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海市教委来我校调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高教处处长、学位办主任束金龙,高教处副处长杨雪一行来我校调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史健勇,副校长王岩松出席会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博士点申报工作各学位点负责人参加会议。
毛丽娟副主任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点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鼓励学校继续狠抓内涵建设,拉长板、补短板,全力推进申博工作。她指出,要充分认识博士授权单位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紧贴上海经济发展的产业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李江书记在会上强调,博士点申报工作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是学校内涵建设、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的重要标志,要举全校之力,大力提升学科建设内涵,同时恳请市教委给予更多指导,助推学校攻坚克难,完成申博任务。
俞涛校长指出,学校制定了“2+1”申博方案,经过全校共同努力,在单位水平、学科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学科布局来看,工程大的优势学科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新增博士单位及博士点对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国家、上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我校被列入上海市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高校,2021年又被列入上海市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重点培育高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激活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学科成果,申博工作成效显著。(吴剑飞)
智融产业汇聚资源
我校MBA与MPA项目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8月26日,我校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及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宣告启动。
据了解,我校的MBA项目围绕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城市交通与智慧运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构筑商学与工学交叉融合的特色教育平台;MPA项目围绕社会保障与健康管理、基层政府管理与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打造政府管理创新和城乡基层治理融合互动的特色教育平台。
校党委书记李江希望学校努力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MBA与MPA,不辜负新时代使命,不辜负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厚爱。校长俞涛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提出MBA与MPA项目是工程大响应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遵循学校特色发展路线,定位清晰,未来可期。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教指委副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向我校MBA与MPA项目启动表示祝贺,她希望工程大能为上海强化科创策源力,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做出应有贡献。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学位办主任束金龙通过视频向工程大MBA与MPA项目提出殷切希望,愿工程大抓住机遇与挑战,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力量,为人才培养作出应有贡献。上海MBA教指委主任邵志清、全国MPA教指委委员朱春奎分别致辞,希望工程大MBA与MPA项目能立足学校特色化发展优势,打造商学与工学交叉融合的特色教育平台。
听专家之声,保证质量;闻行业之音,服务需求。我校MBA与MPA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成立仪式及特别导师聘任仪式是启动会的一大亮点。专家委员会委员、特聘导师主要由MBA与MPA教育领域内教授、学者、产学研合作单位专家及杰出校友担任,将为项目持续提升办学能力进行指导。
谋发展之路,悟育人之道。MBA 项目建设研讨会在启动会的下半场进行,与会人员围绕“新时代MBA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MBA培养模式与特色发展”“MBA品牌塑造”等议题分享经验,为工程大MBA打开办学思路、落实培养理念提供了专业建议。(叶文)
工程大携手新疆高校共建“一带一路”枢纽地
线上线下实现课程共享,多元交流促进技术共享,对口援疆推动人才共享……暑假期间,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夏春明带队,我校一行12人赴新疆学习考察,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与多所新疆高校共享。
在喀什大学,双方签署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新学期,喀什大学的学子们可以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同学们共同学习《广告学》《产品包装设计》等精品课程。借助低延迟超高清传输系统以及工程大自主开发的“iclass”智慧教学平台,根据喀什大学需要,在开设精品课程的同时,还开设紧缺的本、专科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的网络课程,共享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
除了喀什大学的线上课程,塔里木大学的同学们还能亲耳聆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援疆教师的授课。2018年迄今,工程大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系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塔大支教,他们在塔里木大学完成了《纺纱学》《织造学》《非织造学》《纺织工艺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得到塔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化学化工、艺术设计、纺织工程等学科,是新疆高校重点发展的目标,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这些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携手共同发展,考察期间,工程大与新疆工程学院、喀什大学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制定学科规划,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挂职锻炼、云上联合实验室等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推动知识创新、学科建设,双方互聘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在双方兼职工作,在5G智慧校园建设、5G智慧交通等方面形成交流合作品牌。(孟歆迪)
第二版
我校新增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2〕11号),我校获批光学工程、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医学门类的突破。
根据《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1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沪学位【2021】8号)文件精神,研究生处加强统筹,指导推进数理、化工等学院积极申请统筹增列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并邀请学科评议组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光学工程一级学科面向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聚焦光学成像与信息处理、激光加工与精密制造、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等三个学科方向与特色,服务光电、通信和材料等领域,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药学一级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药物智能制剂和智能制造等关键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口,服务上海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培养交叉复合的医药制造人才。经过反复论证和不断完善,以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两个学科于2021年11月下旬向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提交了申请材料。
