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总第958期

时间:2022-04-21浏览:10设置

4月20日.pdf

第一版

【防疫进行时】工会:鼓干劲 勇担当 共筑防疫后盾

在上海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校工会以“娘家人”“助推者”“守护者”“宣传员”等多种角色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暖心故事,彰显着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使命担当。

传递党政关爱 深入一线送温暖

在封闭管理期间,许多教职员工夜以继日坚守岗位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作为“娘家人”的工会跨前服务、主动关怀,由校领导带队为一线值班教职工及时送上工会准备的暖心奶茶、泡面、点心等加班食品,将党政的关心关怀送到教职工和志愿者的“心坎上”。

多渠道筹措物资 助力学校防疫保障

疫情突如其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校工会急党政所急、想教工所需、尽工会所能,与时间赛跑,克服多种困难,在短短三天时间内紧急采购折叠躺椅1023张,睡袋1114个,细化多校区配送工作部署,确保第一时间将防疫最紧缺、最急需的物资送到抗疫一线教工群众手中。

工会整合校外资源,积极筹措抗疫物资,争取上海市女企业家协会、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上海市儿童基金会支持,为松江、长宁、虹口三校区学生志愿者筹集减压零食礼包150份,为校内抗疫大白加油鼓劲。

强化宣传聚能量 鼓足干劲勇担当

疫情无情,程园有爱。面对疫情,工会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工会干部和工会会员遵守防疫规定、科学防疫、坚定信心、勇担责任、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致全校各级工会组织和全体工会会员的一封信》一经发布,工会干部和工会会员纷纷响应。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工会党支部书记李霞率先示范,深入抗疫一线关心慰问值班教职工,带领工会党员将防疫加班食品578份送到一线教职工手中,带去“娘家人”的温暖。

在校外的疫情防控中,工会会员挺身而出、逆风而行,积极落实党员“双报到”,活跃在社区“抗战”第一线。校工会副主席张鹏协助社区负责疫情信息比对,后住校坚守岗位至今;虞抒叶老师协助社区开展物资发放、核酸检测、信息统计、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高职学院工会何俊、陆振波老师变身“大白”上门服务社区困难群众。教工社团负责人骆佼、宋新萍、韩丽华老师志愿服务送菜上门、引导居民核酸检测。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栾左、黄右老师协助社区配合物资发放、运送物品;田瑾老师在怀孕无法做志愿者的情况下,数次向小区储备不足的居民伸出援手,并为志愿者捐赠防疫物资……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工会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防疫不停工 工作不断线

疫情管理期间,工会人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手机24小时在线,担任机关防疫“突击队”参与学校最前线的疫情防控工作,为防疫一线的教职工和志愿者提供“娘家人”的服务。同时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会将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防疫慰问、规划工作重点、研讨制度修订、谋划经费预算、做好咨询服务,努力做到温情不打烊,服务不打折。

丰富云端体验 提振战疫信心

针对封控管理容易造成心理焦虑、家庭关系紧张等情况,工会适时推出系列云间课程,教工文体活动线上开花,先后组织六场线上心理健康公益课堂,帮助教职工防疫心理不破防;开展尤克里里、钢琴等乐器课,刀笔画艺术课等一系列艺术课程,征集教工协会会长录制防疫相关的健身运动视频,如骑行肩颈热身、东方舞热身运动视频,丰富宅家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坚定战疫必胜信心;延伸育人工作触角,组织大学生云端参加“青春心灵之舞”课程,帮助学生在特别时期做更好的自己。

 

我校两名教授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4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 重磅发布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圣小珍教授、管理学院沈勤教授同时入选,表明两位教授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为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701, 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2015年,爱思唯尔与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至2022年已是第8次发布,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圣小珍教授为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2019-2021年连续3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其研究领域为振动与声学,主要聚焦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理论和应用。先后主持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标准动车组车内噪声源发声机理、途径及关键影响参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高速铁路噪声产生机理、传播规律及控制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他将作为大会主席主持20221010-14日在上海松江召开的第14届国际铁路噪声大会(http://www.iwrn14.org/)

