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追风,慎终追远。又到一年清明时。今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近百名师生来到上海松江烈士陵园,为烈士祭扫、献花、擦拭墓碑。对他们而言,因为有烈士的画像出自师生之手,这里的情感链接变得尤为浓烈。
近五年来,这群00后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家属提供的长相相近的亲属照片和烈士残存相片,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AI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13位烈士容貌。他们还排演红色话剧,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让这场充满温情的跨越时空对话绵延,既填补烈士家属的记忆空白和内心遗憾,更在年轻一代心中厚植信仰,用青年行动讲好英烈的故事。
一场志愿接单弥补烈士家属遗憾
松江烈士陵园祭奠着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捐躯的173位松江籍或在松江牺牲的烈士。其中,有80位抗美援朝烈士,还有其他各个时期的烈士。2019年松江烈士陵园启动“为烈士寻亲”项目后发现,只有71位烈士的墓碑上有遗像或者画像,许多烈士的后代甚至不知道亲人长什么样。还原烈士画像成为松江烈士陵园和许多烈士家属的长久心愿。
2020年6月,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发布“心愿书”。“没有经费支持,确定愿意吗?”“当然愿意,贴钱都想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孟远航毫不犹豫地揭榜请战。他出生在红色家庭,太爷爷就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对于烈士,有着最天然的景仰和敬佩。
依托绘画学科特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迅速与陵园达成共建合作意向,“画笔下的红色传承——烈士画像复原新时代文明实践”得以正式确立。项目一经确立,艺术设计学院迅速遴选精兵强将成立项目组,抗美援朝精神和红色基因把握要点、英烈人物临摹技巧……一系列指导工作陆续展开。

根据烈士事迹和复原难易程度,列为首位画像的是蔡财根烈士。蔡财根烈士,松江车墩镇人,1951年参军,为志愿军24军70师208团2营机炮连战士。他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参加抗美援朝时,他的儿子蔡德奎出生仅6天。但这一走,他就再无与妻儿、父母相见之日。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蔡财根浴血奋战,于1953年在上甘岭275高地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4岁。他的英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松江人。在蔡财根牺牲后,为了缅怀,家人曾在1966年专门请画师根据他生前在部队的一张半身照画了一幅画像,但被认为与烈士本人相差较大。
大学生志愿者拿着这幅表面破损严重的画像,拜访蔡财根挚友的郑梦生。彼时已经89岁的郑梦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见过蔡财根的见证者,他认真端详后说,画像和蔡财根本人约有六分相似。
第一幅复原画像,完成得并不轻松。由于郑梦生的口音很重,学生们听不明白,他们不得不专门录音,请一位松江本地学生的外婆再“翻译”成普通话。当交稿给郑梦生老人时,老人的表情依然有些凝重,看着同学们的辛苦与认真,老人并不忍心推翻,但“还不够像”的表情分明还挂在脸上。同学们再次主动沟通,请教问题所在。
孟远航介绍,之后,团队再次调整了画像脸部的颅骨和五官,并运用了AI辅助技术。重温烈士的英雄故事,收集烈士长相画像等信息,参照他的儿子蔡德奎青年时的照片,多次临摹画像、征求意见,不断循环反复,画像在前后耗时近半年之久后,十易其稿最终获得郑梦生老人那一句“这就是蔡财根!”的认可。
复原画像也走进历史打捞历史
“爸,儿子来看您了。”2021年清明,一直想为父亲蔡财根的墓碑上留一张画像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蔡德奎亲手将父亲的画像安放在蔡财根烈士(1929.10—1953.6)墓碑上。墓碑上原本的花纹图案从此被这幅黑白画像郑重镶嵌。画像上的蔡财根,戴着抗美援朝志愿军军帽,穿着志愿军军装,眼神坚毅。
“70年的守望,70载的传承,英烈精神生生不息。作为抗美援朝烈士的孩子,我的心中满是尊崇,也满载力量,更对投身‘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的年轻一代充满了感激。”在蔡德奎看来,从第一次接过那张残破的画像,到多次沟通画像细节、走访烈士发小修改素描画像,再运用电脑高新技术进行遗传基因比对合成,将素描画像升级为彩色相片,最后还制成AI 全息影像,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同学们的专业、赤诚和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也让蔡德奎久久难忘。
家属与烈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切相逢,让曾经做了几十年警察蔡德奎这样的铮铮铁汉当场泪洒现场。在安放画像时,他激动到双手颤抖不已,这一幕令在场师生心灵深深戳中。
不仅要精于绘画技艺的雕琢打磨,更要承载家国情怀和对烈士的尊敬,这样的理念,从此更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位组员心中。

