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pdf
第一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启动大会暨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成立会议举行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上工程模式”
4月24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启动大会暨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成立会议在长宁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娄永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湘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杨颉、副处长孙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王岩松、夏春明、许开宇,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嘉宾等近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徐阳主持。
李江强调,学校成为上海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是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传统优势的重要举措。李江对长期以来支持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表示感谢,指出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学校专业建设正式迈入“产业主导、校企共治”的新阶段,必将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学校将紧紧依托学科特色,主动对接上海“2+(3+6)+(4+5)”现代产业需求,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修订培养方案、细化项目设计、融合专微课程、培养产线师资及调配资源和管理等要素,落实“住企培养、顶岗实践、师徒带教、共同考核”,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升级,共育产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拔尖人才,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主任、校长娄永琪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上海市教委和企业界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娄永琪指出,学校要始终以服务上海工业发展为核心使命,以实际成效衡量办学质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要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工程、管理、设计三大学科群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非专业学习”“做中学”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整体性设计,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项目解决真实产业问题;要主动应对AI时代的挑战,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创造能力培养转型;要对标世界一流,借鉴国际经验,打造可复制推广的“上工程模式”,努力成为全球应用型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毕湘利表示,试点改革是校企携手育人的“再出发”,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攻坚战”。合作企业将以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为纽带,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与学校同向同行,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相关工作,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输送更多“大国工匠”与“创新先锋”!
杨颉对学校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做深“产教融合”大文章,联合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实体化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二是做强“治理改革”硬支撑,确保“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实质化运作。三是做亮“服务产业”金招牌,打造产业服务网络,推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夏春明解读了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方案,指出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三协同八融合”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施“专微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试点学院“先行先试”,并逐步辐射全校专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院长刘志钢分别汇报了学院具体改革举措。学院实施整建制住企培养,与龙头企业开设专微融合班、企业订单班。
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曹持论作为企业专家代表发言,他表示,集成电路是“国之重器”,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为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学校与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兰人工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裕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浦东环保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署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住企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夏春明与10家企业代表上台签约。
上海一达机械有限公司、伟本智能机电(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人寿堂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奔腾电器(上海)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授予“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实践基地”。王岩松、许开宇共同为企业授牌。
现场举行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娄永琪为委员会主任和委员颁发聘书,徐阳宣读委员名单。
本次大会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学校将勇担应用型高校改革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以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全力打造“校企协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范式,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贡献“上工程方案”。(综文)
