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pdf
第一版
学校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防控工作
12月17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B301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扩大)第九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学校疫情防控重点任务。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学校全体中层正职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主持。
会上,李江书记对大家前一阶段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指出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筑牢学校疫情防控的安全防线,并就做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加强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二要完善工作方案,强化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不断夯实学校疫情防控网络;三要严格落实措施,提前谋划布局,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工作安排;四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研究生考试万无一失。
俞涛校长指出,疫情防控不仅关系国家安全,也涉及到每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上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下一阶段要切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二要提前谋划,尽快制定期末考试和寒假工作方案;三要加快筹建快递收取中心,做好快递包裹消杀工作;四要严明疫情防控纪律,对于违反规定的师生严肃处理。
姚秀平副校长结合具体工作,对学校下一步疫情防控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补短板,增实效。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思想认识,做到应知应会;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迅速精准摸清人员底数;迅速改进信息传递方式和渠道。二是以迎接“大战疫”的姿态对待疫情防控,全面落实上级和属地要求。三是压实责任,切实做好本周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会上,党委办公室主任高锡文作了学校应急状态下闭环管理工作总结;校长办公室主任曾国辉传达了松江区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专题培训会精神;研究生处处长张华解读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疫情防控方案。(王成涛)
我校获批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传来喜讯,化学化工学院陆杰教授主持申报的“药物分子晶体组装的手性传递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获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手性是生物体乃至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不同构型的对映异构体物理和化学性质一般都较相近,但在手性环境下会表现出某些如反应速度、生理作用的差异。特别对于具有手性中心的活性药物成分来说,其临床反应、药理活性和毒理性也常因构型的不同而不同。然而,迄今为止,手性分子晶体组装过程涉及的手性识别、手性传递、手性转变等诸多关键科学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手性传递与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机制仍不清晰。陆杰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科学问题,并通过对不同类别手性体系的深入研究,突破了手性分子在其结晶分离纯化中发生手性转变这一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陆杰教授领衔的药物晶体与功能材料科研团队,从事药物晶体与结晶技术、功能分离材料与分离技术、医学诊断治疗材料、药物传递与控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团队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提升并不断取得突破。其中,“生物胶体中晶体的自组装及转变机理研究”“模板介导药物纳米晶体精准组装的多尺度研究”“纳米纤维素凝胶中药物多晶型形成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中韩功能产品智能化与智慧生产管理国际研讨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立项。此外,陆杰教授还以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杰教授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并获批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带领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性竞赛奖励,包括指导学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实现了我校在此权威性竞赛中的突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10余人在中国科学院、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陆杰教授团队获选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张丽娟)
市教卫工作党委调研组来校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项调研
12月10日,市教卫工作党委2021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项调研第一组来校,调研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调研组由组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嘉敏,副组长、市教卫工作党委办公室主任罗立刚及教卫系统相关专家组成。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检查。
汇报会上,吴嘉敏组长就专项调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步骤进行了说明,调研围绕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开展。
校党委书记李江代表学校党委汇报了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他指出,2021年,学校党委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市委巡视整改、夏建国案件整改、市委巡视“回头看”,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延伸,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汇报会后,调研组实地查阅了相关台账资料,对学校领导、部分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进行个别访谈,延伸走访调研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航空运输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对学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调研组汇总调研情况后,对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整体情况进行了评议。(陈文琼)
第二版
学校召开第四轮巡察领导小组会议
12月14日,校党委在行政楼406召开巡察领导小组会议,校党委书记、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江,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俞涛出席会议。校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四轮巡察组组长参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门妍萍主持。会议审议了校党委第四轮巡察情况报告以及巡察发现问题分类处置建议。
