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复旦教授杨福家、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张子厚、市建青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 三位教师的教改期待
 

    (05| 新闻视点·今日报摘·广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引起舆论关注。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参加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规划纲要》主持召开的教育界座谈会,对新公布的《规划纲要》,他们有着怎样的期待?
    
    杨福家:规划好,行动力更重要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周日晚上才从香港开完会议回上海,昨天一早,他不顾旅途疲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教育改革是个说不完的大问题”,杨福家院士说,国家对教育的问题如此慎重地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这是空前的。
    
    【感言】1月11日,我参加了温家宝总理就《规划纲要》在中南海主持的高等教育界人士座谈会,深深感到,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要解决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提出,发展教育有四个要素:一是财力、物力;二是人才;三是文化;四是体制。关键是体制,核心是文化。现在,《规划纲要》在体制上有很多突破,但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好的行动力,好的文化观念转变!
    
    【思考和期望】我长期在大学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我感觉,这么多学生怎么培养,是个大问题。现在国内社会的名校情结很厉害,大学一说自己的目标,也是“研究性综合大学”。但如果真像《规划纲要》计划的那样,大学成为普及教育,就应该有更多以职业性教育为目标的大学,以及有特色的普通大学。
    
    高等教育是一个交响乐队,里面有各种乐器,它们都是重要的,各类学校要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比例。这样才能给不同理想的人,以不同的教育培养。我在美国遇到过一个家庭,孩子的成绩能进哈佛的,但最后他放弃了哈佛,上了一个烹饪学院———对学生来说,适合他(她)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社会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如果人人都进哈佛,这个社会要崩溃。
    
    另外,我注意到:《规划纲要》中提到了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个我非常赞成,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是句空话。高考制度必须“由下而上”改,让各个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录取方式。
    
    关于高校录取的具体办法,我提倡三点:教育部管政策、管监督;独立考试院管全国统一性的基准考试,一年可考几次;学校管招生、管录取。这几年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有一些尝试,也有些不同的声音,这很正常。多探索,多讨论,才能有真正的变化。我还主张,大学应该通过淘汰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比如一年后不合格的学生,应当转其他学院或者离校,宽进严出。这可以避免和解决自主招生“走后门”的问题。
    
    把高考理顺了,中小学教育就会拥有更大的空间。在温总理主持的座谈会上,我给他看我外孙在美国上小学的照片,他8岁不到,上二年级,因在一堂课上提了8个问题而大受表扬。这在中国可能吗?会受老师欢迎吗?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但其实,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拉斐尔有一幅很着名的画———《雅典学院》,画上古希腊的哲人们在探讨、争辩问题。这是西方学术传统的来源,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挑战,获得一个开放的头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国家的进步是基于文化的进步,一流的国家是指这个国家不仅有一流的经济,更重要是有一流的文化。《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我很赞同。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塑造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期待全社会都关心和行动起来,让人民满意的《规划纲要》早日问世。
    
    张子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院长张子厚,在前天《规划纲要》向社会发布之后,又认真研读了多遍。他说,《规划纲要》的制定,真正体现了问计于民。
    
    【感言】1月15日上午,作为一名基层的职教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温总理主持的职教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职业院校的院长、校长、教师和企业领导,共9人,在会上各作了15分钟的发言。这次难得的机会,使我和我们学校的教职工都感到非常光荣。我深切感受到国家领导人对教育《规划纲要》高度重视。
    
    【思考和期望】目前职业院校推进的“双证制”,对促进学生就业和提高技能水平都很有意义,但在推进中还有一些困难。如:职业院校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和考核,没有有机衔接。我认为,应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的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很大促进作用。
    
    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瓶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教师质量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2007年,我考察过日本的职业教育。日本的理念是,“职校的教师必须紧跟技术前沿,不能落后”,有专门为技能大学培养师资的培训基地,并有较完备的培训制度,所有教师须定期接受再教育。我认为,我国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并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在总理主持的职教座谈会上,各地代表有的呼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有的提出进行中职和高职教育一体化试点工作;有的提出对涉农专业学生加大补助和支持力度等。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采纳了座谈会上基层职教工作者的不少建议。《规划纲要》中的不少提法,都是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了改革方向。
    
    关于“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上海已作了不少探索。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职业院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42个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已在上海的中职学校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把国家的职业技能标准与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2009 年我校高职毕业生签约率达到88%,就业率达到98%。在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中,我们的高职生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表现出众。上海铁路局要招聘京沪、沪杭高铁的高级技术人员,到我们学校参观了实训场所、观摩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后,马上拍板要150名毕业生。因毕业生有限,所以我们最终只给了86人。毕业生就业前景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能提升。
    
    吴子健:“减负”很重要,很迫切建青实验学校是一所15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涉及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校长吴子健是上海市特级校长,在对《规划纲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部分作了重点研读后说,看到了许多“亮点”。
    
    【感言】看了《规划纲要》,很受鼓舞。今天学校升旗仪式上,我向师生们宣传了《规划纲要》,还将其放在校园网上,希望广大师生共同关注,并对这份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
    
    【思考和期望】在学前教育部分,《规划纲要》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把学前教育的作用、普及的步骤都写明了。
    
    学前教育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现在还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有关单位组织的3—5岁幼儿讲故事比赛。有的孩子讲得流利,肢体动作也丰富,但我细问他们“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孩子们结结巴巴讲不清楚。因为,老师选的故事,对这些孩子来说,太“深奥”了,而且侧重背诵能力,不是启发孩子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对《规划纲要》中“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这句话印象深刻,且充满期盼。义务教育怎样才算办得好?校长们有不少困惑。中考升学率是重要的指标,但是教育部门对中考的难度很难把握。难度高了,学校会让学生做难题偏题,学生的课业负担便加重;难度低了,初中学校会让学生反复操练基础题,因为考试中大家分数“咬”得很紧,而一些重点高中学校又埋怨“选拔不出优秀苗子”。义务教育既要注重普及性,又要不断提高质量。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建立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将更明确。
    
    《规划纲要》强调了减负的重要性、迫切性。近年来,教育界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教育部门治理“乱收费”成效显着,因为一旦查实,校长“乌纱帽”不保,学校的文明单位称号也要被“敲掉”。但是,治理“过重课业负担”却显得艰难。升学率关系到家长的期盼、学校的声誉、上级的考核等,校长们不敢轻易给学生减负。《规划纲要》列出一大段,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了阐述和要求。作为校长,我们对于减负要有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减负不仅是减少学生做作业时间的问题 ,而且涉及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学生负担轻了,少了死记硬背和机械做题,就可更多培养求异思维、质疑精神、创新素养。
    
    在高中教育阶段,最受社会关注的是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到,“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这些都体现了打破高考“大一统”、建立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思路,有利于中学更好地因材施教。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