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总第1023期

时间:2024-10-21浏览:10设置

10月20日.pdf

第一版

【巡视整改】学校党委狠抓巡视整改工作推动真改实改

近期,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召开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学习传达十二届市委第四轮巡视高校整改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校党委书记李江同志主持会议,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列席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同志重点传达了市委书记陈吉宁同志指出的关于高校巡视发现的七个方面共性问题、市委副书记朱忠明同志关于共性问题整改的要求、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同志在十二届市委第四轮巡视高校整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巡视整改工作的意见。

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就巡视整改工作的推进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短板,研究进一步推进整改落实的措施。

此外,校党委书记李江同志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1次,书记办公会1次,研究并审定《关于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通知》及专班工作机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巡视整改落实方案》及“三张清单”。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同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2次,推动落实整改事项。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组织召开巡视整改工作专班会议1次、选人用人专项整改会议1次,研究细化整改措施,推动重点任务实施。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组织召开意识形态专项整改会议4次,并带队赴相关学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调研3次,就落实巡视整改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要求。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组织召开工作专班会议2次,强调巡视整改方案的落实推进要科学谋划,粗细结合,稳步推进;整改举措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可检视度,并要明确完成时限。副校长王岩松、夏春明、许开宇分别就各自分管领域研究推进巡视整改工作。(综文)

 

2024“创新创业、知识创造”国际学术会议(冬季)暨“创新管理、信息与生产”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目标:打造共建共享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1012日至14日,2024“创新创业、知识创造”国际学术会议(冬季)暨“创新管理、信息与生产”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大会以“创造期望、创新知识、实现共同繁荣、迈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知识经济、包容性增长等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的交流。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斯洛伐克、巴基斯坦等约二十名境外专家代表以及国内约280名专家学者参加。

俞涛校长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期待此次会议能为多学科交叉建设做出贡献,努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俞涛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面对数智交融、知识爆炸的时代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管理等学科需要思考:如何为建设一个绿色、永续、和谐的社会,为人类福祉的增进与世界共同繁荣的实现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会议特别举办了SSCI国际期刊主编高端论坛,在学术论文选题与撰写、应对和回复审稿意见等多方面给予参考建议。1013日,在15个平行分会场进行了研究成果汇报,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和灵感来源。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教授主持,美国德州农工大学Brandon Randolph-Seng教授、日本法政大学刘庆丰教授致辞。会议闭幕式上举行了会议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本次国际研讨会主席、管理学院胡斌院长致感谢辞。(管理)

 

2024国际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松江论坛在我校举行

1019日上午,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办,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上海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2024国际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松江论坛在我校召开。

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出席了论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教授出席大会并致欢迎辞,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工学院成利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David Thompson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土木工程系Geert Degrande教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Maliczak Christophe Olivier高级工程师,我校圣小珍教授、王安斌教授,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开幕式由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院长刘志钢主持。

开幕式上,俞涛校长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俞校长谈到三个关键词,一是感谢,感谢去年参加松江论坛的朋友履约继续参加今年的论坛,同时也感谢新加盟本次论坛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二是分享,过去一年中,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上海市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评价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圣小珍教授、王安斌教授等一批轨道学院专家、老师为学校博士学位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期待,期望有更多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高校、企业、学者加入学校轨道交通振动与噪音领域的平台中,让更多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共享包括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合作资源,期待国际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松江论坛辐射影响力覆盖上海、中国乃至全世界。

本次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席、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圣小珍教授代表组委会作了本次论坛情况的介绍。圣教授介绍了去年创办松江论坛的宗旨和今年论坛的基本情况。来自国内外16所高校、14家企业的专家报名参加本次论坛。论坛的题目涵盖声学黑洞、机器学习、数据驱动建模、智能监控等前沿技术主题。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共有21位专家作学术报告。论坛的召开对促进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影响力,提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国际知名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轨道)

 

第二版

学校与枣庄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1015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一行赴枣庄学院开展合作交流并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枣庄学院党委书记高峰,校长李文喜,副校长李目海、安涛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会议由枣庄学院李文喜校长主持。