经过本次增列,学校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拥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覆盖了工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法学、医学六大学科门类,在校研究生近4400人。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强化研究生培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依托上海高校学位点培优培育专项计划,做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体系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吴剑飞)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两专业通过国际航空专业认证
近日,我校收到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的确认函,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交通管理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正式通过国际航空专业认证,有效期为5年(2022年7月15日至2027年7月31日)。这标志着学校在航空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AABI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航空类专业认证机构,其对全球高校的航空相关专业进行认证,旨在推进航空类专业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交通管理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国际航空专业认证工作于2018年正式启动,前期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成为继中国民航大学之后,全国第2家具有AABI教育成员资格的高校。2020年4月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正式受理两个专业的国际航空专业认证申请,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行业企业的积极配合下,根据AABI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标准手册》,全院师生勠力同心、蓄力前行,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完善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航空安全文化管理体制,夯实了校企合作和可持续改进措施的实施,高标准的达到了专业认证的要求。
今年3月14日至18日,AABI认证专家组对交通管理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5天的线上考察。AABI专家组分别与校领导、职能部门、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代表进行了专题访谈,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质量保障、专业建设情况、学生工作、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安全文化教育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将以此次AABI国际专业认证为契机,本着“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原则,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将“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深入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民航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唐春峰)
我校化学工程学科上榜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近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校化学工程学科进入榜单。
作为与US News、QS齐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软科排名更受学术机构的青睐。据悉,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覆盖54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排名的对象为全球5000余所大学,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
“三五”以来,化学化工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着力加强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坚持差异化学科建设思路,实施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初步构建了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在“材料化工”“生物医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组建了12个学科团队,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三个硕士学位点,拥有上海药物制剂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效性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两个省部级平台,化学学科跻身全球排名ESI前1%学科。(李亚)
学校获批两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近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关于批准第九批机械工业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通知》(机械科〔2022〕163号),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牵头申报的“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工业航空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平台正式获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校科研创新平台申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由严祯荣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李光辉教授和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有限公司周杨高级工程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该重点实验室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锅炉能源利用中“碳基能源高效高值转化及利用、耦合燃烧低碳技术与新型锅炉开发、CO2资源化新能源材料制备和设备开发”三个研究方向,瞄准“碳基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机理、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机理、复杂烟气CO2吸附和转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从锅炉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的全过程中研究低碳化利用技术,将有效提升我国机械工业锅炉低碳化制造、资源绿色低碳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机械工业航空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由刘钢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该重点实验室面向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聚焦超大曲面薄壁结构件精密加工、复杂结构件高强激光连接与增材制造、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与装备、大数据驱动的薄壁构件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将努力建设成为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领先、特色鲜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科研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引领并支撑行业高端产品研发和原始创新。
据悉,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机械工业创新体系的三大载体之一,机械工业创新体系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两个重点实验获批建设,标志着学校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学科在机械工业领域已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叶寅)
第三版
工程大师生收获盛夏的果实
全国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赵琳静副教授获一等奖
近日,第二届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公布结果,化学化工学院赵琳静副教授凭借主讲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荣获一等奖。此次竞赛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北京化工大学承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推进我国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此次竞赛共有42所本科院校的77名教师参赛,经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审核、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远程线上答辩),15名教师获一等奖。
