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主题活动  工程大人
 
【工程大人】刘志钢:与城市轨道学院的十年之约

刘志钢,现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主管科研与实验室工作的副院长。自2005年入校以来,主要讲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等多门课程,刘老师旁征博引生动案例以及幽默的语言深受同学喜爱。

工作近十年,他不遗余力的邀请众多学术专家来到我校为师生演讲;他会倾情投入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他更会磨破嘴皮为学生争取实习单位,就是这样的刘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钢哥”,在大家眼中,只要是对学院、对学生有好处,他都会竭尽全力。

 

打“飞的”加盟新兴学院

在和刘老师的交谈中,他总是笑称自己是“面试成本最高”的应聘面试者。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他,一听到家人说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办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是上海及国内开办的首个以城市轨道交通命名的本科类学院。他第一时间收集、查找当时的新闻报道,不由分说地打“飞的”到学校进行面试,并最终被如愿录取。

当时他的很多同学都很困惑,为什么一个在日本进修了8年半的交通专业博士后,却最终选择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市属高校,做一名教书先生?但在刘老师看来,教师这一职业是那么珍贵。“我在日本8年半,逐步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的学习,受导师佐藤·馨一影响很大,导师希望我能和他一样成为一名教师,将先进的学术理论传播和弘扬。为了报答导师的教诲,为了归国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我放弃了剩余的一年签证期,提前归国,加盟工程大。”或许在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的2000年,在刘老师的心中早已经构建起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梦想,在汲取了日本的轨道交通每百**口就建设轨道交通的经验后,他以“关于日本轨道引入沈阳铁路”为题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做起了“轨道交通”的梦想。

 

顶“课程”撑起整个本科教育

学院成立之初,运营管理专业仅仅4个专业老师——4位教师臭皮匠要撑起整个本科教育,实在让人力不从心。而刘老师却总是自信满满,他觉得工程大的沃土上,一定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我面试的时候,行政楼还没有造好,是在教学楼接受的面试。当时,教学楼里的每一间教室就已经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是在日本的高等学府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于是,他和另外3名老师,共计4人,制定培养方案,面对20-30门专业课,在授课之外,他们还要花功夫寻找企业的热心人以及上铁院的老教授们帮忙上课。即使有了这些“外聘”教师,4位全职教师还要充当外聘教师的“助教”。“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好像憋着一口气,为把专业搞起来,所有教师每年平均授课500课时以上,最多的老师授课达700课时,是学校规定的2倍之多。正是因为刘老师和同伴们一起的共同努力,无怨无悔,才撑起了学院的本科教育。”

 

论“失败”也是学生们成功的收获

从学院成立之初,到学院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再到学院面对企业、社会的需求对接研究课题,学院的发展也主导了他的成长轨迹。09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刘老师所在的城市轨道学院承接了第一个来自企业的课题“轨道交通调度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明显感觉到,课题研究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从实在的专业技术抓起,脚踏实地积累经验。

同样对于学生的论文,刘老师也抱着一样的态度。“在科研领域,即使是失败的结论一样有它的价值。”曾经有一位学生研究《伦敦地铁规划问题》,最终得出的对比度结论与预想的结论不同,他却给了学生“失败”的结论评分为“优”。刘老师一向看重的是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收获,而非论文撰写和研究成果的“绝对成功”。“虽然他失败了,但是半年毕业论文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课题留给了下一届学生继续完成,而他的错误结论也给了下一届学生重要的参考数据,那就是论文的价值!”

 

刘老师常说,“学生也是老师,我们常常能从学生身上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在成年人的惯性思维中,常常会用较固定的模式看待问题,比如轨道的故障分类,而学生们总能给我们意外创造的惊喜,他们用所得数据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能说学生不是成功的吗?”学生给予刘老师的,也正是刘老师愿意为学生付出的,无论是那盏晚上6点开始为毕业班学生亮着的灯,还是他苦口婆心为学生们争取实习单位的心,亦或是半夜偶尔发现的对学生有帮助的论文推荐,刘老师总是和学生在一起,和轨道学院在一起,共圆工程大城市轨道学院发展之梦!

 

责任编辑: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视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