会上,俞涛校长对枣庄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一是团结协作,相互鼓励,相互支撑,共同推动我国应用型高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共享资源,双方共享在国际人才教育、行业企业等方面的优秀资源;三是落地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细。

高峰书记对俞涛校长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对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表示祝贺。他简要介绍了枣庄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情况。他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两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取得丰硕成果。

夏春明副校长与枣庄学院副校长李目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枣庄学院副校长安涛共同为枣庄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揭牌。

根据协议,双方学校将按照“密切交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原则,以教育部“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行动计划”为指导,加强优势资源合作。我校将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经验做法,助力枣庄学院建设“枣庄中德工程师学院、枣庄中德科教集团、枣庄跨企业能力中心”,帮助枣庄学院探索服务地方新机制、内部治理新路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相关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外联办)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校内工作准备就绪

1014日下午,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校内工作会议在行政楼402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组织部、宣传部、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团委书记陈翼然主持。

朱晓青就如何完成志愿者服务保障和观众组织等各项任务,提出三点期望:一是高质量做好志愿者招募选拔和岗前培训工作。严格选拔标准,优化招募流程,有序推进相关基础培训,做好志愿者上岗前的思想动员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进博会。二是精细化做好产学研学生组织和教师带队工作。参观进博会是校外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带队老师参与进博会观众组织,将第一课堂教学延伸至专业学科对口的进博会展馆,着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推动产学研模式深度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三是全方位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提前设计制定合理的调课方案和学业辅导安排,保证志愿者学习、服务两不误。重点针对餐饮、住宿、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好保障。对于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工作压力,制定应急预案并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确保志愿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志愿服务。

会上,宣传部汇报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产学研观众组织工作方案,团委汇报了学校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工作方案,与会各部门就进博会相关业务工作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有效联动的校内工作机制进行了交流。(团委)

 

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

专家详解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018日上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俞黎阳作了题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中层干部,辅导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许开宇主持。

俞黎阳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建设教育强国面临的形势任务,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家精神,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要求,特别是结合大量师德师风方面的警示案例,阐述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他指出“师德师风建设要从政治上看,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我们更好地学习领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开宇副校长在主持会议中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二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杨晓瑞)

 

学校召开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工作会议

1014日,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工作会议(2024年第4次会议)在行政楼204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夏春明,对外联络办主任朱蓓、国际交流处处长王勤、教务处处长饶品华、对外联络办副主任闫冰、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丛、质量管理办公室唐春锋以及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唐明出席会议。会议由朱蓓主持。

夏春明对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稳步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与高质量发展论坛的筹备工作,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实现欧洲高校与国内高校的互访交流,同时,实现中国专业认证官进入ASIIN认证体系的目标;二是细化和调整第一届中德产教融合企业家高峰论坛方案,未来的论坛将是学校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要做到每年可持续地推进下去。三是加快产教融合大楼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示范基地的布局,基地将作为德国优质企业跨企业能力中心集聚区,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唐明介绍了专业国际认证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工作筹备进展;王勤介绍了中德产教融合企业家高峰论坛筹划情况;朱蓓通报了中德研究院日常事务工作;饶品华介绍了学校专业认证和微课程建设等情况;唐春锋汇报了遴选校内参与专业国际认证培训对象的进展。(外联办)

 

第三版

学校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再创佳绩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有9项项目获准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8项。立项数位列市属高校第5名。

从立项学科分布情况看,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涵盖6个学科。其中社会学3项,管理学2项,应用经济学、人口学、中国历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各1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也是衡量高校及科研单位学术研究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扎实推进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积极性,学校多次召开科研工作部署会和推进会,采取多项措施抓好组织动员、专家辅导、申报书精准指导等工作,不断提高申报项目质量。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决策部署,探索新的创新举措,切实做好全过程服务,为全体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争2025年有更大突破。(吴佩成)

 

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

我校5个学科跻身前30%

1015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统计学、设计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学科跻身前30%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在301400档位。

