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
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以我校为首的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作为首批试点高校,我校与其他4所高校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
上海为何要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的目的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解决高校如何根据产业需求来培养人才的问题,打破原来按专业招生、按学科培养,但又无法适应新业态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这次改革的核心是,让企业需求直接进入高校改革的整体设置、实施过程中。“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体系也将做整体调整,既有增加的部分,也有瘦身的部分,这主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而定。”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培养体系也将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缩短人才供给的响应周期。与科研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该如何培养,才能更加有效、适配?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这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我校的改革试点方案以“专微融合”为新载体,探索新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微专业型“卓越产融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上教)
“实”现梦想“就”等你来
2025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在我校举办
3月28日,“‘实’现梦想‘就’等你来”2025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暨启动仪式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招聘会沿用“职业规划+就业招聘+实习见习”全流程就业赋能模式,紧扣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对接桥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职业指导、岗位对接的全方位服务,共吸引11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3500余个,招聘需求人数达22000余人。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校党委书记李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丁振文,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刘福升,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等出席活动。来自市各相关委办局、云南省、安徽省等省市各高校和企业就业工作部门的领导嘉宾,本市各高校师生代表和媒体参加活动。
本次招聘会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松江区人民政府和本市各相关委办局联合主办,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上海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得到上海市各高校的大力支持。
启动仪式上,沈炜对广大毕业生寄予厚望,为2025届毕业生就业冲刺擂鼓助力。本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式进入关键冲刺期,青年学子开启求职逐梦的新征程。
李江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以“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三大战略,持续赋能人才培养、不断畅通供需对接、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路径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分享了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
丁振文发布“戎归申城职为你来”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以系统性就业帮扶助力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转型,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一人一策”的精准就业服务。
刘福升在“十大行动”发布中全面推介了区域发展优势,他特别面向青年人才发出诚挚邀约,倡导新时代大学生要把握时代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进程。
上海市教委联合松江区人社局、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自贸区管委会陆家嘴管理局、市妇联、青浦区人才局及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等单位携手开启2025年度研习坊项目。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与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共同签署“就业护航行动”协议,推动本市在健全就业服务生态链、建立贫困生专项岗位蓄水池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求职热情高涨。据统计,全市高校共计2.1万余名学生携简历现场参会,累计投递简历超过9万余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000余人次。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学校将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参与,扎实促进毕业生稳定、高质量充分就业,为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并为2026届准毕业生开启职场新征程。(学生)
【学习教育】学校举行2025年党校春季学期开班式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
3月28日下午,2025年党校春季学期开班式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主持。全体中层干部、全体春季班学员和党校教学点学员代表参加培训。
李江围绕本次春季班学习重点任务,结合学校工作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一是讲认识、讲形势,要深刻认识外部形势变化,充分把握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二是讲学习、讲方法,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锚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重点任务。三是讲改革、讲发展,要开好学校教育教学大会,全面实施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拔尖人才,融合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改革,大力提升科研能力和能级,深化教师预聘体系建设,把“人才强校”战略推向纵深。四是讲关爱、讲能力,要坚持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大力提升干部综合履职能力。
朱晓青号召全体学员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学风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在“知行合一”中做到真学,在“躬身笃行”中做到真懂,在“改革创新”中做到真用,全力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熊伟就2024年秋季培训情况、2025年春季学期总体安排做了详细介绍。
开班式后,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赵刚印教授应邀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题为全体学员作专题报告。赵刚印教授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悟、学、查、改”4个角度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了重点解读。
