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总第959期

时间:2022-04-30浏览:10设置

4月30日.pdf

第一版

万众一心抗疫情 越是艰难越向前

“五一”国际劳动节致程园全体劳动者的一封信

“疫”样的四月让人始料未及,承载着美好与希冀的五月已接踵而至。在这个不平凡的五月,我们迎来了第132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衷心感谢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事业各条战线的全体劳动者,感谢为学校改革发展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向你们及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在齐心抗疫的非常时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拼搏奉献,坚守在教育教学、校园防疫、后勤保障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们辛苦了!每一位工程大人都是好样的!

弘扬劳动精神 共度疫情难关

榜样蕴藏无穷力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一位工程大人义无反顾坚守工作岗位,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开展,切实保障了校园防疫不停课、不停工,用实际行动践初心、担使命,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劳动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每一位工程大人都要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干劲、攻坚克难。纵使战胜疫情充满艰难险阻,亦不退缩、坚定勇敢向前,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践行劳动精神 彰显硬核力量

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当前疫情形势下,践行劳动精神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到校园和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用勇敢和担当诠释着劳动精神,展现出工人阶级主力军的担当与作为。每一个主动请缨与志愿服务的剪影都让人深受感动,更让我们充满力量和勇气。在抗疫的关键阶段,每一位工程大人都要努力争做疫情防控的“急先锋”“领头雁”“主心骨”,让劳动精神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绽放别样光彩。

传承劳动精神 沉潜蓄势待发

疫情终将散去,繁花必将如常。让我们扛起责任、承受考验,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谋、教书育人之智、云端教学之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有方。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防控的要求和举措,以乐观的态度将居家抗疫的灵活时间转化为科学研究、业务钻研、深化教学、提升自我的宝贵时机,以勤于劳动、善于学习的精神努力在别样时期成就更好的自己。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有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疫情。让我们心连心、肩并肩,让劳动精神闪耀“疫”线;让我们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让劳动精神成为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让我们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用劳动精神汇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能量,以累累劳动硕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历史伟绩。

校工会

 

【防疫进行时】校领导带队常态化巡检督查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424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姚秀平在松江校区深入校园一线巡检督查疫情防控工作,慰问在岗工作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志愿者。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保卫部(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陪同巡检督查。

在学校东门岗亭,李江书记一行亲切慰问了在岗的安保人员,查看了门岗进出校人员情况及进校物资的消杀情况。强调一定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相关工作要求,守好、管牢、把严校门这个第一道“关口”,继续压实责任,严格规范准封闭期间进出人员、进校物资的管控、消杀。依托精确的信息数据、精准的研判分析、精密的消杀仪器,构筑起“物防、人防、技防”的“铜墙铁壁”,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安全和校园的安定有序。

在第二食堂,校领导一行查看了食堂供应窗口、配菜通道以及储藏冷库,对后勤部门和员工在校园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肯定。要求在食堂物资严格消杀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严格规范餐饮的烹饪、分装、运送等各环节,务必保障好校内餐饮的安全、供应量和标准,不断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校区教育超市和宿舍区“大学食代”,校领导一行查看了相关场所的消杀设备、物资供应、安全通道等,了解关心超市及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大家表示亲切慰问。希望大家克服困难,继续遵照执行各项防疫规定,积极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协助做好物资保障。

在学生宿舍区,校领导看望了正在开展校园巡逻的学生志愿者,详细询问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大家投身学校疫情防控、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表示赞赏。鼓励同学们在特殊时期,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与学校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李江书记强调,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要始终把师生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切实从思想、生活和教学等各方面关心好广大师生,全力保障师生平安、守护校园安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当选文)

 

第二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召开

427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在线召开,全体委员出席会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俞涛教授主持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审议69位全日制本科生的学士学位授予和794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授予。

会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俞涛教授要求,各二级学院一定要把住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关,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老师要从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指导,努力提升学生的按时毕业率和学位获取率。目前上海仍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各学院要确保防疫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两不误。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王岩松教授和夏春明教授分别就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王岩松副主席指出,目前我校研究生按时毕业率有待提高,各学院要整体部署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推进,提早关注并防范风险点,降低论文盲审异议率。夏春明副主席表示,本科生毕业率对学校生师比影响较大,6月份将迎来大批量本科生毕业和学士学位授予高峰,各学院应及早排摸情况,特别关注延毕学生情况,让符合要求的学生能够在今年6月份顺利毕业。