软科(ShanghaiRanking)是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旗下拥有众多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业内认可度的排行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源自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部门的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测数据系统,2017年开始计算学科综合排名并对外公开发布。该榜单包括94个一级学科,各个学科排名的对象是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6所高校的4924个学位点。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平台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和高端人才5个类别,下设有18个子指标,共计70余项观测变量。排名数据全部来自第三方数据源,如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内和国际文献数据库等。(发规)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严祯荣教授指导研究生在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智慧能源与低碳化技术研究所严祯荣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廖飞龙在Top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上发表题为《Thermal deviation mechanisms for coupled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combustion side and the furnace tube side in the tubular heating furnace》(热力学1区)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F0600604)和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

该成果针对石油化工行业新型加氢进料加热炉燃烧不稳定带来热偏差引起炉管爆管的难题,建立了炉内燃烧侧和管内工质侧的耦合传热模型,实现了整场耦合模拟,提出了不均匀热偏差系数概念,为预测和控制掺氢燃烧炉内热偏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措施。

近年来,智慧能源与低碳化技术研究所紧跟“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大力研究能源低碳转型的低碳装备技术和低碳制造技术。该团队先后牵头申报并获批了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绿色低碳服务机构,与上海电力股份集团、杭州热电集团下属能源与电力企业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相关成果彰显了我校在能源低碳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攻克高端能源低碳装备和低碳制造技术方面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机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健副教授在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赵健副教授所撰写的“Comparative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R-2 anti-hydrogen steel weld joints with different section shapes by vacuum electron beam welding”文章发表在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影响因子6.187)。相关研究得到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项目资助。

真空电子束焊接具有焊缝深宽比大、热影响区小、焊缝洁净度高精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核能核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由于不同的焊接工艺会造成焊缝截面呈现出不同的形貌,而形貌不同会导致接头性能的不均匀,进而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该研究所用材料为核电领域的重要材料HR-2抗氢钢,通过调整束流、焊接速度、聚焦电流和摆动幅度4个工艺参数,获得了最佳的真空电子束焊接头形貌。研究表明,钟罩形焊缝接头的显微硬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冲击吸收功和弯曲载荷的性能最好。TafelEIS试验结果表明,钟形焊缝截面具有最佳的耐蚀性。该研究成果为核电行业材料绿色焊接提供了工艺输出与技术支持,对促进核电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材料)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举行学术研讨会

1016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科艺共生——红色文化跨媒介艺术作品高校巡展”学术研讨会暨未来设计师系列赛上海赛区交流会在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大楼G327举行。

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范圣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刘维亚,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马新宇,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以下简称NCDA)组委会秘书长郭清胜等嘉宾出席活动。我校科研处处长谢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匡江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李云先,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顾艺参加活动。

谢红表示,此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与实施,标志着我校与未来设计师大赛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充分肯定了双方多年来的合作成果。

郭清胜进行了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实践汇报,他表示,未来设计师大赛将继续汇聚全国优秀的红色主题作品,推动数字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现场举行了202513NCDA大赛授牌仪式,并为参会的NCDA大赛上海赛区专家颁发了聘书。

范圣玺、匡江红分别作了题为《艺科融合的设计创新实践》和《以教发指数为引领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专题报告。顾艺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科艺共生——红色文化跨媒介艺术作品高校巡展”做了简要介绍。与会专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和数字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据悉,NCDA大赛是对接联合国国际赛事的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大赛始于2012年,每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12届。大赛秉承“设计为人民服务,培养未来设计师”的理念,坚持艺术与技术并重、学术与公益并重,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设计,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成为未来的主力设计师。(国创)

 

第四版

“上工程—国焊科技”校企合作团队自主研制成功大国重器工业母机

编者按 矢志不渝锻造大国重器。我校与华东理工大学、国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用于“两机”制造的工业母机“1000吨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在上海临港调试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比肩国际技术前沿。由夏春明副校长担任首席技术专家的“上工程—国焊科技”校企合作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深走实。校园网全文转发上观新闻报道《用于我国“两机”制造的工业母机问世,上海校企合作打破国外垄断》,激励全校师生,砥砺奋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国智造”贡献上工程的智慧,创造上工程的荣光。

1000吨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在上海临港调试成功。

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制造需要一种工业母机——超大型惯性摩擦焊机,它通过待焊材料之间摩擦产生热量,在顶锻力的作用下让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和流动,进而连接母材。长期以来,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只能用其他焊接技术替代惯性摩擦焊,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

