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为导向,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构建起以劳动教育工作坊、跨学科融合和数字赋能三大特色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新体系,使劳动课程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
劳动教育工作坊:沉浸式育人新样态
为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实践,通识教育中心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劳动工作坊为载体的沉浸式实践育人平台。中心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征集劳动教育工作坊,累计开设304门次,涵盖生活类、生产类、服务类三大板块。
蔬菜种植工作坊
生活类工作坊注重趣味与实用,蕴藏着诸多“小乐趣”:劳动绳结工作坊里,一根绳子在指尖绕几圈便化身为实用又美观的绳结;茶耘学堂内,学泡茶的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雅致韵味。生产类工作坊融合科技与创意:AI校园文创工作坊中,创意层出不穷;AI潮玩毛毡手工坊里,毛茸茸的材料在干湿针毡中瞬间变化为萌趣小玩偶;匠心雕塑工作坊和综合材料创作课上,水泥、彩纸、金属片等材料都能蜕变为艺术品,每件作品都带有独特的“独家印记”。服务类工作坊强调实操与社会服务:在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开设的草坪修剪工作坊,同学们手持修剪机“咔嚓咔嚓”,将校园草坪修剪得如绿绒毯般平整美观。
草坪修剪工作坊
跨学科融合:打破边界的劳动+新生态
劳动教育工作坊课程打破了各学院的学科壁垒,构建了涵盖工程、设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劳动+”新生态。在《劳动教育》选课平台上开设的所有工作坊面向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开放,不设选修的学院与专业门槛,真正实现了学科交叉的劳动教育“三旋翼”。
中国书法工作坊
通识教育中心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将劳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与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共建教学实践基地,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斌,为学生开设《中国书法审美技法与文化交流工作坊》,引导学生通过“翰墨劳动”,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蕴。
此外,与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合作,组织开展陶艺、扎染等非遗体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文化认同与劳动成就感。
陶艺工作坊
数字赋能:打造劳动教育智慧发展新形态
中心自主开发的《通识实践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工作坊申报、选课、成果录入、成绩发布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系统使用次数已突破20000次。该系统与教学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劳动实践成绩实时同步。自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起,理论教学部分将引入优质线上资源,实现全线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与资源覆盖。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体现我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教育理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造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