沈勤教授为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首次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等,在《人口与经济》《价格理论与实践》《卫生经济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计量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精算”“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等课程。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本次我校两名教授同时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既是对其个人学术水平的肯定,也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将助力我校优势学科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学科,扩大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同时将进一步推动我校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邢晨晨)

 

第二版

【防疫进行时】同心抗疫,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在线”

面对当前极其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生处坚决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与全校各部门同频共振,积极引导各学院开展工作,确保招生复试、在线教学、线上答辩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疫情期间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在线”!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平稳开展

317日,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专题讨论通过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2研究生招生复试与防疫工作方案》,并上报上海市教委和教育考试院。同时,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招生复试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处置。319,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正式启动。校领导高度重视研招工作,俞涛校长、王岩松副校长多次参加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召开的研招工作视频会议,对我校研招工作给出指导意见,要求复试和防疫工作两手抓,确保研招工作安全、公平、科学。

研究生处积极组织开展研招复试与防疫工作线上布置和培训会,对线上笔试和面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操作流程,招生学院的院长、分管副院长、研究生秘书、面试小组组长、面试小组秘书、笔试监考人员等三百余人参加了培训。针对全程线上复试的特点,学校专门成立复试督查巡视组,对网络笔试和面试开展巡视督查工作,巡视督查实现场次全覆盖。

各招生学院充分做好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主动关心考生,确保每一位考生具备远程复试条件。研究生处和各二级学院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主动、准确发布复试相关信息,畅通考生咨询通道,解答回应考生咨询关切,做到疫情情况下“应考尽考”。

327日,我校完成一志愿考生的全部复试工作,调剂复试工作随后有序开展。414日,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圆满完成,共拟录取1450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11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35人。

同心同德抗击疫情 “云端课堂”有序推进

研究生处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工作方案,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全力保障了研究生线上教学工作及时、有序地开展。

迅速启动,精心部署。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研究生处快速响应,在前期工作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了研究生教学专班线上教学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了校院线上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落实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确立了“一院一策、一课一策”要求,印发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研究生线上教学工作安排》,对在线教学工作中教学组织、教学平台、教学压力测试等教育教学活动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提前开展在线教学压力测试,为研究生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春季学期研究生线上开课共计238门次,任课教师186人,学生选课8409人次。其中,61.3%的课程采用腾讯会议与钉钉作为线上授课平台,38.7%的课程采用腾讯课堂、微信、QQ、超星等平台进行授课,每门课程至少安排一种备用教学平台作为应急使用,快速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即时切换、无缝衔接。

同步督导,确保质量。为有序推进 “云端课堂”,研究生处充分发挥校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本学期所有开启线上教学的课程进行抽查,监督和确保线上教学质量。期间,校督导组专家对教师线上授课、学生在线学习、线上教学网络运行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督导专家总体评价:线上教学中,教师备课充分,对课程教学内容熟悉,讲课语言表达流畅,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课堂内容注重价值引领,传递立德树人正能量;学生出勤率高,听课认真,师生积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今年首批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圆满完成

截至412日,今年学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全部圆满完成。受疫情影响,答辩工作均在云端举行,全校9个研究生培养学院,成立了95个研究生在线视频答辩专家组,共815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答辩。

为了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线答辩质量,研究生处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硕士学位论文实行远程视频答辩的相关要求》,对疫情期间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线上答辩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同时安排校督导随机进行在线督导。截止412日,答辩督导组线上督导答辩64场次,督导了81位研究生的全程答辩。从督导反馈情况看,各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能认真组织答辩;答辩程序合理,答辩委员会委员的提问均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广度。对于答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及时反馈给了学院进行整改,确保了答辩工作质量。

今年学校预计共有1400名研究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拟分成3批由各个学位点组织开展,并于469月下旬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申请。学校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学位工作管理流程,继续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硕士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工作。

 

