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工程大来了94位新老师
为加强新进教师思政教育,帮助新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校情况,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9月15日至17日,学校在松江校区举行了2021年新进教师岗前培训,94位新进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李江书记为新进教师作了入职第一课专题报告。他结合全国高校、上海高校分类情况,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切入点,指出学校发展要坚持抢抓机遇,不断提升服务国家、上海战略能级,要主动担当作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上海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要求和激励新进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俞涛校长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之昨日•今朝•明天”为题作专题报告,让新教师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报告以详实的校史史料回顾了工程大的昨日,结合应用型大学特点剖析了学校的今朝,以深入的前瞻性、战略性思考,展望了学校的明天。俞校长的报告紧扣学校发展的主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工程大今后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十对关系”。报告为学校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课题,为新进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史健勇副书记作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报告,他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解读了如何更好涵养师德师风,以一位老工程大教师的身份阐述了工程大过往的发展历程和蕴含其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理念,希望新进教师在文化自信中提升师德修养。
本次培训特邀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作政策解读。培训期间,新进教师们认真听讲,虚心学习。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此次培训有助于他们尽快了解学校、熟悉学校、融入学校,有助于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进教师们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为学校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孙守印、徐亚楠)
学校召开2021年秋季学期中层干部大会
9月14日上午,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学习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对秋季学期各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会上,李江书记传达了2021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市教卫工作党委沈炜书记的讲话精神;俞涛校长传达了2021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陈群副市长和市教委王平主任的讲话精神;门妍萍副书记传达了市纪委党风廉政警示大会精神。
李江书记肯定了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为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三个方面”的显著成就,并对秋季学期学校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一要严字当头,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更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确保顺利完成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和夏案整改收尾工作。二要勇于担当,全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强学科平台专业建设,开展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高质量实施“十四五”规划。三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三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强化内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开源节流工作,持续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常态抓好疫情防控与和谐校园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俞涛校长对做好学校行政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以办学定位为引领,加快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科学研究定位。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规划好产业型学院与学术型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三是以“新三步走”为统领,持续推进三大战略,不断提升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四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树立通识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史健勇副书记对做好组织工作、教师思政、马院建设、工会工作、政治稳定、离退休以及机关工作提出要求。门妍萍副书记对做好政治监督、职能监督、巡察工作、日常监督、廉政风险防控等提出要求。朱晓青副书记、副校长对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学生工作、团委工作、体育工作、妇女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提出要求。
姚秀平副校长对做好人事工作、财务工作、资产管理工作、基建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要求。王岩松副校长对做好规划工作、学科建设、研究生工作、科研工作、档案工作以及产业合作提出工作要求。夏春明副校长对做好本科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继续教育工作、实事工程、校友会工作以及迎新工作等提出要求。(陈文琼)
开学了教学巡查线上线下同时开展
为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开学第一天,学校开展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巡查。此次巡查首次采用现场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上课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
新学期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监控环节的常规工作和重要环节,各部门、各教学单位为新学期做了充分准备。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组成现场巡查组深入教学一线检查教学情况,校领导在教学检查中提出,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加强智慧教室使用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本学期全校共开设课程1355门,3840门次,涉及授课教师1416人。此次教学检查工作分为校院两级展开,各学院根据学校安排进行二级教学巡查。检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准备情况、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教学秩序和教学保障情况等方面进行。
新学期开学,教师教学准备充分,学生精神状态饱满,教学设备运行良好,教学活动进行顺畅,教学服务保障到位,充分展现出我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规范有序的良好开端为做好本学期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春锋)
第二版
【党史学习教育】
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来校督导专题组织生活会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9月10日上午,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来校督导专题组织生活会。指导组组长、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指导组成员潘新轶、李佳璐深入基层,在行政楼512会议室列席并指导党办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校党委书记李江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