会议听取了研究生处处长张华教授、教务处处长陈浩教授及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申请情况的汇报。委员们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审阅,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了794位研究生硕士学位和69位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申请。(吴剑飞)

 

学校召开2022年“一流课程”建设系列培训启动会

为全面打造“金课”,贯彻落实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深化教师对于一流课程建设内涵的理解,做好校级、市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建设申报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421日下午,学校通过腾讯会议召开2022年“一流课程”建设系列培训启动会,邀请了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叶志明教授作题为《关于一流课程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专题报告。夏春明副校长出席并主持会议。我校市一流、市重点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2020-2022年各类校级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280人,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会。

夏春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叶志明教授莅临我校作线上专题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夏副校长强调,广大老师要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系列培训,通过系列培训更好地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标准上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以课堂革命推动质量革命,进一步助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叶志明教授从自己44年教师生涯的实践体会出发,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诠释了自己的课程建设理念:“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教授以自己负责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了1996年上海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如何在条件差、没有结构实验室的情况下化危为机,如何研发虚拟仿真实验与创设土木工程新课,并建成一流课程的历程;如何开展中西部11所高校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与“互联网+师资培养”新路径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叶教授强调,一流课程建设是全方位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流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与本质,符合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一流课程建设关键在教师,核心在教师的真心投入。

我校2022年“一流课程”建设系列培训,除了包含一流课程建设专题培训、教学技术培训、交流分享、教学评价解读等不同模块,还在往年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虚拟教研室建设和课程思政指南编制等相关内容。学校将通过系列培训,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助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白鹏玲)

 

我校获批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近日,我校与韩国国立公州大学、韩国东西大学联合成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教育部批准。该机构是我校获批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国内首个设计类中韩合作办学机构。机构名称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韩文译文:상해공정기술대학교국제창의디자인학원;英文译文: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reative Desig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我校与韩国国立公州大学、韩国东西大学拥有20余年的校际合作及合作办学历史,是国内最早与韩国开展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三校于2019年启动机构申报工作,202010月正式提交申报材料。经过上海市教委专家评审、教育部专家评议、反馈意见整改等多轮修改完善,于近日正式获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将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3个本科专业和艺术设计1个硕士专业,采用本科“4+0”和硕士“3+0”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期间可选择赴韩国两校交流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可获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韩国国立公州大学或韩国东西大学的学位证书。机构计划办学总规模为620人,其中本科生每年招收110人,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60人。

韩国国立公州大学是韩国排名前十的国立大学,韩国国家重点大学,韩国最早建立动漫系、游戏设计系的韩国国立高校。韩国东西大学是韩国优秀教育改革大学,国际化、综合型私立大学,在艺术设计、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等领域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将积极整合中韩三校最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让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同时,积极探索具有中韩两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设计学院,主动服务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地区教育对外开放建设,为我国特别是上海建设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提供创意及设计智力和人才支撑,成为高水平中韩合作办学的示范平台。(李丛)

 

第三版

我校召开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开题论证会暨“5G+马院”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

422日下午,我校在线召开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暨我校“5G+马院”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议。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副校长夏春明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特邀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张濠,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忻平教授,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长江青年学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委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教授,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路与系统协会教育与发展技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求是特聘教授虞露教授,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站查建国站长等多位来自思政教育研究领域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教务处、马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夏春明教授主持。

李江教授着重强调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地位,指出思政培养目标要承担好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以及学生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以上三个目标的协调统一。要及时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教师与学生整体情况作出分析,同时通过ICLASS平台精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要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此外,李江书记还强调要统筹全校整体力量来推进新文科建设,不仅仅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还要调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汇集为一股合力,定期听取相关各部门的意见和反馈,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共同总结出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经验与做法。

夏春明教授介绍了我校基本情况以及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我校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不断探索研究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的提升。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科技,抓住机遇并顺势而上,全力打造工程大新文科的建设方案。

