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pdf
第一版
学校举行2025年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构建全链条体系上工程开拓就业新赛道
11月12日,学校在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召开“强基提质拓新求变融合共赢”2025年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全体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师生代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处长丁良等政府领导以及商会、企业嘉宾等出席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娄永琪与政府、企业嘉宾共同启动2026届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学校以“强基”夯实人才培养根基、提升就业服务质效,以“拓新”开拓就业新赛道、创新工作新模式,以“融合”汇聚政校会企合力、实现多方发展共赢,为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注入强劲动能,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稳就业”“保就业”事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与社会评价认可的“提质”核心,事关学生职业发展前途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共赢”目标,更需以“拓新求变”的主动姿态应对就业市场新态势、破解工作推进新挑战。为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好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李江向各学院负责人颁发了2026年就业工作质量承诺书。
娄永琪表示,学校正朝着建设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应用创新型大学目标坚定前进,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校要以“提质”为核,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以“赋能”为要,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胜任力,要以“协同”为桥,汇聚各方资源,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大舞台。
李炜表示,上海市人社局围绕政策供给、供需对接、能力提升、服务优化、创业指导等方面持续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继续加强政校协同、资源整合与服务对接,积极打好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动仗。
学生工作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长吕宁,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方宇,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张英敏,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杨洵作交流发言。
学校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既定目标,202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于今年7月正式启航。在校党委统筹领导下,学校将优化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构建政校会企共赢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深度衔接,为2026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学生)
“三旋翼”交叉创新:阿尔托设计工厂创始人详解PDP课程
11月12日下午,芬兰阿尔托大学设计工厂创始人、阿尔托大学机械工程系产品开发领域首席教授Kalevi Ekman,应邀来校作题为“阿尔托设计工厂和PDP课程简介”的学术讲座。来自各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校长娄永琪对Ekman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其在产品开发与创新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指出,阿尔托大学是将科技、设计与商业深度融合的世界知名学府,其“设计工厂”理念已成为推动跨学科创新与产学研协同的国际标杆。娄永琪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加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师生对“三旋翼”交叉融合创新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启发我校在创新实践、设计教育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Ekman以生动的视频与案例,为在座师生系统介绍了阿尔托设计工厂的理念与实践。该平台创立于2008年,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汇聚来自工程、设计与商学等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师与企业伙伴,共同探索以“协作与行动”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Ekman表示,设计工厂不仅是学习空间,更是思想碰撞与创意孵化的“实验室”,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Ekman进一步介绍了阿尔托大学极具代表性的PDP(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课程。该课程以真实产业项目为驱动,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与企业伙伴合作,历时数月完成从创意构想到原型展示的全过程。通过“以实践促学习”的模式,PDP已成为阿尔托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界与业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桥梁。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设计工厂的运营模式、产学研协同机制以及课程项目的组织方式等话题展开讨论。Ekman耐心细致地解答,鼓励同学们勇于跨界思考、敢于实践创新,积极探索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校师生深入了解了阿尔托大学在跨学科创新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也为我校在设计工厂建设、产学研协同以及国际交流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讲座结束后,Ekman参观了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航空运输学院和纺织服装学院的实验室,深入了解我校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并对我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筹建设计工厂提出了宝贵建议。(国交)
第二版
深入思政课堂校领导进行听课指导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2026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的通知》精神,推动我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近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教学一线,与学生共听一堂思政课。