刘淑慧组长从四个方面对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点评,一是会议准备充分,组织严密、程序规范、主题明晰;二是支部党员能做到把学深悟透与推动工作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考;三是支部党员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坦诚相见,直面问题,达到了红脸出汗、排毒治病、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四是支部党员谈差距不足时将思想摆进去,将工作摆进去,下一步整改措施扎实有力。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氛围浓厚,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江书记从学习收获、差距不足和整改思路等方面作了盘点和检视,并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持续理论武装;二是增强历史自觉,勇担职责使命;三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他指出,党办党支部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李江书记还对支部下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做好统筹谋划,坚持学做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既深又实;二是坚持实践检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形成特色;三是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切实形成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干事创业精气神。
会上,支部书记高锡文报告了2021年上半年党支部工作总结,支部委员和党员联系个人学习、思想、工作实际,立足岗位职责,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讲收获提高,讲差距不足并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刘倩)
市教委领导来我校开展系列调研
秋季学期返校复课疫情防控工作准备就绪
9月10日下午,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带领两委疫情防控工作检查组莅临我校,对学校2021年秋季返校复课疫情防控准备工作进行督查检查。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副校长姚秀平,党办、校办、纪委办、学工部、保卫部、国交处、教务处、研究生处、资实处、后发中心等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了检查。
检查组一行深入到学校门诊部、返校学生集中核酸采样点、学生公寓等疫情防控重要场所,详细了解了学生进校门防疫管控、学生核酸集中采集流程、学生公寓出入管理和集中健康观察管理情况,并对相关工作给予肯定。
李永智副主任强调,学校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把好学校门和宿舍门的“入门关”,认真做好教学场所、宿舍、食堂等学生容易聚集的场所的消杀工作以及师生员工的健康监测,引导学校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日常分析和汇总研判,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在此次疫情防控检查中,检查组还就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了解,翻阅了相关资料,并对我校航空运输学院进行了下沉指导,听取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及发展情况的汇报。(王成涛)
就业及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有条不紊
9月14日下午,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带队来校调研我校就业工作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建设情况。校党委书记李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热情接待了倪闽景副主任一行。
李江书记代表学校对倪闽景副主任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对市教委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与指导表示感谢。
倪闽景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辛苦奋战在就业工作一线的同志表示了慰问。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多次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国务院日前还专门印发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朱晓青副书记、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办学、就业及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情况。她表示,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教委的领导下,学校正围绕“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工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及孵化基地建设工作,通过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提质赋能,持续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会上,学生工作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朱蓓详细汇报了学校就业及孵化基地建设的举措、特色、成效等。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吴能武等对我校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后续建设工作进行了指导。(李爽)
学校召开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9月16日下午,校党委在行政楼306召开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门妍萍等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门妍萍副书记主持。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江书记指出,通过巡察和巡察整改,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内部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对即将开展的校内第四轮巡察,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政治站位要再提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中央第七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巡视巡察工作内涵要求的理解把握,把会议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校内巡察工作中。二是巡察质量要再提升。要做到政治巡察要深、发现问题要准、分析问题要透、解决问题要实,不断推动校内巡察工作提质增效,不断促进学校中心工作发展。三是要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部门协同配合。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互相支持、确保人员到位,充分发挥巡察监督作用,建立起常态化的协作配合机制,增强“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工作合力,提高巡察工作水平,共同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校纪委副书记、巡察办主任段海霞汇报了校党委第四轮巡察工作方案,会议审议了此方案。(王永飞)
我校与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9月15日,我校与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校长俞涛,副校长夏春明,建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顺辉,副行长李朝阳、齐红出席签约仪式。
俞涛校长强调,林顺辉行长、齐红副行长于5月7日带队专程到访学校就推进银校合作进行了交流,此次双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对上次会谈精神的落实。建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林顺辉行长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建行上海分行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战略。他表示,此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两家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建行上海分行将为学校在银校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多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和最优质的服务。
会上,在双方嘉宾的见证下,副校长夏春明与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齐红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前,俞校长一行在林行长陪同下,来到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察看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监管科技、一网通办进银行等应用场景,深入了解公司助力建设银行、同业机构、监管机构经济数字化转型工作进展。
校长办公室、财务处、资产处、体育部负责人,建行上海分行办公室、机构业务部、支行负责人等参加了签约仪式。(熊思奇)
第三版
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咨询项目结题会在我校召开
项目剖析工程教育如何“回归工程”