党校春季培训将围绕“四个有效推动”,重点落实“三个着力优化”,重点开展中层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中层正职综合能力治理提升培训班,学习贯彻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系列研讨班、第四期青年骨干培训班、党务工作者履职能力提升专题班和轮训班等班次,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组织)
第二版
学校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推进会
为进一步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3月21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推进会。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副校长王岩松、许开宇出席会议,党办、校办、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学科专业负责人、就业辅导员等参加会议。朱晓青主持会议。
李江向在就业工作中努力奋战、辛勤付出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全体教职员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始终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聚焦“三个关键”,抢抓就业攻坚期时间窗口,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三是紧跟技术变革,优化培养过程,打造“招-培-就”“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就业新引擎。
朱晓青要求,各学院要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持续拓展岗位、推进就业育人、完善招培就一体化机制,实现2025届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学生处处长吕宁传达了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春季学期就业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精神并通报了学校当前就业工作进展。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以“强化专业动态调整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题汇报了如何做好专业动态调整,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管理学院院长胡斌以“破壁·共生·突围”为题介绍了AI时代商科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攻坚行动。纺服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志霞以“聚势赋能启新程精准护航促就业”为题做纺织服装学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电气学院电子信息系主任韩华汇报了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就业情况。机汽学院辅导员李振以“就业辅导员的‘四员分身’点亮学生发展之路”为题汇报了辅导员如何为学生就业和发展保驾护航。
就业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检验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不仅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也关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声誉,更关系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无数家庭的切身利益。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部署要求,强化“全校一盘棋”,打好“精准组合拳”,守牢“责任生命线”,凝聚全校力量,共谋就业攻坚良策,确保顺利完成学校2025年就业工作目标。(学生)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一行访问我校
3月24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一行到访我校。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夏春明接待了来访嘉宾。港澳台办公室、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参加活动。
李江对代表团一行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学校近年来深化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三大战略取得的办学成就,及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他表示,我校与龙华科技大学是密切合作的伙伴,近两年的师生互访为推进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两校应进一步发展常态化交流,为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打造示范效应。
会谈中,夏春明回顾了两校的合作历程,建议两校在后续的合作中“加深合作精度、拓展合作广度、升华合作温度”,希望未来双方能够以更多形式、更高水平的合作项目为两岸师生提供更多的机遇。
葛自祥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诚挚感谢,并对我校提出的合作建议作出积极回应,他表示,龙华科技大学愿意为未来长期的师生互访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并期待两校共同为“创新、创业、创意”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搭建惠及师生的平台。
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王勤、研究生院院长王金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分别交流了当前两校合作进展与前景展望。会后,葛自祥一行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开展座谈。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校合作将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并为推动两岸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何冰轮)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3月21日上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作《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人工智能的启示与教育数字化的路径》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中层干部、相关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夏春明主持。
周傲英教授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从理论萌芽到技术突破的发展脉络,深刻阐释了其对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报告细致剖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机遇与挑战,着重强调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报告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案例丰富、富有激情,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全国两会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内容,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夏春明副校长在主持会议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贯通起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杨晓瑞)
学校召开第七届工会委员会第六次全委(扩大)会
3月27日下午,校工会在行政楼406会议室召开第七届工会委员会第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妇工委主任朱晓青出席会议,第七届工会委员会委员、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妇工委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妇工委常务副主任李霞主持。