第二版
【学习教育】校领导率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调研
4月30日,校党委书记李江牵头以《不断深化“一融双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调研。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王岩松,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调研前,校领导精准聚焦发展中的问题、师生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具体落实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巡视整改工作中的堵点和痛点,制定问题清单,确保调研有的放矢。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现场,校领导重点调研了大空间电子束送丝增材制造及高精密加工系统、超快激光制造系统两大核心科研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旨在全面了解该项目的安全评估情况、运行及共享情况,以及前沿制造技术在高校科研体系中的建设与成果转化情况。
李江指出,深化“一融双高”,不仅要有理念创新,更要落实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中。高端制造实验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平台在产教融合和科研创新中的桥梁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次调研通过“领题攻坚——深入调研——深刻查摆——集中整治”的工作路径,实现学、查、改有机贯通,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将学习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实践,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办)
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来校调研
4月30日,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许开宇出席交流会。会议由许开宇主持。
李江对史明德再次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学校聚焦产教融合,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破传统师资引进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李江表示,学校将坚持“应用导向、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机构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史明德对学校在中德产教融合中的探索实践给予肯定。他指出,德国在“工业4.0”、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与中国产业链优势形成互补,双方应依托中德产教融合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双向转化”。中德友好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学校对接德国高校联盟、应用科技大学网络及企业资源,助力学校在全球治理变革中找准定位,在变局中走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合作之路。
许开宇回顾了双方的合作成果,她强调,史明德此前提出的“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战略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领域取得突破。她期待双方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推动中德教育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等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李莉)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为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落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关于“五一”期间校园安全工作的部署。4月30日,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王岩松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党办、校办、学生工作部(处)、保卫部(处)、基建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化学化工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检查工作。
李江指出,各单位要以本次安全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夯实校内安全生产和后勤保障工作体系。围绕重点部位,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改闭环机制,不断提升重点场所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水平;同时,要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做好食堂伙食调剂等工作,为假期留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各部门和二级学院还应加强值班值守,提高对风险隐患的预警预判和处置联动能力,确保“五一”期间校园安全平稳,为师生营造安心、舒心、暖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领导一行先后对保卫监控中心、宿舍园区、电动车充电站点、食堂后厨、实验室等重点区域开展了全面检查,实地查看工作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党办)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
4月23日,校长娄永琪分别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面对面深入交流,倾听师生心声,回应关切问题。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许开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出席相关活动。