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张濠认为,新技术的创新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疫情当下,新技术对解决线上教学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濠副处长充分肯定了我校马院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期待我校在新文科建设领域,在新时代的5G+马院建设领域,在思政课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在上海新文科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形成先声,形成可以为上海高校借鉴的示范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欣教授就“5G+马院”的建设情况和新文科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做了汇报,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授具体介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助力5G马院的建设,就我校开发的“爱课堂”平台2.0版的运行情况做了经验分享。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和“5G+马院”建设情况的汇报,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新文科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创新性予以了高度评价,对我校5G+马院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该项目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从多角度提出了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2021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新文科建设立项名单。我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领衔申报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成功入选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要求、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的获批,实现了我校“十四五”期间新文科建设的良好开局,为推进新文科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新时代新文科提供了新动力。(姜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强化管理 提升服务 践行学术传播使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作为公开发表的学术刊物,在服务学校学术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出版周期长、对优质稿源吸引力不足、对外宣传意识不强和新媒体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学报的高质量发展。近两年,学报编辑部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集中梳理,对各种途径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21年,学报修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委会章程(试行)》,为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完成第五届学报编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首次吸收校外编委为学报建言献策,推动学报上质量、上水平。

结合学报定位和学校学科特色,学报由内到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突出封面设计:重新设计了学报封面,增添了学校特色元素,新封面更显活力,也更有辨识性;在每期刊文中选择一篇文章作为封面推荐,并配合设计封面图片,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同时,在原先黑白版印刷基础上,学报对部分论文图片改用彩色印刷,提高了图片精度,能更好地展示论文研究成果。

优化栏目设置: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和稿件来源,学报逐渐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纺织化工与环境、现代交通工程、数理科学与应用等固定栏目版块,稿源集中度增加,更能体现学报特色和我校的学科优势。同时,充分利用版面空余设置科研快讯版块,及时报道我校科研团队成果及学术动态。

升级采编系统:为提高学报的出版周期及出版质量,学报全面启用线上投稿系统及XML排版服务平台,实现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作者在线查询稿件功能,使稿件处理实时、迅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XML数据结构,学报网站和微信端实现论文全文检索和数据多平台共享。

严控稿件质量:一方面,学报邀请编委参与稿件初筛送审流程,选取专业匹配度较高的专家进行送审,并在初审和复审阶段给予作者专业性的修改意见,很大程度提升了稿件质量和稿件审理效率;另一方面,学报通过健全内控制度来优化流程,完善审稿流程,强调时间节点,在编校排版过程中加强与作者沟通,提升了学报的服务质量。

提高投稿体验:学报投稿、评议全程在线操作,保证了稿件处理的公正性;审稿及退修时给出详实意见,充分体现了对稿件的尊重和负责;增强服务意识,耐心回复及解答作者疑问,及时与作者沟通交流;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缩短投稿周期,提高论文实效性,使作者获得更好的投稿体验。

学报编辑部将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及时弥补不足,并进一步明确学报定位、凝练学报特色,促进学报上水平、上台阶,践行学报在科研交流和学术传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韩琳)

 

第四版

【防疫进行时】

中韩学院党员教师咸妍:为平安而努力

2022年初春,乍暖还寒。一场疫情以迅猛之势席卷申江。在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居民们的一致努力下,最近我所在的小区转为了“防范区”,终于作为志愿者的我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了。此刻,提笔忆事、及字自勉。

似是无心之感,早在3月中旬,我便陆续将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从学校转移到家中,以备不时之需。3月中下旬,疫情严峻,上海全市6万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市委组织部号召、支部落实,我和我的先生(胡继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员教师)在第一时间完成街道报到,提前进行志愿者核酸检测,为之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基于就近分配的原则,我们被安排在徐汇区天平街道下属的居委会,支援社区干部开展抗疫的工作。

(一)“阿婆侬真漂亮”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疫情,我们和楼上下邻居十多年来毫无交集。要说为什么报名去做一线最危险的大白,是党的号召、从小到大家庭教诲、更多是我们在2020年封控期间受到了别的志愿者帮助的感恩克己之心。此刻,在我们永嘉新村老人多,我们自认为有义务冲在一线,尽可能让8090岁的爷爷奶奶能够安全、让满弄堂骑自行车、打排球的娃娃们能够健康成长。