校党委书记李江听了赵朝龙老师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李江与授课老师亲切交流,对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态度予以肯定,并跟教师一起分析学生学情,就课程案例选取、重难点把握、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等方面提出建议。
校长娄永琪听了姜超老师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听课过程中,娄永琪认真听取记录,重点关注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情况。课后,娄永琪鼓励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一直以来,每位校领导联系1名思政课老师,定期交流研讨思政课教学规律。坚持深入课堂一线听评思政课,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校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学校以此次听评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第一课堂”内涵,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吸引力的思政“金课”。(马院)
机械工程学科高质量转型发展论坛:
明确实践路径共绘发展蓝图
为聚焦新时代机械工程学科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共商转型路径、共绘发展蓝图,11月15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举办机械工程学科高质量转型发展论坛。副校长王岩松出席论坛,发展规划处处长殷志祥、研究生院院长王金果,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机械学院院长和专家学者等参加活动。论坛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方宇主持。
开幕式上,校长娄永琪通过视频形式向与会嘉宾和学者致以诚挚问候与感谢。他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以服务上海工业发展为己任,将“成为上海工业台柱”作为建校初心,在这一使命引领下,机械工程学科深度融入学校构建的“三旋翼”人才培养体系,并正推动跨学科课程设置、科研组织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平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他期待与会专家多提宝贵建议,助力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的全面跃升。
王岩松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机械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郭盛、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贺德强等14位专家学者围绕机械工程学科转型发展、机械工程博士点建设经验、AI赋能机械工程教育、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分享真知灼见。
本次论坛通过专题报告、深度研讨与经验分享,研判学科发展新趋势、新挑战,凝聚了广泛共识,明确了实践路径,为共绘机械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蓝图搭建了合作桥梁。(机汽)
学校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监督专题会议
11月13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406会议室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监督专题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出席会议。会议由党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高锡文主持,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朱晓青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明确主体责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确保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及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工作难点,通过“一校一策”工作,有效将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党建引领、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孟星对下一阶段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监督工作作部署。他强调,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增强政治监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聚焦综合改革等大事要事,协同联动,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是抓实抓细“四责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早日实现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党委办公室就落实“一校一策”工作的进展情况作了专项汇报。纪委办、组织部、宣传部、校办、资实处、工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单位依次就2025年度全面从严治党问题、项目、责任清单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围绕下一步工作部署展开交流研讨,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唐子夏)
宣传队伍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开班
11月13日下午,学校2025年宣传队伍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行政楼506顺利开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各二级党组织宣传委员、宣传员、宣传部相关老师参加培训班,开班式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祝玥主持。
徐阳就高质量办好本次培训班,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潜心钻研思考。要紧密结合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和具体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如何提升政治三力”“如何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如何讲好上工程故事”等现实问题。二要聚焦重点内容,提升专业素养。聚焦意识形态工作、新闻宣传创新、网络舆情应对等核心内容,深入学习研讨。三要坚持学以致用,推动工作实践。要把这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本领,努力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推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班仪式后,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新媒体主任、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金雪作《智能时代高校新媒体宣传融合六式》专题培训。宣传部相关工作负责老师作专题交流。(宣传)
围绕办学定位锚定创新型人才培养