在与教师代表面对面座谈会上,与会教师围绕学科交叉融合、青年教师成长、考核标准优化、职称评定机制、教学条件改善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娄永琪认真倾听记录,并针对每位教师的发言逐一给予回应。他强调,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间深度协作;优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条件,夯实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完善考核与职称评定机制,充分释放教师的创新活力和潜能;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推动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会上,娄永琪以“人生导师”身份,结合其个人经历,从理论视角、实践经验、行业趋势、资源整合、价值观引导等多个维度,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课程改革方面,娄永琪提议开设更多有用、有趣的课程,在优化“微专业”建设的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实现跨学科合作;在创新创业方面,他建议增设“跨界融合”的空间场景,让创新思维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迸发灵感;在个人成长方面,他倡导学生以兴趣为内驱力,将学习从机械性的体力投入升华为主动探索的思维盛宴;在个人视野方面,他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与书本,鼓励学生打破知识的边界,让理论与实践交融,实现个人视野的多维拓展与精神世界的丰盈成长;在科学技术运用方面,他指出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师生与AI共同成长;在校园建设方面,他提出学生要积极探索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校园民主管理。娄永琪表示,学校将致力培养以“工程、管理、设计”为核心引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校办)
2025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如期完成
4月30日,学校召开2025年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校长娄永琪,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王岩松,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娄永琪主持。
娄永琪充分肯定了学校2025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2026年研招工作提出要求:一要深入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严格遵守研究生招生相关要求,坚持规范招生;二要持续提升生源质量,做好招生宣传,为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第一志愿奠定坚实基础;三要抓好生源结构调整,在做好生源动态指标调整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做好理工农医与专硕招生名额的分配。
徐阳强调,要做好优质生源建设工作,大力提高本校生源及双一流院校生源比例,实现研究生招生“由量向质”的转变。
王岩松指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范性至关重要,要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提高理工农医及专硕招生比例,确保招生专业贴合上级政策与市场需求。
研究生院院长王金果汇报了学校2025年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2025年,学校拟录取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12人,其中硕博连读2人,申请考核10人;拟录取硕士研究生2080人,较上一年增加9.30%,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667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333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0人。学校顺利完成2025年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研究生)
第三版
现代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团队:镍基合金电弧增材领域取得成果
近日,现代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团队在镍基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力学性能预测领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郑义、罗键老师在高水平TOP一区期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上发表了题为“A thermal history-based approach to predic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 arc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IN625 thin-wall”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得到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项目(编号ZC2023063)的支持。
团队在对等离子弧增材制造Inconel625沉积件的性能预测研究中,通过将高维热历程数据按照温度区间的时间累积降维后,将代表热历程的低维矢量映射到抗拉强度(UTS),建立数据驱动的电弧增材IN625沉积件的力学性能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方法在可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同时,研究证明数据用驱动的方法来揭示热历程与沉积件力学性能之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的可行性,这对于实现电弧增材工艺-组织-性能闭环可控制造是极为重要的。
罗键教授主要从事增材制造、先进材料、现代焊接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郑义讲师主要从事磁控镍基高温合金增材制造性能调控与多场耦合模拟等领域,目前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Addit. Manuf., Mater. Des.,J. Manuf. Process.,J. Mater. Sci. Technol. J. Mater. Process. Technol.等发表SCI论文15篇。(材料)
锰基免疫调节生物胶:增强抗肿瘤免疫原性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尹学博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胡梦姿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0.5)上发表题为“STING-activable immunomodulatory bio-glue for multiple postsurgical management”的研究论文。尹学博教授为通讯作者,胡梦姿为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王雅琼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
为满足肿瘤术后多重管理需求,避免肿瘤复发,团队开发了锰基免疫调节生物胶(BSA-MnO2-京尼平-Ca-Y)。京尼平与BSA及皮肤组织中的氨基交联,经光热升温实现伤口黏合,并有助于减少皮肤疤痕,改善美观效果;加入Ca-Y沸石,实现止血功能;同时,生物胶的光热效应杀灭残余肿瘤细胞,并将其转化为内源性免疫抗原,结合释放的锰离子激活STING通路,增强抗肿瘤免疫原性,避免肿瘤复发。利用锰的磁共振成像能力,实现生物胶分布和降解的实时监测。除Ca-Y沸石外,该生物胶作为平台,可装载药物及其他活性物质,提升生物胶的功能。总之,该生物胶满足了肿瘤术后伤口黏合、止血、残留肿瘤消融和免疫激活、抑制肿瘤复发的多重临床需求。本研究为肿瘤术后管理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并为个性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374096和22174077)和上海扬帆计划(23YF1441700)的支持与资助。(化工)