朱晓青对工会(妇工委)做好2025年重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方向。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引导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要服务中心大局,推动学校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构建工会服务学校大局的新格局。要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扎实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强化使命担当,建设一支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要强思想、强担当、强作风,真正把教职工团结好、引导好、服务好。
李霞汇报了2025年工会(妇工委)工作要点,汇报了2024年工会经费收支决算和2025年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工作情况,全体委员审议一致通过。校工会副主席张鹏汇报了工会制度制订计划,并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了意见征求。
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2025 年工会(妇工委)工作的开展,结合本职工作与自身经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为推动全年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建言献策。
2025年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工会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工会将聚焦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切实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凝聚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工会)
第三版
材料学科领域:为高能量密度介电材料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宏波副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刘明昊在材料学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发表了题为“Superior energy-storage performance in BaTiO3-AgNbO3 binary relaxor via the competitions of multiple polar orders”的研究论文。刘宏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振副研究员、王根水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的重要合作者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胡志高教授。
电介质电容器具有快的充放电速率和高的可靠稳定性,在现代电子电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功率脉冲技术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元器件。但是,随着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介电电容器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已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得所使用的介电材料成为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实现高能量密度,基于多重极化序竞争共存耦合实现弛豫特性的思路,团队设计并制备了BaTiO3-AgNbO3体系。BaTiO3的铁电序和AgNbO3多重极化序共存的反铁电序相互竞争,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效率。由组分优化的材料制备的电容器在665 kV/cm下的可释放能量密度为6.04 J/cm3,效率为86.8%,器件具有优异的温度稳定性(-40℃-120℃ )、循环疲劳稳定性(高达106次)和频率稳定性(10 Hz - 250 Hz)。这一成果为高能量密度介电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计划、浦江人才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CPSF博士后研究基金计划的资助和支持。(材料)
增材制作领域:保证颗粒3D打印多段式温控精准性
近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钱波副教授指导2022级研究生刘彪强在增材制造领域顶级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中科院SCI期刊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0.3)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Fast and accurate auto-disturbances-rejec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ed fuzzy control: Applied for particle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prosthetic orthotic plate”。
针对当前模糊PID温控系统应对环境变化和材料参数波动存在响应滞后、精度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将粒子群算法与模糊控制技术有效结合,同时引入自抗扰控制技术,使得温控系统快速自动整定,减弱了传统PID控制对专家经验的依赖性,保证了颗粒3D打印多段式温度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精准性。
该算法通过对模糊PID控制器的量化因子(Ke、Kec)和比例因子(Ku)进行迭代计算,实现颗粒熔融过程大范围温度波动工况下的快速响应和精确跟踪,使颗粒料3D打印挤出温控系统能够应对复杂的外部干扰或系统内部扰动,改善了打印样件的机械性能和表面质量,应用该工艺打印的假肢矫形板器具能够满足人体适配性和舒适度要求。这一研究成果为金属颗粒、陶瓷颗粒,复合材料3D打印的动态控制策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5307)资助。(机汽)
人工智能领域:提升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风险控制能力
近日,数理与统计学院苏淑华教授指导2024届研究生涂晶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TOP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中科院SCI期刊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7.5)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 multi-objective mean–variance portfolio selection model combining sequential three-way decision and regret theory”。
论文针对金融市场中投资组合选择的复杂性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行为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序贯三支决策与后悔理论的多目标均值--方差优化模型。论文通过优化资产聚类方法、设计动态阈值计算策略以及引入投资者后悔心理的约束条件,显著提升了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风险控制能力,并构建了涵盖中国股市多行业数据的实验平台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聚类的均值--方差模型相比,新模型在夏普比率和波动率方面表现更优,并且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稳健性。这为金融投资决策提供了兼顾理性分析与行为心理的新工具,在智能投顾、资产配置优化等领域具有高效的实践价值。(高雪瑞)
高维数据统计推断领域:降低投资组合风险
近日,数理与统计学院王国强教授指导2022级研究生孙章爽在金融领域Top期刊《Finance Research Letters》(中国科学院SCI期刊二区,影响因子7.4)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High-Dimensional Dynamic Conditional Angular Correlation Model Based on GARCH Family Models: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Portfolio Optimization”。
论文聚焦高维协方差矩阵的精确估计,融合GARCH族模型的非线性信息捕捉能力与DCAC模型在尖峰情形下的优良特性,提出了基于GARCH族模型的增强动态条件角相关模型。该模型凭借对长期记忆特征等非线性信息的捕捉,成功实现了在投资组合优化中的突破,不仅提供了更为精确和信息丰富的高维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而且显著提升了投资组合策略的收益,同时降低了组合风险。此项研究成果为投资组合优化的风险度量提供了全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高雪瑞)