李江书记听取巡察情况报告后,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压实管党治党责任,紧盯被巡察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被巡察党组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校党委相关工作部署的学习贯彻和落实情况,领导班子是否知责、履责、尽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二是强化巡察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做实做细“后半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巡视整改是“四个意识”的试金石,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对人民不负责。被巡察党组织要落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巡察办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按照党委和领导小组的要求,督促整改,确保整改落到实处。三是要推动巡察监督和其他监督贯通融合。要坚持系统观念,与审计、财会等形成监督协调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综合监督功能。增强“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工作合力,不断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会上,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第四轮巡察情况报告以及巡察发现问题分类处置建议提出修改建议。(苏莹)
搭载沪新理事会平台 我校设计入选官方标识
12月16日,沪新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校长俞涛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未来我校也将通过沪新理事会这一官方平台,加强与新加坡高校在人文、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助力上海市——新加坡合作交流提质升级。
沪新理事会于2019年4月在“中国——新加坡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设立。目前,沪新理事会重点合作领域聚焦“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合作、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城市治理和人文交流六个板块。
此前,沪新理事会秘书处联合上海市教委和新加坡教育部,共同举办沪新理事会标识设计大赛,由沪新两地学生联合组队、共同合作设计参赛作品。最近公布的入选官方标识,由我校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盛钰涵同学(指导教师徐嘉伟)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Felice Thamrin同学(指导教师David Koh)联合设计,其将被应用于今后沪新理事会各交流领域的相关宣传或活动用品中。
盛钰涵同学和Felice Thamrin同学的联合创意来源于上海的市花白玉兰和新加坡的国花胡姬兰。两朵花从同一个原点生长开来,既象征着中新文化所具有的同源性,又象征着两地各自发展、各自芬芳的繁容之态。在形态的描绘上,巧妙地为两朵花设计了相同的花瓣纹路,若将两朵花重叠起来,便会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样子。标识主要采用金色勾线,象征着“一带一路”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奶白色与紫色采集自两种花的原始色调,增强了花朵形态的识别性,绿色的花径联通彼此,象征着和平、友谊与发展。勾线、色彩平涂的美术技法在中新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较为常见,也能体现出两国人民相同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包梦楹)
师德师风建设学员沙龙热议好老师标准
近日,学校在行政楼512会议室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班学员沙龙。校党委副书记史健勇出席沙龙并与全体学员座谈交流,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刘福窑同志主持交流活动。
史健勇副书记指出,沙龙形式是党校教育的创新,为学员提供了交流思想、强化意识、交流经验和研讨工作的平台。师德师风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家要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自觉。作风建设要永远在路上,只有起步没有止步。他对培训学员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讲政治,做政治上明白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二是讲规矩,做作风上实在人,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不搞形式主义;三是讲情怀,做工作上敬业人,深度融合事业目标,增强职业情怀;四是讲成效,做事业上开拓人,凝练部门优势特色,突出创新亮点。
会上,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闫冰、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杨丽、学(研)工部宋俊、研究生处吴剑飞四位同志分别作为学员代表就培训班学习体会发言,其他学员针对师德师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研讨交流。
本次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班历时近2个月,旨在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研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效经验,不断提升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朱文立)
2021年校辅导员协会工作总结及展望交流会举行
日前,202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协会工作总结及展望交流会在钟书阁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出席交流会,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朱蓓,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吕宁,华东政法大学辅导员协会会长王娟,上海外国语大学辅导员协会会长王亮,校辅导员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参加会议。会议由辅导员协会理事长、航空运输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丹凝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晓青对辅导员协会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她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拓宽学习渠道,建设学习型、有凝聚力的协会;二是要搭建研究平台,建设研究型、有创新力的协会;三是要打造品牌平台,建设活力型、有影响力的协会。希望协会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生工作部(处)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辅导员协会成为辅导员的一个温暖的家园、思政教育工作的亮点、职业化专家化培养的基地,成为学校立德树人事业的靓丽风景线。
一年来,辅导员协会通过开展“辅导员双月论坛”“辅导员博学沙龙”“辅导员学术研讨座谈会”等活动营造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辅导员工作法和工作室交流会”“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交流会”“兄弟院校辅导员协会工作交流会”等活动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积极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校内赛”,以赛代练、以赛代学;通过开展辅导员篮球交流友谊赛、辅导员心理团队辅导等活动,增添乐趣、增强体质。协会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成果显著,发挥了协会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辅导员协会将进一步加强宏观布局、提升协会赋权,多维度完善组织体系,多方位促进协会功能升级,力争使辅导员协会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李爽)
【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
为扎实推进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党总支领学、党支部学习、集体备课会等活动,为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老师积极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心讲好每一堂思政课,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强国责任与担当。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研究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主讲老师杨娟副教授的带领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交流。学习汇报课上,全班同学以讨论小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谈了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心得。杨娟老师对讨论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主线与时代意蕴角度做了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与阐释。