11月11日,学校召开2026级人才培养改革交流研讨会。副校长夏春明出席会议,教务处、质量办、对外联络办、通识教育中心、各院部(中心)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饶品华主持。
会上,夏春明就2026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二是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工作;锚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OBE理念,贯彻“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三是要强化能力培养,确保能力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重点聚焦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构建横贯交叉的能力培养体系。
教务处副处长金晓怡详细介绍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以及2026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设想,涵盖“三旋翼”交叉融合与AI赋能、通识教育课程优化以及深化产教融合实践等多个方面。与会人员就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递进式PBL培养体系、实施专项班人才培养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务)
第三版
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评审结果。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牵头申报的“高选择性抗病毒聚合物的宏量可控制备及成药性研究”项目获批重点支持项目(直接经费257万元)立项。
该项目由化学化工学院/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罗宇教授主持,联合北京大学,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项目聚焦抗病毒聚合物纳米制剂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基于项目组前期研发的特异识别病毒感染细胞梯度pH敏感聚合物分子,建立聚合物纳米药物高效开发的系统性新方法,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创新药物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应用。该项目将为高选择性抗病毒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宏量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方法,为应对新兴病毒的未来爆发提供战略储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此次重点项目的成功获批,是我校主动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我校在医药前沿技术领域的扎实科研基础与协同攻关能力。(谈如)
刘红兵教授团队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最新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统计数据显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红兵教授团队发表的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刘红兵教授团队深耕K-TIG深熔焊及磁控旋转电弧焊领域研究,对特种焊接的冶金机理、焊接过程监测及控制、焊接装备系统开发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其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研究生鲍文在《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中科院一区期刊,IF=6.2)期刊发表的“Keyhole critical failure criteria and variation rule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es and multiple materials in K-TIG welding”,指导研究生杜金红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期刊发表的“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and its effects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grain boundar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C4 alloy welded joint”,指导研究生吕善辉在《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的“Effect of axial misalign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agnetically impelled arc butt welding joint”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标志着我校材料加工学科论文质量、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
该团队以理论研究为源泉,以工程应用为牵引,形成了“理论-技术-工程”全链条发展模式。依托开发的磁弧焊技术和装备成果,指导学生先后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市银奖等。
上述成果得到了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材料)
揭榜挂帅!学校开发的激光智能加工设备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頔科研团队与上市龙头企业联合攻关的2024年上海市大零号湾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基于多源传感的激光焊接过程监测与管控系统》,成功自主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国产化“焊接——监测——管控”一体化激光智能加工装备,该装备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3C电子等精密制造领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加工成本降低30%以上,预计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目前,团队已拥有6项发明专利软著(1项转化),发表20余篇高水平论文,为装备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依托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平台,团队长期聚焦先进焊接过程原位监测与智能控制方向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针对激光加工精密制造领域“高效加工+质量可控+成本优化”的核心需求,吴頔科研团队融合激光物理、图像/信号处理及机器学习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AI+先进激光制造”领域的“在线检测+能量精细优化”全新技术,突破了传统模式检测精度低、实时性差等局限,实现了“工艺开发-过程监测-质量管控”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产业化。
其核心技术创新在于将焊接执行模块与智能监测、动态管控模块深度集成,搭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机理+AI赋能”的激光焊接智能诊断系统。主要由多光谱传感、主动视觉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三种光学传感技术构成,通过集成工艺机理、全过程监测、AI学习模型和中央监控四个关键步骤,形成“加工即监测、监测即管控”的闭环技术体系,解决传统激光装备“重加工、轻诊断、难管控”的行业痛点。
