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pdf
第一版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做客我校博学论坛
数字化转型与质量创新推动上海轨道交通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12月7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举行博学论坛,特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作题为《数字化转型与质量创新》的辅导报告。论坛由校党委书记李江主持。
俞光耀董事长充分肯定了工程大与申通地铁集团16年来风雨并肩的合作历程,点赞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共享、平台共建、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报告分别从建设数字强国、交通强国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数字化转型探索创新、数字化驱动运营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化时代智慧运行维护以及新线建设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阐述了申通地铁作为全球最大的地铁运营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动作为和推动上海数字城市、数字交通建设的生动实践。他提出,数字化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应把握机遇明确目标,系统研究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上海地铁要保持引领,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治理模式、中国标杆;数字化建设应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聚焦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要应用数字化手段将地铁出行从仅作为交通工具提升为乘客的美好生活体验;数字化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把握重点统筹协调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统筹把握好系统与碎片、技术与场景、产学研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与低水平重复、开放共享和安全管控等关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与会师生表示,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以及教育强国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广大师生要在助力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城市的热潮中拿出更大魄力,更加主动改革创新,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闫冰)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聚焦“双一流”建设
12月9日上午,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上海市教委巡视员蒋红作了题为《上海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辅导报告,校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辅导员参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主持。
蒋红巡视员围绕上海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介绍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背景,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方针的主要做法,并从学科建设、大学治理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以及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等十个方面对一流大学的内涵、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要对标对表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准确理解把握有关重要讲话、政策和文件精神要求,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注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承接重大建设任务等成果产出,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在治理层面不断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学科布局优化、制度体系改革和治理效能提升;在精神文化层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传承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与会同志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转型和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围绕“十四五”规划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描绘好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画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工程大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王雁)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召开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
坚持四个面向 提升学科能级
为进一步集聚智慧与力量,为学院发展引领方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12月2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在现代交通工程中心7950会议室召开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柴洪峰院士、郑纬民院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教授,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傲英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李江书记指出,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希望通过本次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依托高端专家智力支持,做好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聚焦科研能力提升,建立良好运行机制,促进学院各项工作有效提升。
方志军院长汇报了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后学院在党建、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方面取得的进展,在申报省部级奖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产学合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并就学院聚焦航空航天与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攻关情况作了详细汇报。
在专家咨询与指导环节,郑纬民院士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上海市市属高校,为实现更好地发展,应与上海市战略紧密结合,为上海市工业、农业、商业、医疗提供一流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影响力。柴洪峰院士对学院在大飞机产业和医疗行业研究上的战略定位给予肯定,对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攻关和重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学院坚持把特色研究做深、做强,利用行业数据建立数字孪生平台体系,提升科研的持续性,同时积累专利,为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周傲英教授对学院服务中国商飞大飞机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表示了肯定,并对学院依托产业进行发展提出了期许,建议学院围绕大飞机制造、医疗等不同产业问题组建具有针对性的团队,更好地支撑学院发展。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希望学院发挥工程技术优势,对接国家战略;注重学术研究,培养青年教师;抓住上海市的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发展机遇。广东工业大学鲁仁全教授建议学院依托产业需求形成人才集聚,在5G示范方面形成特色。上海交通大学熊红凯教授期待学院继续坚持研究特色并对学院的引人、用人和育人提出了宝贵建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斌教授对学院在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期待在解决商飞重大问题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在基于数据的故障诊断和预测等方面开展合作。华东理工大学顾幸生教授建议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引培并举,在博士培养方面早布局。我校王国中教授期待各位专家多来学院指导交流。
