的各个流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院成立以来,成功地为行业和世博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针对许多学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情况,上海大学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敏教授提醒说,培养会展人才一定要“看菜吃饭”,了解清楚市场需求,否则学生今后的就业将很成问题。会展专业涉及诸多学科,需要学校在师资、设备等软硬件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相对于民办院校高职高专,一些公立院校在会展专业的生源、师资、学科基础、设备、政策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办学优势。以上海大学的会展专业为例,依托影视学院、美术学院和机械自动化学院的强大教学科研实力,侧重于营销传播、策划创意、运营管理,配备了9名专职教师,其中大部分是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大多数都有国外访学研修的经历。此外,上海大学的会展专业还与上海一些主要的展览公司合作开展品牌会展调研,承接相关课题,关注会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张敏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世博会筹办和会展业发展,对基层人员需求量非常大,但市场供给也大,供需矛盾并不突出;当下最紧缺的人才需求来自中高端,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因此,院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优秀本科生和少量研究生的培养上,着重培养会展设计、工程、策划、管理、营销等中高端会展专业人才。此外,学生最终要走出校门,接受市场检验,因此需要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专业结构、教学要求、教育模式等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能够真正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原文连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4/29/content_28173.htm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