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科技突破:师生暑期攻坚航空航天与智慧农业关键技术

时间:2025-08-25浏览:292设置

盛夏暑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坚守科研一线,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在“产学合作、学科交叉、校企协同”的深度融合中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攻坚先进制造 突破关键技术

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技术及先进装备研究所,师生们围绕三项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课题展开集中攻关,聚焦“薄壁件高效工艺技术”“叶盘五轴加工技术”“薄壁结构技术研究”等前沿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实验室中,精密超声铣磨复合加工机床高速运转,师生们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航空制造技术》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显著提升了学校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计算力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师生们将散斑干涉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出高精度、非破坏性的粘结质量评估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解码智慧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高温酷暑下,智慧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科研团队的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车间,将“算法、机构、场景”深度融合,研发出多款智能农机装备。其中,“叶菜筐复合搬运机器人”连续搬运成功率稳定在93%以上,“双孢菇智能采收系统”实现“采摘-切根-收集”一体化操作,“黄鳝自主移动投喂机器人”则通过视觉-机械臂算法实现厘米级精准投喂。这些成果不仅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探索技术路径 低碳引领未来

智慧能源与低碳化技术研究所的霍元明副教授在清华大学访学期间,围绕镁合金材料的热成形工艺展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Metals》,为镁合金在低空经济和医工交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此外,团队依托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绿色低碳服务机构两大平台,持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行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强化科研创新 提升人才培养

暑期“热”力全开!学院教师团队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同样硕果累累。方宇教授指导研究生在仪器与测量领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发表研究成果;刘新田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期刊《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发表论文;张恒运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Mass Transf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篇。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卓越实力。



这个夏天,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以汗水浇灌创新,用智慧突破壁垒,将实验室的“高精尖”成果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钢铁洪流”,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深刻内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