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所产生的思想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完全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要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砥砺前行,奋勇拼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出属于马克思主义专业学习者的价值。(李佳铭)
第三版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陈蓓副教授课题组在滑模控制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降低网络通讯负担 提升对抗攻击能力
近期,我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陈蓓副教授课题组在滑模控制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控制领域重要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工程技术大类1区Top期刊, IF=10.089)上发表论文“Input-to-state stabilization of stochastic Markovian jump systems under communication constraints: genetic algorithm-base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工程技术大类2区Top期刊, IF=3.771)上发表论文“Dynamic event-triggered sliding mode security control for Markovian jump systems: Learning-based iteration optimization method”和“Sliding mode switched control for Markovian jump systems against intermittent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给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受到不可避免的恶意攻击和威胁,同时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带宽限制,也会引起数据拥塞,导致传输时滞和信息丢失,从而直接影响控制系统性能。因此,受限于有限网络资源限制和无线通讯传输易侵入性,网络化Markov跳跃系统实际应用面临关键问题:如何降低网络通讯负担,并提高控制器对抗攻击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信息受限下Markov跳跃系统滑模控制问题研究,具体包括:
一是建立了通讯受限下信道依Markov链随机调度的滑模控制策略:利用随机调度协议对通讯信道进行调度,建立了信道调度协议下信息补偿机制,解决了调度协议下滑模控制器的设计问题,保证了有限网络资源约束下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拓宽了Markov建模方法的应用领域。
二是建立了通讯受限与虚假数据注入攻击下基于事件触发的滑模控制策略:针对存在虚假数据注入攻击和系统状态不可测的Markov跳跃系统,为了减少冗余数据传输,引入动态事件触发机制调控系统状态传输,设计了基于控制模态估计的动态事件触发异步滑模控制器,给出了闭环系统随机一致有界的充分条件,证明了均方意义下滑模面邻域可达性,并基于GA优化算法求解控制增益。
三是建立了间歇性拒绝服务攻击下的滑模控制策略:针对间歇性拒绝服务攻击和系统状态不可测下的Markov跳跃系统,根据拒绝服务攻击的不同状态设计了同步/异步切换型滑模控制器,保证在攻击和系统状态不可测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闭环系统的指数均方稳定性。
四是将上述成果拓展到直流微电网系统,以滑模控制方法解决虚假数据注入攻击下一类直流微电网系统的镇定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内控制领域重要学术期刊《控制与决策》(DOI:10.13195/j.kzyjc.2021.0606),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楼琦凯,通讯作者为导师陈蓓。
上述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173222,主持)、青年项目(61803255,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ZR1416700,主持)和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AAA0109301,参与)资助。(陈蓓)
材料工程学院张效迅副教授指导研究生在3D打印领域顶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石墨烯助力不锈钢增强延伸率
材料工程学院张效迅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蒋举择研究利用石墨烯调控增材制造马氏体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大幅提升了15-5PH不锈钢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研究成果以“Novel phenomena of graphene secondary dispers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of 15-5PH/graphene composites”为题发表在3D打印领域顶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上(系中科院SCI期刊工程技术大类一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0.998。
石墨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弹性模量和优异的光学、热学、电学性能,但石墨烯极易团聚,石墨烯与金属复合、在金属中均匀分散更是困难。在导师的指导下,蒋举择采用行星球磨法将石墨烯纳米片(GNPs)与15-5PH不锈钢粉末混合再进行选区激光熔化(SLM)金属3D打印,研究发现,除了球磨的一次分散,石墨烯在高温熔池内受Marangoni效应和汽化反冲压力的共同作用会发生新奇的二次分散现象,揭示了GNPs在高温熔池内的层间分离、层数减少、均匀分散的运动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变机理,进而通过调节GNPs的含量可以调控15-5PH马氏体不锈钢的微观组织、相组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15-5PH不锈钢,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2%的15-5PH/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提升了97.3%;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5%的15-5PH/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增加了130.9%,摩擦系数降低了45.2%。
3D打印是数据驱动的定制化智能制造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密集型绿色新行业,涉及材料创新、数据驱动、工艺智能、无损检测、按需定制等多个关键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材料工程学院张效迅3D打印团队近期研究成果迭出,系列成果分别发表在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Chemical Physics Letters》(SCI二区,影响因子2.328)、《Optik》(SCI二区,影响因子2.443)、《Applied Physics A》(SCI三区,影响因子2.584)、《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SCI四区,影响因子1.783)。(张效迅)
材料工程学院张艳副教授指导研究生在TOP期刊发表最新成果
智能传感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材料工程学院张艳副教授指导2019级研究生贾广雯在柔性MXene-氧化石墨烯薄膜制备及其智能致动和湿度传感机理与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最新成果以“Flexible, biocompatible and highly conductive MXene-graphene oxide film for smart actuator and humidity sensor”为题,在传感器专业领域顶级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系中科院SCI分区工程技术大类一区TOP期刊)上发表。
