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泗泾附校联盟单位开展交流

时间:2021-10-13浏览:11设置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松江区教育局“探索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模式”三年行动计划,10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泗泾附校及同盟单位共同开展了一次交流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副院长严运楼、教研室主任马可、王美玲;工程大泗泾附校校长季国栋、党支部书记俞红蕾、副校长赵梦影及联盟单位校领导参加本次交流会。会议由工程大泗泾附校副校长李燕主持。

季校长介绍了学校总体情况,他指出,工程大泗泾附校自去年创办以来,得到工程大的鼎立相助。学校沿用了工程大“腾飞文化”内核,始终与工程大“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及“勤业惟诚,厚学致用”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本次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校的创建,是立足泗泾地区,依托工程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办学资源,开启基于中国系列课程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有益探索。

俞书记介绍了泗泾附校的前期工作推进情况及后续工作计划。自今年5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校签约仪式以来,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活动:工程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相继有党总支书记许传宏、副院长于凯在“腾飞讲坛”做主题报告,迄今为止,讲坛共开讲8次;受工程大“交通中国”系列课程启发,依托工程大校内资源开展了“交通强国 礼赞百年”系列行走思政课;依托松江红色旅游景点、寻根文化及交通变化开展暑期研学系列活动。针对后续工作计划,她提出,未来可通过搭建一体化教研平台、建立一体化的培育机制来构建大中小思政课教师的联动机制,通过打磨课程思政“金课”、打造“交通中国”精品课程来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改革,通过落实协同育人机制、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来整合铸魂育人的教育资源。

刘志欣院长对马院整体情况做了介绍。他指出,马院一直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在科研、思政教学等方面坚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创立了“知行大课堂”和“5G马院”两个品牌,一方面要求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思政课,另一方面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可视化、数据化。同时将两个品牌应用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把理论、实践、网络三个场域贯通。其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为核心,引领整个课程群建设,选出有代表性的课程,做成学校品牌,凸显学校特色,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交通中国”这个品牌,就是学校凝练特色学科而成的成功案例,这些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都可以充分利用。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思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对一体化建设提出四点建议: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稳定的研究中心;开展教育研究;深入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研究。


严运楼副院长从如何把一体化建设中各个学校的特色与工程大学科特色结合,如何结合松江、泗泾的文化、历史特点进行案例分析,如何提高联盟的社会影响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马可主任对“一体化”的涵义进行解读,他指出,“一”代表统一性,有目标指向,要求教学内容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价值,既要有学理,又要有政治性。“体”代表教育的整体性,针对每个阶段孩子的特性开展教学,注重整体和层次的辩证关系。“化”是指通过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深层次造化。王美玲主任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提出疑问,并对中小学与大学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和范围提出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持依托本院资源优势,发挥大学思政课在引领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发挥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