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产教深融赋能 航空育才强链

时间:2025-05-06浏览:27设置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大飞机产业、智慧民航、低空经济等航空产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遵循航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与中国商飞、东方航空、机场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强化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秉持厚情怀、强基础、重实践、贯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在人才培养全周期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铸魂赋能,培养了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守正创新 专微并举:构建“以产定向”的专业发展动态适配体系

作为大飞机产教融合联盟技能人才子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立足航空运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产业链技术演进图谱为导向,动态抓取产业技术变革信号以精准推动专业重构,构建了主干专业集群+微专业矩阵专微并举式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传统专业跨学科融合转型以适应民航运输+航空制造”“两业融合发展变革;探索无人机应用新质微专业矩阵建设,敏捷响应低空经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形成精准对接大飞机产业、智慧民航、低空经济等重大工程及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实现从单一向复合能力的战略升级。



学校入选“大飞机产教融合联盟技能人才子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产业领航 立德铸魂 :探索航空基因深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立足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学院引入行业产业专家、资源、场景,探索“师---全链沉浸式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航空基因深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引进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课程思政讲师团《大飞机设计师的美好时光》等课程资源,打造民机总师+航线机长+思政名师课程思政教师共同体;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等企业共同编写产教融合教材,开发大飞机研发、适航与运行等重大工程课程思政案例库;校企共同设计及实施陆空通话-特情处置-事故推演等线上线下混合、模拟仿真实训等教学模式,重塑思政教学场景,推动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领航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点线结合 纵深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一体化综合改革

学院秉持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扎实开展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师资一体化综合改革,汇点成链,纵深探索产教融合实效。其中,物流管理(民航物流)作为学校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与东航物流、顺丰集团深度合作,滚动式开展“8+8”校内校外理论课堂+顶岗实习校企协同教学。与中国商飞、机场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发航空运输工程与管理系列产教融合教材。邀请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亮等百余人次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及论文带教等工作。


毕业生获C919大飞机奋斗者、2023年度亚太总裁奖等成就


量质并进 产教共赢:锻造航空产业卓越人才支撑体系

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成效在学生高质量就业中有突出体现,学生就职头部企业比例高,据近十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统计,59.57%毕业生服务于航空领域,其中35.32%就职于中国商飞、东方航空、机场集团等龙头企业。

据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反馈,我校毕业生在该公司的在岗职工共2878人,其中143位卓越人才已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在航空器制造、航线运输、运维保障、管理服务等核心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国产民机C919首飞机长蔡俊等杰出校友群体成为国产大飞机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中国商飞评价我校硕士毕业生王康乐“兼具航空系统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快速承担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任务,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反馈我校毕业生“能胜任智能运维工作岗位,且在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突出

产教互哺 研用贯通:有力破解产业难点填补技术空白

学院锚定上海市“3+6”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对接民用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和大飞机产业链,紧密依托骨干航空企业,与同类高校错位互补,依托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学位点办学资源及学科发展基础,积极推进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工作。夯实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基础,深挖服务产业发展技术攻关的能力及效应,近年来承担中国商飞、适航审定中心、东方航空等企业多项技术研发及咨询服务课题。研制首台国产737-800机型模拟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产学研用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成果。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产学研用代表性成果


展望未来,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将进一步对接区域及行业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教育供给随产业升级而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战略需求双轨同频的发展目标,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快速提升和办学育人高质量发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