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立足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将智能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优势,充分转化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培养人才的核心优势。通过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对接。依托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5G+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载体,强化对国产芯片、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卡脖子”领域的支撑能力,实现学院学科专业布局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同频共振。
产业能力精准化:构建全周期能力培养体系
认知启航:低年级产业前沿实践。实施国产信创筑基计划,组织自动化专业学生深入信创综合服务中心,系统认知国产芯片生态链与自主可控技术体系;智能制造场景体验,通过伟本智能等企业车间实践,沉浸式学习柔性生产线集成与工业机器人再制造技术;能源装备实地研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赴高压阀门、智能电网企业,掌握高端装备制造与新型电力系统应用场景。

能力跃升:高年级产业项目创新。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深入企业参与一线生产和创新研发,助力智能汽车、工业智能、通信等人工智能产业攻坚。参与保隆科技自动驾驶传感器研发,攻关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在安闪珐科技开发智能机器人控制算法,优化产线动态调度模型;联合烽唐通信开展5G+物联网边缘计算应用测试;在尼为智能科技开发PLC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块。

跨界能力:数字能力全域渗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学生在亚马逊云科技研发中心研习企业级云安全架构,掌握Well-Architected安全框架,实现云网安一体化实践;人工智能专业在区融媒体中心开发智能采编系统,探索AIGC在新闻生产中的落地路径。

职业发展前瞻化:产教融合育人新生态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协同,前瞻性全程参与职业能力培养。学院与亚马逊共建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将云计算安全、Agentic AI等前沿课题纳入课程体系;联合软件行业协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企业能力需求清单→教学改革清单”双向反馈机制。科教融汇反哺教学,由企业架构师、首席工程师等组成产业导师库,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为综合实训项目,深入落实企业专家进课堂。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通过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战略,构建“实习-研发-就业”一体化通道,聚焦产业能力精准化、职业发展前瞻化,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侧,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