我所在的社区有500多位常住居民,其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很大比例。更有90岁以上的老爷爷老奶奶独自居住。除去在线课程的教学时间,我多次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的志愿服务,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年居民登录核酸检测二维码的信息和维持排队的秩序。最会夸人的大白是不是我?“阿婆侬真漂亮”“宝宝你真棒”每当“大白”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夸赞,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情从排队时的紧张苦闷变成诧异,再转换为小喜悦的羞涩。心安处是吾乡,我希望大家心安、友善、团结,共同熬过这个特殊的困境。在此感谢戴医生和盛老师时刻关注和督促“大白”们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细心保护我们。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在我曾经的留学记忆中,每次宿舍楼里响起“AttentionAttention”的公共广播我都异常紧张。因为它通常在地震、台风、火灾等危急情况下响起。由于我不能高效识别广播中的信息内容,经常不知所措。那时楼道里的好邻居就会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帮助让我安心。封控期间,社区里的流动广播在传达信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广播让听不懂中文的外籍居民感到无比紧张,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干什么。于时,在居委老师的批准下,我组建了社区外国居民微信群,招募了外籍人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相互协助的平台,缓解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担忧。特别是一对外籍青年夫妇,他们的宝宝出生才1个月,我深知初为人母的艰辛,因此也格外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也坚强地克服困难。目前,外籍居民、港澳台同胞与小区居民亲如一家,他们经常分享食物给社区高龄老人、协助督促不戴口罩偷溜出来闲逛的“捣蛋鬼”,共同维护小区的平安和健康。

(三)“我不是团长”

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居民的基本餐食保障受到了威胁。居委范书记找到我,希望我成为街道居委派遣的政府集采集供的居民联系人。我不擅长经营、计算和日常采买,似乎很难担此重任。但最近看到好多是关于“老人难以抢购团购食物没饭吃”的求救新闻,而咱们小区爷爷奶奶多,居委根本忙不过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和几位邻居小伙伴共同承担了这项从未涉及过的工作,并树立了一个小目标:为了社区每一个老人和孩子能吃上基本的餐食。

我只是想,不要因为明明我们能做一点事由于没有去做,而导致悲剧发生。同样我90多岁的老外婆、我的父母也都在别的小区封着。我相信我们在这里努力帮助这里的老人家们,他们那里一定同样也有人在帮助他们。尽管保供工作的过程曲之又折,但是在最艰难的那一小段时间里,在居委的全力担当和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小区的居民都能够顺利买到政府保供餐食,令远在别处封控的老人家的子女们也能安心。此刻回想起来一切是值得的。

(四)“平凡如我”

我学院的领导同事们,大多奔走在抗疫第一线。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相互叮咛。我在整个志愿服务工作中,担任制作“创意爱心公告牌”缓解气氛、当“大白”配合核酸检测、穿“小蓝”收垃圾送快递、做“保供联系人”接拼单求送货等工作。我所在的社区冲在第一线的除了社区工作者,所有的志愿者都来自“隔壁邻居”“园艺花友”“爱宠家长”“神兽父母”,这些人中有退休长辈、医生、教师、博士、创业主、企业精英、职场萌新、大学生、普通务工者等等,所有人都在为小区的平安而努力。我的母亲70多岁了还悄悄去做他们小区配菜志愿者,就如同封控一开始我们夫妻两人都去做核酸检测“大白”一样,不敢告诉对方,怕对方担心有危险。在教学网课讨论“设计伦理”“善意的设计”过程中发现,我校大三学生张文琪、钟蕊等在他们所在的社区也正全力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其他学生坚守家中足不出户,大家岗位不同,都是抗疫的英雄。这是我看到的普通上海市民团结抗疫的真实写照,我只是其中之一,和大家奋斗在一起的一名普通、平凡市民。

(五)“读书为啥?”

“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小舅舅从小对我的教诲。读书不是只为了自己能过好日子,而是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此受困之际,我有幸结识了一群有能力、有担当、有力气(没力气也必须有力气)、才学渊博、温文尔雅的英雄们,如戴磊、龙慧、黄佳犀、朱俊青、李东玫老师等等。作为平凡的市民,我们紧跟居委,团结奋斗在一起。以此自勉、与您共勉。

最后,《上海滩》是怎么唱的?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飞扬的浪花。

待风雨褪去,申江花草叶舒绿,您会发现上海的蓝天和白云从未曾离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