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是大学校园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可是,当大家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后,自行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代步工具”,尤其是在城市里,道路拥堵人流汹涌,公共交通不堪重负,私家车挤占了大部分自行车的生存空间,更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目标背道而驰。不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行车“代步”功能背后更重要的社会意义,那就是“低碳生活”,越来越多的上海大学生自行车社团,正在努力让骑自行车成为大学生的“环保新风尚”。 倡导骑车出行新风尚 在上海郊区的松江大学城,自行车已成为大学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许多同学也因为自行车而结缘,组成了形式各样的自行车社团,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单车社、东华大学自行车协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久游远足社、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自行车协会等等。 这些大学生自行车爱好者介绍说,中国和丹麦同样是自行车大国,但是,他们对于自行车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代步”这一概念。据了解,骑自行车在丹麦已有百年历史,90%的丹麦人拥有自行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37%的人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骑自行车不再代表人的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自行车也因此成为了丹麦和哥本哈根的象征。他们希望,在中国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自行车同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让我们骑车回家团聚”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而今年又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些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大声喊出了“让我们骑车回家团聚”的口号,在松江大学生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自行车旋风。 四个高校自行车协会成员们共同组成了一支15人的骑行车队,其中有本地生,也包括外地生,本地生在活动结束后,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单车社社长曹立翔带领回市区,外地生则由东华大学自行车协会会长孙尧同学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久游远足社社长傅尹帆同学带领回松江大学城。 一路上,车队经过田野、工厂、车站、小镇、交通要道,路人频频投来好奇的目光,在念出旗子上“低碳世博,世界无车日”后,路人们大呼“加油!”由于骑行人员体能、车辆各异,车队每骑7公里休息一次,休息过程中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们开始熟悉起来,而话题往往是从单车开始的,这着实令人感到欣喜。 在骑行过程中,大家还寻找了100名路人与骑行团队合影,以此来号召大家关注身边的点滴小事,传递“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理念。 因自行车结缘绿色理念 这些自行车社团的同学们,都对自行车有着深厚的感情。上海工技大单车社的社长曹立翔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从小就喜欢自行车,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父亲送给他一辆自行车,于是,一个人、一辆车、一瓶水、一本05年版上海地图,没有计划,没有准备,手机也没带,他就上了路,而目的地就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路从宝山出发,他不快不慢地骑着,渐渐骑到了地图边缘,凭着大致方向和问路,继续着地图上没有标注的路程,一直骑到了松江大学城。之后,一有机会他就会骑着车独自一人上路,进入大学后,他加入了单车社,认识了几个喜爱自行车运动的学长,从此踏上了骑车宣传环保的道路。 “选择自行车出行,是低碳,也是时尚。”曹立翔介绍说,“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大学校园开始,迈开双脚大步走起来,骑着单车行动起来,这不仅是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倡议,更是一种有益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0-10/12/content_57558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