9月10日,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咨询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题会在我校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课题组组长朱高峰院士,副组长杨善林院士参加会议,会议由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王孙禺教授主持。
2019年12月,我校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获得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立项。在朱高峰院士带领下,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组织和调研,与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召开了四次工程教育研讨会,形成了阶段性咨询报告、撰写了研究论文、提出了政策建议,提炼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提升了我校在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
朱高峰院士强调校企合作教育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工程教育如何“回归工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水平。朱院士指出,校企合作教育的重心在“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是“研发”不同,要坚持校企合作教育“回归工程”的教育本质。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应该“有教无类”,都要符合工程教育及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规律。朱院士还指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落实与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学校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经费安排,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实际效果,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杨善林院士指出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应该采取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指出校企合作教育要解决各主体的动力机制问题,认为国家层面的政策驱动是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课题组副组长姜嘉乐教授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的实习、实训,而是要深入贯彻到包括教材、教法、实训和课堂等环节的专业教育全过程。落实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学校要加强跨界合作,落实“双师”能力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教育深入课堂教学当中。
最后,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项目结题。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表示将对本研究进一步加以改进与完善,把具有工程大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研究做深做细,继续为我校工程教育改革建言献策。(劳琪)
【科研平台】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数据智能显身手
编者按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今年,学校科研人员励精图治,紧密围绕国家区域重大需求或行业产业技术需求,积极构建学科平台,经过不懈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批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面对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学校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实施“十四五”规划,在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征程上自信前行。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前沿科学研究基地认定名单和新一轮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我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牵头申报的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周期为五年。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家级项目的重大突破;与大型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2700万元;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等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53篇,ESI热点/高被引11篇;组织建设全国首个5G 校园;建有智能感知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5G+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这些成绩为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在中心筹备申报过程中,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方志军教授统筹兼顾,制定中心发展目标,指出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关键问题,并与各协同单位商讨合作模式。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团队多次组织研讨,就协同创新中心拟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目标进行探讨,指出极具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模式,得到了充分认可,终于不负众望获批建设。
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将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应用于各类实际场景并创造价值为目标,为专注解决跨行业的数据采集与知识表达、跨学科的知识构建与知识推理和跨领域的智能决策与应用示范三项重大问题而设立。中心协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智能决策优化研究,协同中国商飞、云赛智联、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等多所企业和单位进行应用落地,构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外知名高校+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专业领域知识构建与智能决策支持、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内先进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推进我国数据智能技术及应用能力做出贡献。
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获批将为我校在数据医疗、数据经济和数据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升级,为其智能认知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过校校协同和校企协同模式培养一批具有数据智能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学校发展和学院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获批26项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部分项目的评审结果。我校共获批项目26项,项目总经费1008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15项,面上项目数为我校历史之最。
在获批项目中,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1项,信息科学部6项,数理科学部5项,化学科学部3项,管理科学部1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5项,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和纺织服装学院各4项,航空运输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数理与统计学院各3项,材料工程学院2项,管理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各1项。2021年我校获批项目数在市属高校中位列第五,和2020年保持一致。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期间,学校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专题研究会并进行顶层设计,从校院(部、中心)二级层面制定申报策略并组织申报,在申报各个关键时间节点下沉到二级单位推动申报,直接面向广大教师,从申报政策、申报书撰写、资源整合等角度进行指导。科研处和相关学院(部、中心)多次组织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提出修改意见,提升申报书质量。学院(部、中心)以基础性、同行辅导为主,以不断完善申请书和提高研究基础为目的,可持续性提高我校基金项目的获批率。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又将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校将不断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进一步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织申报工作,争取2022年更上一层楼。(邢晨晨)
