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征信、跨境数据处理等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跨学科实践型人才成为行业迫切需求。作为一所以“产学研协同育人”为传统的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联动行业优质资源,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2024年以来,学校与中国经济信息社(以下简称“中经社”)开展深度合作,组织近15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走进中经社上海总部,开展了一系列经济信息行业的实习实践活动,涵盖数据开发、分析、标注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经社作为国家经济信息核心服务商和新华财经全球中心,在经济信息分析、征信研发、跨境数据应用等方面拥有深厚积淀。上工程学子分批进入中经社,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参与政府人物库建设、政策归类、企业核查、标书制作等实际项目。他们不仅亲身体验国家金融信息平台的服务流程,更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学习-应用-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学生在中经社学习国家金融信息平台的服务流程
产教融合,多领域实战锤炼真本领
实习活动覆盖开发园区电子围栏绘制、县域数据采集、企业资质标注、法律法规采编、图数据库开发、网络爬虫技术等多个方向,充分体现了学校“多学科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特色。
在开发园区领域,来自电子电气、管理、机械、材料等学院的40余名学生,借助开源工具和地图技术,精准绘制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000多个园区的电子围栏,精准度超95%,获得中经社高度认可。县域数据团队则通过人工录入与程序爬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全国186个县级单位共8年历史及实时数据采集,涵盖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40多项指标,显著提升了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
企业资质标注团队20余名同学从科技资质、环境信用等多维度对企业进行分类与标签化处理,累计完成73类资质标注,实习总天数超240天。法律法规团队6名同学则系统完成近8000条法规的录入与校对,日均处理60条,高效准确,极大锻炼了信息检索与文本处理能力。
学生与中经社的老师讨论园区电子围栏工作
学科交叉,技术融合赋能创新实践
跨学科协作是本次实习的突出亮点。由图数据库项目团队开发的“人物-企业关联图谱系统”,融合了管理、电子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采用Selenium智能爬虫、Qwen模型解析和Neo4j图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从数据采集到知识图谱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为政府招商与产业链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爬虫团队5名成员则基于Python开发自动化采集程序,针对百度百科、政府要闻等多元信息源进行高效抓取,既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也为图数据库等项目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程序、应对反爬机制、提升数据准确性,真正实现了从课堂到实战的能力跃迁。
学生与中经社的老师讨论图数据库项目
系统支持,全程保障实践成效
学校多部门协同为实习项目提供坚实保障。校院两级团委广泛动员,累计从9个学院招募近150名学生;对外联络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积极配合,出具各类证明材料50余份;信息化办公室(算力中心)提供专用讨论室、算力与网络支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截至目前,已有39名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并获得中经社出具的实习证明。更有部分同学依托实习内容,成功申报国家级、上海市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实践成果向创新研究的有效转化。
学校与中经社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双方一致希望将这一跨学科、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常态化、机制化,实现“企业助力学校办学、学校为企业赋能”的良性互动。
学生与中经社指导老师合影
实习实践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落实“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关键举措,更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通过与中国经济信息社等高端平台的合作,上工程学子在绿色产业链、跨境数据治理等真实场景中锤炼专业素养、跨学科整合力与创新思维,逐步成长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实习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巩固产教融合桥梁,为社会输送更多“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持续彰显高校育人价值与服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