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计划”资助的社科类课题,给传统工科大学的女校长开发新学科带来灵感—— 根据“发展蓝皮书”下招生“订单” 走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的办公室,桌上一叠厚厚的课题报告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上海社会保险基金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世博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上海房地产市场机制研究》……一所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校长领衔的研究项目个个涉及人文课题及上海的宏观经济,这是为何?汪泓笑着说:“可别小看了这些社科类课题,学校十余年来的迅速发展、新学科的建设得益于此,而这个灵感来自于‘曙光计划’。” 引入新专业 1998年,汪泓接手《上海社会保险基金研究》课题时,获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的资助。在研究过程中,汪泓渐渐摸清了上海产业结构布局及调整方向,正值上海高等教育大扩招、大发展时期,她灵机一动,“应该将学校学科建设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于是提出了学校发展“四个主动纳入”的新思路: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高新技术发展潮流之中;主动纳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中;主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汪泓说:“我们开办的专业,必须是社会需要的专业,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符合产业调整的人才。” 工程大原是以纺织、机械为主专业单一的高校,近几年却成为引入新型专业最多的地方性高校。学校首先对接先进制造业,设置了“轨道交通”“飞行技术”“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一批新专业;同时对接现代服务业,设置了“多媒体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邮轮经济”等一批本科方向;学校还有一批被称为“世博概念”的专业,如“国际货运”“产品包装与造型设计”等。 “订单式”招生 开办这些新专业,工程大不是闭门造车。汪泓说:“最早的设想就是来自各种课题研究,然后,请来大集团、大企业共建,再与企业签约,‘订单式’招生、‘订单式’培养。”现在,工程大的合作方几乎包括上海的国有控股企业: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上海航空等等。 汪泓介绍,现在学校特别鼓励每位教师参与到社会、人文、经济课题的研究中。“这是学科调研最好的一种方式,教师们会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校长会了解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然后,‘以销定产’,学校再决定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如今有个规矩:每年制定招生计划,决定扩招还是减招、是否增设新专业,学校领导不是靠拍脑袋,而是仔细阅读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的蓝皮书,掌握整个产业布局;而且,学校还要到上海所有国企大集团去调研,了解各集团每年的用人状况。正是有了这样的模式,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风暴,工程大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于保持在95%以上,这份成绩单,甚至好过上海部分“211”、“985”名校。 回想当年的获得“曙光计划”资助的研究项目,汪泓感慨地说道:“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上海社会保障体系,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对学校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思路,使我们能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使之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0-09/29/content_57151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