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推动党建与学院发展、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委统领,打开党建工作新局面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目标,系统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六大工程”协同发力,在思想引领、学科建设、理论宣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育人机制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凝练形成具有马院特色的党建品牌。强化思想引领工程,建立“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学机制,以高频次专题理论学习奠定高水平育人的思想根基,开创思想引领新局面。深化学科建设工程,依托学校平台强化“青马研习社”“大思政课建设”项目,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上海市属高校相关机构第三方评价中位列第三,形成学科发展新优势。强化理论宣讲工程,围绕党的建设创新理论开展“二十大二十人二十讲”活动,推出“套餐式+点餐式+加餐式”党建教育课程清单,获批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项、“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1项,持续释放理论宣讲新动能。夯实教改强基工程,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四史”课程全覆盖,建成全国首家“5G+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德育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推进教学改革与成果转化新态势。推进使命践行工程,牵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每年组织师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活动十余场,共培育四个“教学名师工作室”,涌现出一批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实施育人攻坚工程,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硕、博导师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毕业和就业率均达100%,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四类以上十余篇),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二十余人次,实现科研育人新突破。
支部发力,筑牢基层坚强战斗堡垒
学院党委坚持把支部建在最活跃的细胞上,以支部领航、支部联动、支部聚力等形式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支部领航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各党支部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以思政课程建设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全力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研联动机制。组织教师党员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设计以及课堂讲授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支部联动赋能科研育人协同发展。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学院师生党支部联动开展系列共建活动,形成科研育人的强大合力。学院拥有上海市曙光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成立四个教学名师工作室,构建“名师+团队+梯队”格局,每年开展辅导活动十余次,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教师党支部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吸纳学生党员参与项目研究,从选题策划、文献调研、研究方法选择到数据分析、成果撰写等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悉心指导。学生党支部以积极的创新思维和充沛的精力,为科研项目注入新活力。支部聚力,深耕实践育人多元场景。以“主题党日+”为抓手,组织师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实地参观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社区、企业开展调研实践,了解社情民意与行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主题党日与思政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师生党员当先锋,践行育人使命担当
学院党委打造“理论学习+实践育人”双轮驱动模式,筑牢思想根基。组建“青思青享”学生理论宣讲团。党员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宣讲团成员(含党员学生占比70%)深入校内十二个学院及校外五个社区,通过“微党课”“情景式宣讲”等形式开展理论传播,今年累计完成宣讲三十余场,覆盖超两千人次。创新“宣讲+服务”模式。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十余次,举办考公经验分享会四场、学业帮扶沙龙六期,直接服务学生四百余人次,切实形成“以讲促学、以学促行”的良性循环。建立“党建引领、双向赋能”院企合作机制。党员教师牵头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整合院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为企业输送适配度高的专业人才,形成“人才共育、课程共建、基地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弘扬青春正能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师生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十余人次,校级荣誉八十人次,其中党员学生参与项目占比达85%,形成积极向上、奋发作为的学风教风,开创“党建引领竞赛、竞赛反哺育人”的创新路径。
下一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坚守育人初心,持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
https://www.shzhdj.sh.cn/djWeb/djweb/web/djweb/home!wxinfo.action?showlogo=showlogo&articleid=ff80808199cd59720199ff6d136401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