近日,国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发的“1000吨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在上海临港调试成功,正在推进“两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装备中典型部件的焊接工艺验证。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上海校企合作团队终于打破了国外垄断。

惯性摩擦焊技术在汽车、高铁、地铁、石油、工程机械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市经信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临港集团的支持下,国焊科技已入选“上海市工业母机重点企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惯性摩擦焊装备的国产化替代之路,始于201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上工程—国焊科技”校企合作团队首席技术专家夏春明说,那时他在华东理工工作,在原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厂厂长朱建华带领下,开展惯性摩擦焊装备国产化替代的研发。

循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径,朱建华和夏春明带领华东理工科研团队,反复琢磨进口惯性摩擦焊机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难点。据介绍,这种工业母机的技术难度非常高,要在数秒内将巨量的动能通过摩擦转化为用于焊接的内能,实现可达到兆瓦级的瞬时功率输出;同时,其能量控制系统要有超高精度,相当于将一节50吨重、以270公里时速行驶的高铁车厢在10秒内刹停,而且停车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误差须控制在0.01毫米级别。

这两大技术门槛,对装备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让主轴系统承受数百吨乃至1000吨压力?如何在数百吨顶锻力下保持主轴的高速转动?华东理工团队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2010年以来,他们先后自主设计出160吨、250吨、400吨惯性摩擦焊机,其轴向力越来越大,不断向制造“两机”的千吨级高精度惯性摩擦焊机迈进。

20204月,华东理工校友龚铁军创办的国焊科技在上海成立。朱建华担任公司科研团队总负责人,多位华东理工毕业生成为这家企业的科研骨干,他们希望把10年攻关成果转化为产品,让国产惯性摩擦焊机成为真正的国之重器。

公司成立时,夏春明已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他在上海工程大新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团队,与国焊科技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深走实。

有望对汽车等产业“降维打击”

如今,国焊科技已拥有各类专利30多项,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开始为用户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

除了惯性摩擦焊,这家企业还与上海工程大、华东理工合作,研制出摩擦塞补焊、混合摩擦焊等装备和技术,正在联合研发新一代线性摩擦焊装备。“这些装备和技术属于‘极限制造’,与其他焊接技术相比,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寿命,还能不使用任何耗材直接实现异种金属材料焊接。因为是在一瞬间完成一次锻造过程,焊接后异种金属材料的强度会高于本体。”龚铁军说。

在他看来,“极限制造”技术可以在多个产业领域形成“降维打击”。比如,汽车轮毂制造领域内卷严重,各类轮毂的平均净利润低于5%,如果采用惯性摩擦焊工艺,将实现汽车轮毂的轻量化和降本:在性能一致的情况下,焊接式轮毂的成品重量比铸造工艺减轻约10%,材料利用率比锻造工艺高20%30%;由于工序减少,加工成本也会大幅降低。目前,国焊科技与用户单位共同开发的焊接式轮毂,已通过一系列性能试验。

“如果这种新工艺在轮毂制造上推广应用,有望为我国每年节约100万吨铝合金,减少碳排放1.6亿吨。”龚铁军告诉记者,“技术创新后,轮毂生产变得能耗极低,占地面积很小,所以适合在上海建厂,成为上海制造的一个增长点。”

在长三角区域,占地7500平方米的“绍兴极限制造加工中心”已立项,有望实现惯性摩擦焊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大范围覆盖。在汽车行业,国焊科技将与国内头部电机制造企业等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机的轻量化和性能提升。在航天、高铁和地铁行业,国焊科技也与用户单位合作,将摩擦塞补焊用于修补列车车体等产品的裂缝和气泡。

随着大模型、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夏春明正带领“上工程—国焊科技”校企合作团队,将这些技术用于“极限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各种装备的三维数字化虚拟样机建模、焊接装备的数字孪生系统构建、基于焊接过程大数据的工艺参数优化模型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及“外挂摩擦焊接过程综合知识库”的智能体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国产先进焊接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智造”的一个新亮点。(俞陶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