第三版

喜讯!我校获批2个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日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2021年度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拟立项项目公示的通知”,共有23个平台获得资助。我校是唯一一家同时获批2个平台的承担单位,2个平台分别是: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方志军教授负责的“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计与验证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材料工程学院杨尚磊教授负责的“上海市激光智能制造及质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计与验证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工业数据获取难、工业机理与知识构建难、数据价值挖掘难、及数据资产管理难的四大技术瓶颈问题,构建工业数字化转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研发制造业大数据采集与治理、工业机理建模与知识构建、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推理决策、制造业数字孪生工厂建设四大核心技术;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技术优势,联合中国商飞、上汽通用等大型制造企业以及腾讯云、雪浪云、达观数据等行业领军数字化转型企业,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学研用共享生态系统;重点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研发设计、联合攻关、测试验证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技术服务,降低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设计与验证成本,提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服务及联合攻关服务,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建设及提质增效。

上海市激光智能制造及质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聚焦《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围绕《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效服务于上海市高端装备重点产业集群、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秉承“汇聚资源、组建团队、研发技术、成果转让、公共服务”的发展理念,利用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激光智能制造及检测相关资源,高效发挥激光中心优秀人才和关键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学校激光智能制造及质量检测服务社会水平,支撑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点培育、相关学科硕士点建设和本科生培养。通过激光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促使传统制造向“光制造”转化,对接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核电等重点领域核心产品的重大技术需求,构建上海市激光智能制造及质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激光焊接、激光熔覆与强化、激光增材制造、激光清洗与切割、激光加工过程感知及控制、产品质量检测及可靠性评价等方面的关键共性应用技术开发,进行服务团队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专业资质认证、专业技能培训等,推进激光智能制造人才、技术和装备共享服务系统建设,为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创新和创业孵化等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不断创新科研平台申报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分层次、分梯队长效科研平台培育机制,近三年(2019年至今)先后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已达21个。(吴佩成)

 

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集中申报工作顺利完成

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集中申报工作已于近日顺利完成。在今年的集中受理期,科研处共受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专项14项、教育学专项5项。

学校高度重视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科研处始终坚持“学校+学院”双支撑模式,与各二级部门、全校教师共同推动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在2022年度申报公告发布后,科研处迅速制定申报、评审、辅导、形式审查等工作方案,分阶段合理统筹安排时间节点;重点邀请各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对基金申报文本进行一对一线下及线上辅导,取得了良好辅导效果,提高了基金申报质量;加强形式审查工作,根据项目指南制作形式审查明细表,便于申报人及学院审查,采用“申报人+二级部门+科研处”三级审查模式,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申报人修改,提高审查效率;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强意识形态审核,采用“申报人+二级部门+科研处+宣传部”四级审查机制,逐级落实审核工作。

在申报过程中,各二级部门在学校统一部署和支持下,同步推进内部申报评审与辅导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辅导,向申报教师解读最新文件要求、传授申报经验,解决了教师们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同时严格把关项目内容,提升申报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申报的最后阶段,上海突发疫情对项目申报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保证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完成,科研处统筹协调、靠前服务,及时传达上级最新的申报要求,做好我校国家级项目的审查与提交工作。最终,经广大申报教师的辛勤努力,在各二级部门精心组织与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集中申报工作顺利完成。(吴佩成)

 

化学化工学院刘凤娇课题组在氢转移反应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期,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刘凤娇博士课题组在氢转移反应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工作以“Hydrogen Abstraction by Alkoxyl Radicals: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Thermodynamic and Polarity Effects on Reactivities and Selectivities”为题,在化学界公认的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JACS)上发表(DOI: doi.org/10.1021/jacs.2c00389),被评选为“JACS Spotlights”亮点文章,且给予重点点评(DOI: 10.1021/jacs.2c03826)