此次发展战略专家咨询会进一步明确了学院今后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激励了发展信心。学院将认真吸纳各位院士专家的宝贵意见,在现有的基础和平台上,进一步凝练特色,整合优化学院资源,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上海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学科、平台、人才和影响力的集聚,促进学院的事业发展。(电气院)
第二版
校领导与行政正职培训班学员沙龙交流
12月2日下午,党校学院(部、中心)行政正职培训班学员在行政楼文化之家开展沙龙交流。俞涛校长出席沙龙并与全体学员座谈交流。各学院(部、中心)院长(主任)参加沙龙。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朱洪春主持活动。
俞涛校长强调,中层正职干部责任大、任务重,要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的能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加快转型发展、创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而不懈努力。沙龙采用无主题讨论形式进行,与会人员就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学科团队建设、教学科研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大学生通识教育、 国际化办学、高层人才队伍引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学院(部、中心)行政正职培训班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校2021年秋季干部教育培训重点班次之一。培训班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创新精神、树牢底线思维、提高抓落实能力,着力打造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朱良博)
【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12月2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解放日报高级记者、上观学习栏目主编王多作了题为《迈向强国之路的时代号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的辅导报告,校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层干部、辅导员参会。
王多主编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性提法、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三个方面展开,指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了新时代蓝图,指明了新征程航向,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深刻认识“三个需要”。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确立”“三次理论飞跃”“四个历史阶段”“五大历史意义”“十大历史经验”“十个明确”等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提法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加坚定自觉地推动“两个维护”落到实处;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与会同志表示,要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描绘好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画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工程大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王雁)
学校举行2021年学生工作总结交流会
12月3日下午,202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工作总结交流会在航飞楼教工之家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出席会议,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相关负责人及各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学生工作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朱蓓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肯定了我校学工队伍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各学院学工队伍能够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深化改革压力加大的双重挑战,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突破,为学校育人工作迈向新高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彰显了品牌优势、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进一步凸显了育人成效、进一步提升了队伍素质。对下一步的工作她提出具体要求,做好巡视大考,抓基础、抓规范,补短板、强弱项,形成良性闭环;做好疫情大考,做好疫情常态化管理;做好年终大考,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收尾工作与学院各项考核工作;做好安全大考,筑牢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学生心理健康安全防线;做好就业大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管理、效果检验,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打赢就业攻坚战;做好征兵大考,继续发扬优良作风,研究好优抚政策,确保明年任务顺利完成;做好学风大考,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做好调研大考,分层次分类调研,亲力亲为落实到位。
各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结合2021年学生工作要点,全面梳理总结各学院取得的成果及学生工作方面所采取的特色举措,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同时也对2022年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规划与展望。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做好新时代的学生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工队伍将释放更大能量、创造更大价值、展现更多作为,共同推动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刘苗苗)
圆桌论坛:新时代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为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12月6日下午,研究生处(学科办)组织召开“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
王岩松副校长在会上指出,新时代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学院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分管副院长要不断提升个人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工作推进和落实能力,将学科建设工作及研究生教育工作与国家战略、上海发展目标、松江区核心任务相结合,共同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研究生处处长张华就《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的背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思路、改革举措进行了阐述,提出全力构建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希望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各学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可菡就此次学院(部、中心)行政副职培训班的举办谈了“为什么办”“怎么办”“后续怎么做”等问题,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帮助学院副院长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升思想高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上,研究生处副处长、研工部副部长、各学院(部、中心)分管学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就如何通过有效推进学硕及专硕分类培养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有效推进学校学科体系建设、如何组织和培育高水平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和教学成果、如何有效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圆桌会议是研究生处(学科办)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推动学科及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也是学校党校学院(部、中心)行政副职培训班的一次互动教学环节,对进一步加强我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开拓思路眼界具有重要意义。(吴建飞)
