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新标杆

时间:2025-10-07浏览:12设置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建设上海市级5G+人工智能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深入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



聚焦交叉融合 引领技术前沿

学院2023年正式获批上海市级5G+人工智能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以“5G+人工智能”为核心抓手,提出“科学+工程+技术”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形成三大办学特色。一是专业升级与学科交叉:通过“5G+AI”赋能传统专业转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融合“5G+8K+视觉技术”,自动化专业聚焦“5G+AI+机器人”,打造“智能计算”“智能工控”等新工科方向。二是国际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海外名师+校内教师+企业导师”的国际化产学合作教师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并开设人工智能国际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生。三是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开展智造升级、电力驱动、健康智护、智慧教育等场景应用研究,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与团体标准,单笔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2700万元,多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校企协同创新 驱动数字转型

学院深度践行“政产学研用”协同理念,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生态联盟,推动技术落地与人才培养。联合中国商飞、中国联通、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成立“5G制造创新生态联盟”,在航空、汽车、医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与中国商飞共建“民用飞机制造与运维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打造“课外巩固+校外延伸+境外拓展”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学生直接参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连续举办五届“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国际论坛”,汇聚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专家,促进技术交流;同时,通过长三角人工智能研发基地等载体,推动科研成果向扬州、滁州等地转化。

面向5G+人工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院通过更新知识体系、升级传统专业、设立微专业、建设新工科专业等举措,推进专业交叉。以先进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调研、问题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强化课程内涵,打造工程导论、人工智能概论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加快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持续性更新迭代,多方共同打造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系列专业教材。



产教实践创新 打造应用平台

聚焦5G+人工智能数字化创新,学院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四大产学研服务平台。一是5G工业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平台:建设高精度工业量测平台和面向智能检测的工业仿真平台,实现高精度检测和物理建模。三是5G+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平台:实现AI+教育、AI+媒体、AI+工业、AI+医疗和AI+安防等场景应用。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平台:依托学院双创中心,聘请企业导师,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加强学生创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学生全方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获批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提升实践育人能级。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始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上工程模式”。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启迪智慧,感知未来”的办学理念,提升创新能级,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输送更多领军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创新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