氢原子转移(HAT)反应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反应机制之一,该反应中催化剂从底物中提取一个H以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在此基础上,新产生的自由基可进一步产生各种重要的反应。因此,HAT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工业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药物设计)等领域。对HAT反应过程机理的理解,实现对其反应性与选择性的预测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刘凤娇博士与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Massimo Bietti教授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N. Houk教授展开合作,研究团队借助量子化学理论实现烷氧自由基抽氢反应中的反应性解释和预测。此项工作对于绿色高效地设计基于HAT的反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项工作中,我校刘凤娇博士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Massimo Bietti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N. Houk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20YF1416000刘凤娇)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HE-1764328 K.N.Houk)的支持。

刘凤娇博士自20187月入职以来,除专注于理论计算化学的研究方向,还积极参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将理论计算与实验学科相结合,多方合作,在有机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以及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方面也取得一些列重要成果。目前已在SCI发表论文共20余篇,包括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J. Am. Chem. Soc.》(一区,IF=14.6952篇,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一区,IF=9.229)1篇,《Sens. Actuators B Chem.》(一区,IF=7.4601篇,《J. Org. Chem. (二区,IF= 4.354,封面文章)1篇等。(刘凤娇)

 

第四版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 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

学校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编者按 4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校围绕主题“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启动了系列线上活动,旨在提升工程大学子的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4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日,根据教育部党组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工作部署,为切实增强全校师生国家安全意识,有力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党委: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推动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次宣传教育活动,党委书记李江表示要始终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着力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国家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二要狠抓关键环节,切实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要强化责任落实,维护特殊时期校园安全稳定。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组织召开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例会专题部署工作,提出“四个加强”和“两个结合”:一是加强日常的教育管理;二是加强宣传阵地管理,明确阵地责任制;三是加强人文哲社和艺术管理;四是加强对重点人员、事件的管控。同时提出要将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有形的国家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将日常工作和国家安全教育有机结合。

其他学校领导指导分管部门、条线和联系学院,紧紧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利用多种方式手段,面向全校师生讲好国家安全故事,以大型活动为引领,灵活运用专家报告、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各部门:形式多样,诠释国家安全的时代新内涵

党委办公室组织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员观看国家安全教育宣传片;保卫处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小讲堂,推送与国家安全教育有关的微课视频;信息化办公室举行在线网络安全培训,邀请校外专家作网络安全主题报告并通报学校网络安全事件;保密办公室联合人事处制作《提高保密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专题报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普法宣传;教务处通过腾讯会议与全校师生共享中国慕课优秀课程资源“西安交通大学刘玉清副教授主讲的《国家安全概论》”;研究生处在前期加强研究生复试和稳定工作,对参加复试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稳定宣传教育。

学工部、保卫处指导各学院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为主题的公开课,41413个学院共计19143人共上国家安全教育课。

学工部指导各学院组织辅导员围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开展主题班会,围绕“疫情防控安全”“网络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开展学习教育,为同学们讲解国家安全的时代新内涵。

团委指导校学生会联合各学院开展“一站到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竞赛活动,指导校研究生会制作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宣传视频,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滚动播放,收看人数达5000余人次。

    各学院:主题活动,展现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

各学院依托“志宏”大学生思政宣讲团成员、退伍大学生士兵代表与学生们宣讲国家安全,探讨如何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其中管理学院退伍大学生马铭孜为同学们宣讲,并受邀上海教育电视台分享自己曾作为一名边防战士的故事;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退伍士兵张海东讲述训练中的艰苦,表达身为飞行学员将更加坚定爱国主义精神;艺术设计学院退伍大学生士兵代表刘俊杰、张森从自身的入伍经历和上海的疫情现状出发阐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各学院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以海报设计大赛、书画作品展、影视交流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了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潮。其中化学化工学院张书鑫作为升旗手通过记录升旗日常创作了视频《守护一抹红下的长治久安》;艺术设计学院开展“我与国家安全”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创作公益广告、微视频等活动,展现国家安全观丰富内涵,实现安全教育与学习生活相融合。

本次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创新内容载体,激发媒体融合活力,拓宽活动渠道,加大对师生的覆盖力度,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实现疫情防控和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两手抓、双促进,让广大师生共同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金鑫)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