相比于残破画像,更难的是没有参考画像。夏木金烈士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牺牲在抗美援朝胜利前夕,年轻的生命定格在31岁,未留下任何影像。团队通过他的哥哥和儿子的照片,利用图像叠加和透明度调整,生成了一张融合家族特征的画像。不过,团队觉得,这太AI了。据此,他们还是拿起画笔,先手绘,再用电脑生成初稿,然后再手绘,再通过电脑彩色复原的过程。
截至目前,这群年轻人已为钱阿仟、沈辛之、张阿云、陈正甫等13位烈士复原容貌,其中8幅画像已经镶嵌在墓碑上。2023年清明之际,松江烈士陵园还为之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致敬烈士,宽慰家属。
“我们所有的组员,都是全身起鸡皮疙瘩,感触很深很受触动,觉得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做这样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有成就感,也是深深的爱国主义教育。”薛臻煜加入项目组至今已经四年了,从一开始的组员,成长为如今的项目组学生负责人。
00后的薛臻煜也是孟远航印象很深的一名学生,他在参与项目的这几年里,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战士愿意上前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在画笔传承、参与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薛臻煜不断经历思想的洗礼和锤炼,并最终找到了答案——他们的理想与信念需要年轻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22级摄影专业的王姿诺加入的是摄像组。2023年9月,一位还未见到复原画像的家属突发疾病病故了。当王姿诺收到烈士陵园消息,一想到老人是带着未竟的心愿走的时候,这名女生痛哭不止,她责怪自己怎么就没能再加快点速度。“即使内心再无法接受,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唯有希望项目组都能带着更大的使命感快点再快点。”
这让项目组意识到,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无论是复原画像,还是为在历史原点的人拍摄口述史视频抢救性地打捞历史,概莫能外。项目组据此做了更细致的分工,如今,画像组、摄像组、史料组、技术组、对接松江土话翻译的志愿者组等,都在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
成长路上庆幸与光同行
“先辈!我终于看到您了,您的脸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亲切。您负伤了,脸上都是血,可惜我不能帮您擦掉。”
“在战场上,这是常有的事。我正站在上甘岭275高地上,炮火里,许多战友先我一步走了。但是人民志愿军不会惧怕,即使流血也在所不惜!直到把子弹打尽,直到我们的红旗占领高地。”
“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
“(笑)姑娘,不用为我伤心。用你的画笔把鲜血从我脸上隐去吧,把这抹红色留给我帽子上的五角星!请画下我的笑脸,我的青春,别让我的家人看了难过。”
“嗯!我一定会勾画出您最闪亮的样子,就像您从未离开一样。”
“22岁的我为什么坚决参军,倒在战场上的我,又为什么面带微笑。”
“因为信仰。”
“是的,信仰照亮了我,也愿它永远照亮你们!给你们方向,给你们力量!”
“像你们一样,发热、发光!”
……

这是情景朗诵《闪光如你》的一个片段,也是张栎桐特别喜欢的段落,这段志愿者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对话,情绪不断递进高涨,让张栎桐每次排练到这部分内心都充盈着热血。作为23级数媒专业的同学,张栎桐加入史料组,并成为话剧团的演出成员。在她看来,每一位英雄都是母亲的儿子,每一位烈士的人生都缀着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作为后人能有这样的契机去了解、去讲述他们的故事,与有荣焉。
“我们好像抓住了跨越70多年的那条通信线,让他们的名字不止于冰冷地躺在碑上,让他们英勇人生温暖更多人的心绪,让项目成果通过各种途径温暖烈士亲属的心。”张栎桐说。
至今,项目团队将复原过程与烈士生平结合,已经创作了多部微话剧。选用的素材都来自家属口述、战地信件和史料记载,话剧先后在校园、社区和市级比赛中演出并获奖,这两年,项目组的微话剧还成为新生入学的重要一课。
来自23级产品设计专业的郭玥晔则是志愿者组的组员与话剧团的后勤成员,她深深感到,在帮助项目组正常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烈士家属接过画像的激动,还是话剧团的同学们在排练室的激情高昂,都让她更加相信、热爱这抹红色。“愿笔下生花,让更多人看到烈士的故事,英雄的精神。”
孟远航介绍,目前,团队还计划开展红色文创设计、在B站等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发布AI复原过程的短视频,并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烈士“现身”校园展览,同时,还将与龙华烈士陵园合作,将复原项目拓展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4/03/1743680083113544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