“人体工效与功能服装重点实验室”通过中国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评估
12月6日,纺织服装学院谢红教授领衔的“人体工效与功能服装重点实验室”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创新平台(2018年)三年期的评估考核。据了解,本次评估通过率为67.6%,共有18个重点实验室和7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评估。
我校“人体工效与功能服装重点实验室”围绕运动健康,开展服装工效学、生物力学、热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交叉研究,聚焦服装与人体力学、热学作用、人体运动和生理指标的关联,建立连续动态力学和热生理模型,完善着装条件下人体生理指标的相关测试标准,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的开发与评价。实验室与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工程学部、运动科学学部共同构建联合实验室,关注功能性运动防护服装、柔性传感器智能监测、肌肉防护机理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该实验室近三年获批和承担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14项,参与完成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实验室与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英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协会、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20年联合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为北京冬奥运会制服设计提案,获得银奖,作品收入国家奥运会博物馆。
近年来纺织服装学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纺织行业技术发展为己任,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向行业及区域重大需求,不断加快纺织领域科技创新,拓宽纺织服装工程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科研实力再上新台阶。(沈云萍)
第三版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恒运教授团队取得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为制造新型热电器件提供新途径
近一年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恒运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Int. J. Refrigeration》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Nano Energy》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12月基础版一区Top期刊(IF=16),合作单位为Iowa State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12月基础版二区Top期刊(IF=5.58)。
团队成员徐屾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ano Energy》的论文“Photocurrent in carbon nanotube bundle: Graded Seebeck coefficient phenomenon”研究了垂直生长碳纳米管束(VACNTs)的光致热电效应,即使VACNTs两端无温差仍然存在极化电压,而常规的热电效应只有当两端有温差时才会产生极化电压。这是由于生长机制导致了VACNTs塞贝克系数的空间分级。通过开发光热电检测新方法准确测量了分级塞贝克系数变化量,实验结果为利用分级塞贝克系数的优势制造新型热电器件提供一条新途径。
张恒运教授指导研究生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的论文“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light-weight battery module based on hybrid liquid cooling with high latent heat PCM”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电池模块相变材料(PCM)混合冷却方式相对于单一液体冷却方式的优势,然后基于响应面方法(RSM)和数值建模,对混合冷却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该冷却结构与没有PCM的单一液体冷却情况相比,最高温度和温差分别降低了约42.67%和38.27%。通过多目标优化,最终的优化方案可以将电池模块的温差和热系统质量控制在3.7°C和107.1g的最低水平,在4C的高放电率下,最大温度保持在48.5°C以下。
此外,2021年张恒运教授团队还取得了其他高水平科研成果。2021年3月出版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1部;1项团体标准获批立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一种圆柱电池热参数准稳态测定方法与测试装置,授权号:ZL201811610721.9,授权时间:2021.8.10;一种无损稳态导热率测试方法,授权号:ZL201810399999.X,授权时间:2021.3.26;用于材料热传导性能表征的发热装置,授权号:ZL201910904788.1,授权时间:2021.7.16)。上述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876113)、国家留学基金委(No. 201908310026)、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21ZR1426300)等支助。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宋万清教授团队取得系列成果
解决滚动轴承退化不明显的问题
近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宋万清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12月最新基础版数学类一区Top期刊,IF=5.129)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Long-range dependence and heavy tail characteristics for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in rolling bearing degradation”;指导研究生在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ISA Transactions》(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12月最新基础版工程技术大类二区Top期刊,IF=4.305)发表论文“Fractional Lévy stable motion with LRD for RUL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li-ion battery”。
论文Long-range dependence and heavy tail characteristics for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in rolling bearing degradation提出了一种新的重尾退化模型:Levy稳定运动(fLsm)作为典型的重尾模型的扩散项,建立了功率漂移形式的退化模型。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解决滚动轴承退化不明显的问题,采用fLsm退化模型的差分迭代形式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
论文“Fractional Lévy stable motion with LRD for RUL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li-ion battery”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Lévy稳定运动(fLsm)的含LRD的锂电池有序度退化模型,利用随机微分方程建立fLsm退化模型。蒙特卡罗模拟法和fLsm退化模型对锂电池容量进行了建模。用精度评分(SOA)、健康度(HD)、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2021年宋万清教授团队还取得了其他高水平科研成果:指导研究生发表的“A Generalized Cauchy Method for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of Wind Turbine Gearboxes”“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sing 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and Fruit-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Fractional Lévy stable motion: Finite difference iterative forecasting model”3篇论文在本年度入选高被引;授权发明专利2项:一种无量纲参数滚动轴承长相关故障趋势预测方法(专利号ZL201811074454.8,授权时间:2021.9.10)和基于FBM的长相关模型的轴承内圈故障剩余寿命预测方法(专利号ZL201910683262.5,授权时间:2021.5.11)。