多模态智能MEMS气体传感器阵列:准确预测气体类型及浓度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书生博士指导硕士研究生朱佳清在传感器学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CS Sensor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8.3)上发表了题为“NiO/ZnO Nanocomposites for Multimodal Intelligent MEMS Gas Sensors”的研究论文。徐书生为第一通讯作者,朱佳清为第一作者,华东理工大学的张博威教授和王涛副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针对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研发瓶颈,研究团队通过优化NiO/ZnO纳米复合材料的比例,成功制备了一种多模态智能MEMS气体传感器阵列。该阵列在150至400 ℃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对12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响应特性。此外,研究团队采用多任务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6种浓度范围在10至100 ppm的VOCs的自动特征提取与实时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预测气体类型及其浓度,分类准确率高达99.2%,回归R²得分达0.976,展现出优异的检测精度和稳健性。本研究通过纳米复合材料优化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了MEMS气体传感器的性能,为智能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所提出的研究框架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效、精准的气体定量检测,同时也为未来的环境监测与工业安全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301314和62241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科研小组基金项目(52321002)的资助和支持。(材料)
新型复合薄膜:监测人体的运动和行为
近日,数理与统计学院张修丽教授团队联合华东理工大学侯莹教授团队,在工程技术与化学化工领域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SCI期刊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3.4)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High-performance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with P(VDF-TrFE)/AlN/ZnO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Harvesting and Monitoring Gesture Movements”。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数理与统计学院研究生王静,通讯作者为张修丽教授。
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在高转速1500rpm下制备了ZnO和AlN共同掺杂P(VDF-TrFE)的纳米纤维,复合薄膜感应出最大电荷为138 pC,P(VDF-TrFE)/AlN/ZnO压电纳米发电机开路电压(Voc)为46 V,短路电流(Isc)为130 nA,与其他类型的压电纳米发电机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P(VDF-TrFE)/AlN/ZnO 薄膜的手势识别传感器原型器件,通过识别不同手指姿势的信号特征来监测人体的运动和行为,应用于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该研究对于含氟聚合物铁电极性结构在未来柔性便携式器件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304310和52272109)和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项目的支持。(李兴佳)
国创学院研究生荣获国际创新设计大赛(IIDA)设计奖
近日,第二届未来设计师·国际创新设计大赛(IIDA)公布获奖名单,国际创意设计学院MFA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方向研究生刘文浩、曹屿(指导老师:顾艺、咸妍)的作品《A sustainable exploration of the bazaar-A Case Study of Qingdao Taixi Road Morning Market》从全球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铜奖。
本届大赛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金奖5项、银奖8项、铜奖12项及优秀奖25项。共收到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支队伍投稿。覆盖中国、阿尔及利亚、韩国、俄罗斯、阿根廷、埃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展现出广泛的国际参与度。
未来设计师·国际创新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Awards,简称IIDA)由IIDA组委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排行榜内首个艺术设计类国际竞赛。自2020年以来,未来设计师大赛在YCD项目支持下,已连续举办6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创意赛,累计在100多万名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得到了全球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师生团队设计能力的认可,更体现了学院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取得的积极成效。(刘文浩)
我校研究生发布的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近日,数理与统计学院李路教授指导2022级研究生桑帅在国际学术期刊《Mathematics》(JCR SCI一区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A Novel Variant of LSTM Stock Prediction Method Incorporating Attention Mechanism”,入选2023-2024 ESI高被引论文。
论文聚焦神经网络的单元结构设计,融合注意力机制提出了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变体LSTM模型,文章同时给出了反向传播算法。该模型在鲁棒性、准确性、运行速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为应用到量化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周雷)
第四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公告
岁月悠悠,弦歌不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沐浴改革的春风,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更好地回顾学校发展历程,传承办学精神,彰显办学特色,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学校决定筹建校史馆。现面向学校各院、部、处、室、直属单位、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教职工及家属、海内外校友以及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各类校史资料和珍贵档案,史料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实物资料、口述回忆等。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范围