测量与自动化领域:提出新的控制方法
近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通雁辉老师指导2024届研究生郑磊在测量与自动化领域内Top期刊《ISA Transaction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n in-phase filter-based flux observation strategy for sensorless control of PMSMs”,论文被SCI检索,其影响因子为6.3。
论文聚焦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和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同相滤波器的磁链估计策略及无传感器控制方法,并设计开发了一套永磁同步电机实验平台来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效果和性能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所获得的转子位置估计精度和转速控制效果都要优于传统的低通滤波方法和级联二阶积分方法,该方法在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电气)
第四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微融合”探索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4年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如何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专微融合”的方式,探索新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子与企业精准对接,双向奔赴。
跨门类专微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专微融合”,即传统专业与微专业相辅相成,前者夯实基础知识,后者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能学到时髦的真本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专业建设始于5年前,迄今已开设31个,校党委书记李江表示,这是学校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传统优势的重要举措。学校将紧紧依托学科特色,主动对接上海“3+6”现代产业需求,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修订培养方案、细化项目设计、融合专微课程、培养产线师资及调配资源和管理等要素,落实“驻企培养、顶岗实践、师徒带教、共同考核”,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的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今年开设6个班,吸引225名学生选修;“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最广,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涵盖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基于优势专业“养老服务管理”建设的“生命健康管理”微专业报名也异常火爆。学校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选择微专业时,重点聚焦科技前沿技术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以及面向就业市场的新兴学科。
校企合作作为微专业的办学特色,学校确保满足两个需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副校长夏春明表示,微专业对应企业真实岗位要求,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中的不足,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同步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并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优化课程设置。
订单式专微融合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与上海市域铁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探索新型“企业订单班”,采用“1+1+1.5+0.5”工学交替、专微融合的四个学段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在大三学年、大四学年第一学期(共1.5学年)需完成专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产教融合实践课的修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交通运输专业所设定的主干必修课程;职业拓展课主要基于职业发展、企业需求所修读的微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技能拓展类选修课程;产教融合实践课程以校内实验实践课、企业生产实习课构成。
在此阶段,企业订单班的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完全由企方主导、校方参与共同制定,包括实践内容、考评方式、评价标准等。跟岗实践是本阶段的重要且特色环节,企业为学生安排一对一带教师傅,并签订带教协议。
大四第一学期,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完成至少1项职业技能鉴定,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动车组制修师(动车组机械师)等。
学生将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企业命题的方式,完成针对生产“真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分析。在此期间,企业订单班学生将在毕业跟岗实习阶段,跟随企业导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工作,并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式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双元制专微融合打造高端人才培养特区
为适应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对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以材料学院与工程学院为试点,携手集成电路头部企业,构建强粘性育人共同体——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院长李军坦言,要探索校企双元制管理,让专微融合赋能产教融合,打造一套“高效且可复制的创新+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学院重构“数理基础+工艺原理+材料特性”交叉课程群,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生产技术;与企业联合开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5门产教融合课程,开设“微电子封装”等3个集成电路领域微专业,联合编写3本产教融合教材;推行“2.5+0.5+1”产教融合新模式。
实习半年,2021级本科生李木子已能熟练操作价值千万的测试设备,在一家集成电路企业的产线上,他手持测试针,目光紧盯屏幕上的参数波动,一旁的产业导师赞许有加:“现在的学生,好好培训就是‘准工程师’了。
这种“真刀实枪”的历练让学生快速成长,2022级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代相龙用“破茧”形容自己的成长。从面对精密仪器手足无措,到“看、测、开、切”熟练掌握失效分析实验室的设备操作流程,他体会到了失效分析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磨样、抛光、封装芯片,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为实现中国“芯”自立自强的年轻一代的拼搏精神。“导师说,集成电路行业容不得‘差不多’,99.9%就是100%失败。这种极致追求,是课堂永远体会不了的。”
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瞿文元表示,集成电路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经过驻企培养,学生在专业素养、工程能力、技能水平和团队沟通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高校与企业已成为培养集成电路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命运共同体。(来源: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