我校获批10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集中受理期部分项目的评审结果。我校崔开昌老师申报的《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获批重点项目,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另获批一般项目5项,青年项目3项,总经费195万元,其中管理学院5项,马克思主义学院3项,外国语学院1项。另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评审结果,我校纺织服装学院获批1项青年项目,项目经费20万元。2021年我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在市属高校中位列第四,排名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之后。
在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期间,学校高度重视,以学科为引领,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申报组织模式。学校依照国家社科基金指南意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在申报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下沉到二级单位,推动申报工作的有序进行。申报期间,科研处和相关学院(部、中心)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进行线上一对一辅导,提出修改意见,提升申报书质量,使申报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又将启动,国家社科基金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把握时代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性、创新性、民族性,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吴佩成)
第四版
挑战杯特等奖是如何“炼”成的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免疫新材料相关研究”比赛获奖作品近日揭晓,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郑静、张敏老师指导的靳瑜琴团队的参赛作品《基于Ni/C@SiO₂和CPS@PANI@Au的CEA电化学传感研究》,从全国上千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斩获国赛特等奖,这是我校首次问鼎“挑战杯”桂冠,也是上海高校在此次比赛中唯一的特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主办的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在深化高校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为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加速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框架下特举办“揭榜挂帅”专项赛。本次专项赛“免疫新材料相关研究”比赛,由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评审。
初心不改,心怀家国
波澜壮阔百年路,历久弥坚是初心。项目负责人靳瑜琴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还担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对于研究项目,她提到,参与比赛争取一份荣誉是团队共同的目标。他们更清楚,如果能够设计出新型免疫材料,提前癌症的确诊日期,这不仅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也关乎我国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能够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青春力量,这是团队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不变的初心,这也是指导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话。
作为一名从教23年的党员教师,指导教师之一的郑静副教授在工作中践行初心和使命,将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用心用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把党史学习与全方位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把党史学习与全方位科研开拓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不断学习,迎接挑战。郑静和张敏老师指导学生针对当前癌症标志物检测的几大难题,创新性地设计新型免疫新材料,实现了新型空心磁性材料的合成和严格控制,并对其在癌胚抗原的富集和分离检测进行探索,从而解决了癌症靶标分析的关键难题。
“一开始没有想过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拿到特等奖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也是对团队努力的勋章。”靳瑜琴表示,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成绩,初心不改,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攻克时艰,勇攀高峰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了解社会需求,做出一个接地气的方案,光靠空想和从网上搜集资料,是做不成一个好的科技作品的。”指导老师之一的郑静副教授谈起了研究方向的诞生。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检测手段落后,发现时候较多处于中晚期,早期诊断能够极大地提高癌症患者成功治疗的可能性。能不能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这是个急需解决的科研项目,项目团队一拍即合迅速投入研究。
“准备比赛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项目负责人靳瑜琴回忆起备赛的点点滴滴。前期的大量资料积累,让团队成员信心倍增,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材料的性能总是不能达到预期,单单只是实验方案的修改与讨论,靳瑜琴说她已经不记得进行过多少次讨论和尝试。但是团队成员选择了坚持,大家彼此信任、各抒己见、统一思路、实验检测、反复钻研,形成最优方案。就像团队成员说的,“这就是3333实验室生生不息的力量”。
自备赛以来,无数个夜晚,无数份项目计划书、无数张幻灯片草稿。指导老师一遍又一遍对项目备赛材料进行悉心深入指导,陪伴着成员们,把项目每一个关键点打磨到极致。每一位团队成员精诚合作,思维碰撞,攻克时艰,一点一滴的努力,成就了团队的实力,也注定了团队的成功!
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项目负责人靳瑜琴成绩优异,虽然才入校一年,但是从2020年到2021年,她与团队成员踏实奋进,申报的上海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孵化项目成功立项,还获得了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三等奖。长期的磨练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挑战性,体会到解决难题后的喜悦,也积累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团队指导老师郑静多年来从事磁性复合纳米的制备和在癌症标志物的检测中的应用,拥有丰富的指导经验。
“团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院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项目团队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校团委、化学化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比赛的组织工作,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议,从前期宣传、氛围营造,到材料打磨、模拟答辩,再到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撑体系,帮助项目团队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为取得优秀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年来,化学化工学院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为重要平台,以赛促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今后,校团委将继续创新开展好“挑战杯”组织工作,并以动员广大同学参与“挑战杯”赛事为引领和带动,着力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以“挑战杯”为平台,引导同学们走进学术殿堂,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个项目的成功,浸润着许多人的努力和拼搏。学校、学院的支持,指导老师的帮助,团队成员的专注,任何一个环节,缺一不可。《基于Ni/C@SiO₂和CPS@PANI@Au的CEA电化学传感研究》项目的成功续写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历史与辉煌,这也是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政策的成功。(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