涵盖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其中华东化工学院分院于1984年编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征集年限不受限制。
二、征集内容
(一)反映学校历史变迁相关资料
1.校名变迁相关:学校各个时期的筹建、更名、发展相关的批文、决议、报告、报刊、信函、笔记、文稿等。
2.学校标识相关: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名、校徽、校旗设计稿及实物,带有老校名印记的物品,如徽章、印章、匾额、纪念章、拓片、票证等。
3.校园环境相关: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规划图、建筑照片、校园风光照片等,展现校园环境的发展变化。
4.招生毕业相关:学校各个阶段的招生宣传资料、招生简章、毕业生合影、毕业纪念册等,体现学校的教育规模与人才培养成果。
5.重要媒体报道相关:国内外各类媒体对学校重要事件、活动、人物的宣传报道等文本材料,口述回忆等。
(二)重要人物相关资料
1.学校重要人物相关:学校历任领导、知名学者、杰出教师的个人照片、生平事迹介绍、著作、手稿、教案、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
2.重要来访人物相关:上级领导、国内外知名人士来校参观、视察、检查、调研、讲话等的签到簿、题词、赠言、手迹、书信、电报、贺信等文本、影像或照片;重要学者来校讲学、学术交流等影像或照片。
3.重要校友相关: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的相关资料,包括个人简介、成就报道、与学校的往来书信、口述回忆等,彰显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集体或个人获奖相关:学校集体或个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的各类表彰奖励的奖杯、奖状、奖章、证书等。
(三)教学、科研相关资料
1.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相关:学校发展历程中教师特别是名师名家的教学、科研以及重要成果,如讲义、讲课录音、手写讲稿、教案、教学大纲(特别是有批注的)、试卷、记分册、教学笔记、教研会议记录、刻印的资料、学生作业本及师生往来信件。
2.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关: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教材、教具、讲义、仪器设备、工具、模型、标本等实物或照片,反映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3.科研项目和成果相关: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资料、科研成果转化案例、学术交流活动资料、重大科研成果的原件或者仿真件及获奖证书等,展示学校科研实力与学术贡献。
(四)校园文化与活动相关资料
1.校园文化生活相关:学校举办的各类重要活动照片、视频、新闻报道,如校庆活动、运动会、文艺演出、学术讲座、艺术作品、音乐创作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班级生活照、活动记录、报道、影像和照片等,记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2.师生证件证书相关:学校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师生证件,包括老工作证、教师证、聘书、任命书、荣誉证书、录取通知书、学生证、借书证、毕(结)业证书、毕业分配派遣证。
3.校园纪念品相关: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园纪念品,如校庆徽章、运动会奖牌、锦旗、画册、纪念品等。
4.校园生活用品相关: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用品,如老饭菜票、澡票等生活票据、工作服、实验服、学校标志的生活用品等。
(五)校友个人成长相关资料
1.校友学习历程故事相关:校友在校期间的学习笔记、作业、成绩单、获奖证书、荣誉称号证书,口述回忆等,展现校友的学习成长历程。
2.校友工作历程故事相关:校友在毕业后的工作成就、社会贡献相关资料,如工作照片、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发表的重要文章、口述成长历程等,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六)国际化和产教融合相关资料
1.机制和协议文件相关:学校在国际化战略和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文件、合作协议、项目报告等。
2.交流活动记录相关: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合作的交流活动记录、会议纪要、影像或照片等。
3.国内外学术会议相关:学校举办或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的影像或照片等。
4.交流活动纪念品相关:学校在国际化战略和产教融合中获赠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国际交流的纪念品、合作项目的奖杯等。
三、征集形式及要求
(一)征集形式
1.移交:各单位及个人若持有符合征集范围的校史材料,请将其移交至档案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和珍藏。
2.捐赠:诚挚欢迎校友及社会人士无偿捐赠校史资料,学校将在资料或展品上标注捐赠者信息、颁发捐赠证书。
3.借展:对具有重要展示价值的藏品,在持有者同意的基础上,通过借用展示的方式完善校史展览。
4.代管:对珍贵的照片、光盘、资料、实物等,双方签订保管协议后,由学校代为保管。
5.复制:对于因保存条件、归属权限制等原因无法移交或捐赠的珍贵校史资料,学校可通过数字化扫描、高清拍摄、仿真制作等技术手段进行复制,在不损害原件的前提下留存副本,原件仍由持有者保存。
(二)征集要求
所征集史料应能反映学校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尊重历史事实,线索清晰,展现学校良好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提供校史资料时,须填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史料征集登记表》。
(三)接收方式
提供者可选择以下途径提交资料:1.直接交送或预约上门拜访;2.通过信函邮寄方式递送;3.致电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具体接收工作由三个部门分工负责:党委离退休工作部主要面向离退休教职工及家属,档案馆主要面向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和在校师生员工,对外联络办公室主要负责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络征集。此外,提供者也可以通过原就读院系或曾任职部门进行咨询,由原单位向档案馆转交校史资料。
四、资料的筛选和保管利用方式
(一)筛选与表彰
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应征史料、实物、照片等进行甄别和筛选,对征集到的校史资料经鉴定具有收藏保存价值的,根据史料、实物、照片等提供的方式不同,档案馆将为单位、个人颁发捐赠证书、馆藏证书等,以表谢忱。
(二)保管和利用
对征集到的校史图文资料、电子资料及实物交由档案馆备案和存档,永久保管,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利用,捐赠者有优先查阅利用权。经捐赠者许可,部分校史资料、实物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校史馆、数字校史馆展出,使广大观众可以异地浏览。
五、征集时间
集中征集:即日起至 2025年9月30日
六、联系方式
档案馆联系人:陈老师;电话:021-67657768;邮箱:xszj@sues.edu.cn;
离退休工作部联系人:史老师;电话:021-62192807;邮箱:tgh@sues.edu.cn;
对外联络办联系人:邢老师;电话:021-67657718;邮箱:edf@sues.edu.cn;
学校总机电话:021-677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