团队开发了基于多光谱和视觉多模态传感的表面缺陷快速检测系统,通过250kHz的高速采集能力,实时反馈激光过程等离子体、反射光和熔池辐射三种信号的细微波动,并结合视觉传感表面熔池小孔的振荡行为,在时空维度上精细反映缺陷形成过程,并结合独特的AI算法,提升表面缺陷的检测精度。
团队还研制了基于高精度OCT技术的熔深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整个焊接全过程的焊前-焊中-焊后测量,检测精度达20um,处理时间低于15ms,匙孔深度检测范围达12mm。通过结合OCT数据处理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熔深和虚焊缺陷,精度误差≤0.1mm。
团队还形成了超过千余种不同焊接场景(激光光源+金属材料)的工艺知识数据库,开发了基于数据-机理融合驱动的激光焊接工艺高效优化及质量管控平台,从而减少纯靠人工经验和高昂工艺试错成本,最终获得零缺陷焊缝目标。
团队负责人吴頔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江苏省高层次人才(“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以及南通市“江海英才”市级引进专项(产业类)资助对象,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近600万元,荣获2024年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总决赛铜奖(全国优秀博士后)。累计发表激光制造领域的高水平期刊5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材料)
第四版
出发!让知识在行走中“活”起来
“程知计划”正开启别样课堂
这个秋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面向大一新生的“程知计划——行走的课堂”系列课程精彩上线。作为教务处与通识教育中心联合推出的课程,“程知计划”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将学习场景延伸到真实社会之中。该课程隶属于通识选修课的“社会治理与国际视野”模块,学分为1分,通常在2-3天内集中完成。课程围绕“城市认知”“社会观察”“产业调研”“专业连接”四大模块,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研学实践。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课”,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这也是学校践行“城市作为校园”理念,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
目前,通识教育中心与纺织服装学院、数理与统计学院等学院协作开设的多门课程已顺利结课,让我们跟随同学们的脚步,一同走进这场知识与行走的双向奔赴。
通识美育+科技赋能
通识教育中心的“古建空间与江南音韵的沉浸体验之旅”吸引了来自6个学院的30名同学,在三天时间内展开一场融合美育与科技的探索。
夜晚的网师园,同学们沿曲径漫步,看月光透过漏窗洒下斑驳画卷,感受园林与昆曲在声境中的完美融合。次日清晨的拙政园,为同学们具象呈现了中国传统造园美学。随后,同学们走进苏州博物馆与丝绸博物馆,沉浸于传统文化与美育交融的殿堂。课程还安排参访探寻文化科技公司,同学们亲身体验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品,理解“文化创新”如何在实际产业中将设计、工程与管理深度融合。在绿叶科技集团的生产车间与展厅,同学们既了解到品牌如何在美学与技术之间取得平衡,也感受到企业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跨专业协作。这堂“产业之课”,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制造业背后的管理逻辑与文化内涵。
强国初心+智造前沿
数理与统计学院的同学们踏上“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据计算与芯片设计认知之旅”,三天的课程贯穿杭州与苏州两地。在“同花顺”展厅,企业导师为同学们一一解惑,在互动中打开AI与金融世界的大门——原来大模型并非冰冷的算法,而是充满智慧的数字大脑。在华兴源创的高自动化生产线旁,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核心检测设备的运转,真切体会到多学科融合如何在高端制造一线协同发力。同学们还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并感受了苏州深厚的城市文化。
回程途中,有同学感慨:“之前只知道华兴源创是科创板首家企业。亲临厂区,才理解从进口替代到自主创新的艰辛,从服务苹果到布局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的视野。‘科技自立’不是口号,而是研发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突破。这正是科教兴国战略在企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强国底气的来源!”
丝路传承+时尚创新
纺织服装学院的师生则沿杭州、嘉兴等地的纺织产业带,完成了为期两天的“纺织服装时尚创新探索之旅”。课程涵盖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艺尚小镇等,返程途中还赴嘉兴雅莹集团参观学习。学习内容涵盖三维数字服装技术、传统丝绸文化与艺术成就、手工印染体验、服装产业集群考察以及5G数字化工厂等,构建了从技艺到商业、从传统到未来的全链条认知体系。
课程以“可持续纺织服装”为主线,串联原料、设计、制造、品牌与演绎五大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时尚产业在数字化与绿色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跨界整合与系统思维能力。
智能出行+工业记忆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解锁了上海百年交通的发展密码,完成了一场跨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出行探索之旅。
同学们走进蔚来汽车交付中心,在专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分组体验了多款智能车型,亲手操作智能化座舱的语音交互、触控控制功能,感受科技为出行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最令人震撼的是现场观摩换电技术演示:从车辆自动泊入换电站,到电池快速更换完成,全程仅需几分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能模式的创新突破,也对绿色、智能的未来出行充满向往。
如果说蔚来汽车交付中心展现了未来,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大家则回望了汽车工业的峥嵘岁月。馆内,一辆辆经典车型静静陈列:复古的老爷车带着年代的质感,早期的国产汽车承载着工业崛起的记忆,现代新能源车型彰显着技术革新的力量。顺着展陈脉络,同学们仿佛亲历了汽车从发明之初的笨拙模样,到如今智能高效的演变历程,更读懂了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在百年发展中始终坚守的创新精神。
行走的意义:见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未来
“程知计划”通过多元化的研学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教育在真实世界中自然生长。一场场“行走的课堂”生动印证:当教育走出围墙,学生的见识得以拓宽,而见识的拓展决定着眼界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本学期的“程知计划”仍在持续推进,未来将逐步构建常态化的课程体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扎实回应,更是为了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学校将以“三旋翼”交叉融合为引擎,努力构建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育人生态,让学生在行走中开阔眼界,在快乐学习中成长,在创新实践中闪光,走向更广阔的未来。(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