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获批上海市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之后,“专微融合”的培养模式得到广泛关注。近日《上海教育》杂志等沪上主流媒体,刊发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的署名文章《精准切入 对标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聚焦学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就如何与行业精准对接、紧密合作培养新时代应用本科人才,解读了独家的经验做法。现全文转发如下:
精准切入 对标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锚定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精准切入,对标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促进区校合作发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上工程样本”。
学校诞生于1978年,建校至今,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自建校之日起,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道路,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与行业、企业构建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持续为生产一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产学合作教育2.0升级版,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发展,厚植应用型人才培养沃土。
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打造与现代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增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将现代装备与控制技术、航空器械维修等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等;面向集成电路先导产业,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开设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面向人工智能先导产业,学校承接科技部重大课题“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工业领域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决策技术及应用’”;面向生物医药先导产业,由院士等领衔的研究团队,成立了“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打造“药—工—医”学科交叉的技术平台。目前,43个专业匹配上海“3+6”现代产业,占比达到70%。
主动调整培养模式,提升校企协同育人黏性,创新实施“专微融合”新质人才培养模式,以11个“微专业”为契入点,初步形成了“微专业”集群,实现人才培养的交叉性和开放性,打通校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教学模式,提升企业在学校的“话语权”,聚焦“交通运输及智能制造”优势特色领域以及“先进材料”高峰学科,与交通运输、汽车、高端装备等行业产业协同,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升级,深度互动构筑强黏性共同体,共同培养与行业需求适配度高的优秀创新人才,与上汽、商飞、东航、申通、中船等行业头部企业协同联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2个。立足松江,面向长三角,与松江区政府共建G60科创走廊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与松江七校共同组建“松江大学园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与上海松江经开区、正泰集团联合共建的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立项建设;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
主动重构评价体系,实行“互聘双聘”,通过校企互聘、双向任职机制,构建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纳入考核范围,突出对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成效评价,推进兼职产业师资队伍建设,聘任企业专业负责人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建设校企教学共同体。对学生,打破传统的以学校教师打分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实施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改革,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行业企业特别重视的能力维度,以及行业标准要求的能力纳入学业评价体系。连续多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生产一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育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未来,面向国家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在工程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将全面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线工程师”,有效服务国家现代产业需求;面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新机遇,学校将进一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硬实力,将密切跟踪上海产业需求变化,促进多学科交叉汇聚和跨界融合;面向全球工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办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大力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积极探索中国应用科技类大学的发展模式,有效打造工程应用型大学的中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