目前,可直接将水刺激产生的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的智能材料受到广泛关注。MXene材料被认为是制造湿度梯度致动器的潜在候选材料,但MXene薄膜脆弱且易碎,在水介质或环境大气中极易氧化形成二氧化钛纳米晶体。暴露于水介质或环境大气中的MXene稳定性差,会导致金属导电性的丧失,还会导致对水的吸附不良。在张艳副教授的指导下,本研究首先将Ti3C2TX MXene和GO相结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高导电性的柔性MXene-氧化石墨烯薄膜,深入研究其智能致动和湿度传感等性能和机理,并构建了基于湿度传感器的呼吸监测和多种湿度制动器件。均匀的Ti3C2TX MXene-氧化石墨烯(MGO)薄膜表现出大的弯曲角度、快速的弯曲速度、可逆的变形以及对湿度梯度的良好循环稳定性。更重要的是,GO的引入有效阻止了Ti3C2TX MXene的氧化。在室温下储存10天后,Ti3C2TX MXene薄膜由于氧化生成TiO2导致弯曲角度降至0°,而MGO薄膜防止MXene的氧化,其弯曲角度几乎保持不变。因此, GO可阻止氧的渗透,防止MXene的氧化,显著提高了MGO的长期稳定性。MGO薄膜致动器可以用于仿生花、机械手臂模拟和非接触开关的应用。MGO还表现出较良好导电性,同时,由于吸湿的溶胀效应,MGO的电阻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良好的湿度传感器性能。在实际监测时,具有生物相容性的MGO薄膜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小于1.07 s,可用于呼吸模式和呼吸频率的检测。
近年来,张艳副教授作为材料学团队和先进储能与传感材料团队学术骨干,致力于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的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科基金(51602192)、上海市“扬帆计划”(14YF1409500)等基金的支撑,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张艳)
第四版
【三全育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劳动教育理念
编者按 学校后勤事业发展中心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节能减排”、“垃圾分类”、“节粮爱粮”、“绿色校园建设”等项目为切入口,通过与劳动教育的“同频共振”,构建起贯穿多个教学实践场景、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互动体验丰富、注重隐性课程特点的实践育人新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载体作用,后勤事业发展中心以此位抓手,在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素质。
搭建制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
学校制定并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后勤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建设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实践育人“3+1”体系(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劳动教育)。凝炼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如垃圾分类、厉行节约等具体项目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特色工作法。理论联系实际。摒弃一些实践教育不重理论基础的做法,部门负责人承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上海市高教学会等关于劳动教育实践工作的课题研究,以理论推动实践教育环节提高站位、成果孵化更为富集。
线上线下相结合,协同联动相配合
线上微课、课堂选修与线下活动体验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全过程。区域网格相融合。实践活动不搞“大杂烩”,分区域、分网格开展点、线、面的实践育人,更具针对性。协同联动相配合。与有关部门、学院特色专业紧密结合,实现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效延伸。过程目标相契合。把握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规律。
融合偏好接地气,就地取材显特色
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创、网络学习偏好,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元素。就地取材显特色,结合人才培养规律,与学校专业特色和学校正在建设和不断创建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热点项目和话题紧密结合,以评促建、以建促教。
实践引领,凸显建设意义
结合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要求,后勤将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分解到“爱绿护绿、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爱粮节粮”四个方面,通过设立相应制度,凝练教育体系(如:“前端-中端-后端” 全过程参与制止餐饮浪费教育管控体系,“四结合四提高”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体系等),通过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的实践环节,致力于让学生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其中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劳动不易、感悟劳动之美、参与劳动创新,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旁观者、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以劳动筑建生态文明美好家园的主动实践者和积极推广者。
矩形阵地,提升劳动效能
后勤通过建微课、设基地、育组织、树品牌、定网格、联专业、兴阵地等形式,立足校内,延伸校外,“区域携手”,推动实践育人体系成果富集化。后勤建设了“生活技能大课堂”、“垃圾分类第一课”、“劳动与生活”等由一线员工面向学生开设的微课项目;定期举办“校园服务体验日”活动,设计了园林绿化养护、能源安全巡查、环境卫生保洁、餐饮服务助理等劳动教育体验岗,专人带教,边教边学边体验;建设生态文明网格机制和程园学生业委会制度,推动学生在指导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自查自学,提升自我参与意识;结合专业特色,推动更多工科学生用专业的力量提升生态劳动效能,鼓励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和课题研究选题,实现智力劳动服务实践教育;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教育体验区”、“节粮爱粮试验田”、“程园初心苗圃”、“光伏节能项目示范教育基地”、“湿垃圾回收处理装置现场教学点”等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体验基地,提高实践教育“广度”和普及“效度”;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卡通周边“程小勤”,让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柔性教育。
结合专业,体现教育成果
与工程大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联合推动毕业论文选题与校园劳动教育等实际相结合,10名同学在学院和后勤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研究,成果反馈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及劳动教育实践发展,如垃圾分类回收优化分析、宿舍楼浴室优化分析等选题都是紧扣校园节能减排的重要热点话题,也体现了教育成果丰富化、理论化、专业化。与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等联动劳动教育文创产品设计,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联动劳动生产工具改造(如割草机、包装机等),与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联动垃圾分类教育内容设计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荣获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多项重大荣誉突破,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国家和市级荣誉肯定: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学生公寓“六T”实务现场管理五星级楼等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的考评体系中,对于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实践育人效果有着明确的指标,取得上述荣誉正是后勤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推动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实践育人体系的直接应用成效。(裘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