材料工程学院史雪荣、徐书生老师指导研究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
改善纳米材料表面性能
近期,材料工程学院史雪荣、徐书生指导研究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缺陷工程是改善纳米材料表面性能和电子结构的有效手段。然而,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将双重缺陷引入纳米材料仍面临挑战。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两步溶剂热法,将Fe掺杂剂和S空位引入MOFs衍生双金属镍钴硫化物复合材料中,所制备的Fe-NiCo-S样品具有极好的电荷存储动力学和活性,获得的 Fe-NiCo-S 纳米片具有超高比电容(2779.6 F g-1@1 A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fect-Engineered NiCo‑S Composite as a Bifunctional Electrode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and Electrocatalysis”为题发表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基础版工程技术大类一区Top期刊,IF=9.229,DOI: 10.1021/acsami.1c15824)。研究生刘瑞琪为第一作者,史雪荣和徐书生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保持良好的形貌的同时如何得到高负载量的活性物质从而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极具挑战性,该研究以Co(OH)2为模板,通过有机配体PTA、BTC的配比调控成功制备了高负载量NiCo-MOF纳米片(负载量高达16.1 mg/cm2),其面电容高达5.84 F/cm2 @1 mA/cm2 时(图2),所组装超级电容器可获得40 Wh/kg最大能量密度,充放电循环了10000圈之后的电容保有率高达97.7%。相关研究成果以“Template-controlled in-situ growing of NiCo-MOF nanosheets on Ni foam with mixed link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为题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系中科院SCI分区2020年基础版工程技术大类二区Top期刊,IF=6.707,DOI:10.1016/j.apsusc.2021.151344)。研究生黄思敏为第一作者,史雪荣与徐书生为共同通讯作者。
此外,近期该课题组还在相关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包括:《Dalton Transactions》(DOI: 10.1039/d1dt00934f,二区期刊,IF=4.39);《Nanotechnology》(DOI: 10.1088/1361-6528/ac21eb,二区Top期刊,IF=3.874);《Electrochimica Acta》(DOI: 10.1016/j.electacta.2020.136124,二区Top期刊,IF=6.901)。
(本版文章来源学科办)
第四版
【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编者按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建设目标,植根学校办学特色,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校院两级联动、各职能部门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项目,建立持续立项机制,每年予以固定专项经费支持。2017年,学校启动了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专项项目建设工作,制定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专项申报指南》,确立项目建设标准。项目建设分为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教研、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四类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立项91项。
以“交通改变中国”为主线,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航空飞行学院等全校资源,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精心打造以全体校领导承担教学任务的“交通中国”大型思政选修课,创建具有工程大特色的精品思政品牌课程,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目前课程已建成在线课程面向全国开放,选课学校达103所,选课人数达2.91万次。
立足我校学科专业特色,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年青科技人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挖各专业中的思政元素,2020年起,连续两年联合教师工作部开展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评选活动,共评选出“课程思政十佳示范课”20门。其中,航空运输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为入选20所学院之一。聚焦交通运输优势学科,结合航空、轨道、汽车等交通相关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一系列“交通运输”类特色思政课程,以“领航学院”建设为契机,辐射工、管、艺全校各专业,建设多学科课程思政课程群。
开展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员培训。2020年11月,在超星泛雅平台开设《课程思政全员培训》在线课程,课程共包含5章26节内容。2021年6月,新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开展第二阶段课程思政线上全员培训。累计在线学习教师总人数为1172人,章节学习总次数为22266次。
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上海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沪教卫党〔2020〕186号)相关要求,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全面覆盖,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中,充分体现育人要求。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顶层设计、统筹规划。2018年,出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制定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深入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计划管理规定》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管理规定》。2020级培养方案增设2学分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2021级增设2学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1学分“四史”教育课程,落实2学分美育和1学分体质健康课程。
深化内容供给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盯根本任务、关键环节、创新发展育人要求,进一步激发内容供给的内生动力。学校把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改革作为深化内容供给的头部引擎,通过建立“改革清单、精品课程、教改项目、教学名师、评价体系”的五位一体课程思政改革体系,实现学校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
以贯彻落实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契机,开展一流课程专题调研、一流课程建设系列培训,加强教师对于一流课程建设内涵的理解,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使命,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21年度,共开展课程建设专题培训辅导16场,累计达800余人次。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申报的《课程思政理念下秉承“航空报国”志向的民航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获批2020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2021年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3门。(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