赵老师参赛的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为上海市重点课程,2017年入选我校首批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本次获奖体现了我校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是学校、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果。(陈嘉灏)
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我校学子获一等奖
8月22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南京落下帷幕,本届竞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赵春锋、胡陟老师指导的曙光一队获得平衡信标组全国一等奖,工程训练中心史晓帆、赵春锋老师指导的啊对对队获得智能视觉组全国二等奖,工程训练中心赵春锋老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马西沛老师指导的夏至赫曦队获得无线充电组全国二等奖,工程训练中心汪敬华、张志雄老师指导的大锡洋队获得完全模型组全国二等奖。此外,我校学子还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本届竞赛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比赛模式分区赛、省赛,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组织难度大,要求更高。华东赛区与全国总决赛竞赛时间只隔3天,要求学生车模调试程序,既要适应华东赛区赛题规则又要适应全国总决赛赛题规则。根据实际情况,我校申请成为线上赛点,上海电力大学为增进与我校之间智能汽车竞赛及其他学科竞赛的交流、资源共享以及促进竞赛成绩进步,申请到我校线上赛点共同参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以制作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为竞赛平台,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竞赛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创办至今,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千余所高校普及,成为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大型赛事。(杨光)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再获佳绩
“唯实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于8月22日-24日在深圳技术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23所高校的师生,200项作品入围全国决赛,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4支队伍经过层层选拔,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本次大赛主题为“自然•和谐”,围绕“仿生机械”和“生态修复机械”开展设计与制作工作。大赛分为学校选拔赛、各分赛区预赛和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704所高校参赛,参赛作品近6000项,为历届最多。
在教务处、后勤部门的大力协调、帮助下,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科创中心机械创新基地的组织培训下,参赛同学克服疫情影响,不畏酷暑,顶着烈日在体育场沙地反复演练,在荣获4个国赛名额的基础上,夏娃、张宏博、殷海明、孙晨阳怡和廖静五位同学设计制作的全地形高效智能仿犁喷注固沙车,在张春燕、张美华老师的指导下,凭借精益求精的布展、推陈出新的设计,终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功举办十届。大赛旨在促进高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拓展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唐佳)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高职学子获一等奖
近日,第十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高职学院学子经过激烈比拼,最终荣获机械类Inspire优化创新一等奖1项,机械类个人全能三等奖2项。
第十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江苏大学成功举办。全国1040支代表队、10344 名选手参赛。本届大赛由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组委会、江苏大学共同主办。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图学的发展方向,创新成图载体的方法与手段为宗旨,引导教师深入探索高等院校工程师基础课程改革新路,使学生充分掌握先进成图技术与手段。
今年我校的参赛队伍由高职学院基础教学部陈燕、朱英翔、余启志三位老师进行线上指导,不仅获奖的数量有所增加,获奖的涉猎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巩固了图学知识,学习了先进成图技术,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展示出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朱英翔)
第四版
“沪”程启航筑梦“疆”来
我校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新疆开展“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护航民族团结”活动
2022年暑期,我校“‘沪’程启航,筑梦‘疆’来”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科普研学、党史宣讲、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实现沪疆学子携手联动开展“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护航民族团结”乡村教育公益项目。
知识点亮童心,青春筑梦未来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与新疆昌吉学院航空学院联动,暑假期间,携手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恰勒镇团结村,通过线下指导+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航空科普云课堂”。团队成员与当地小朋友积极开展互动,以沉浸式情景演绎的方式,揭秘飞行员、空乘、机务维修人员等为保障飞行安全所开展的工作。同学们还依托昌吉学院的客舱实验室、模拟训练室,让从未乘坐过飞机的孩子们体验飞行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对飞行员、空乘、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科普讲解过程中,大学生们通过互动问答、连线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小朋友们讲解了航空小知识,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民航相关知识。团队成员沈欣仪表示:“看到小朋友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求知的眼神,互动时争先恐后抢答的样子,我们也很开心。”
在“小小工程师,大大蓝天梦”航模制作课堂上,线上、线下大学生一同带领小朋友进行航模组装,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理解飞机升空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小朋友们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探索科学的热情。
学习党史团史,赓续红色血脉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依托共青团中央“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艺术设计学院学子童梓峻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锦绣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带来一场特别的红色宣讲活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我们追求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团课开始前,童梓峻向大家展示了他胸前的团徽并向大家介绍了团徽的组成和它蕴含的意义。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抗疫经历、入党动机、志愿服务等,为少先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入团启蒙课。
童梓峻表示:“我想通过此次宣讲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用我的经历感召小朋友们,通过平实的语言和他们产生共情。”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沪’程启航,筑梦‘疆’来”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已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锦绣小学、尼勒克县团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助力乡村科教振兴,激发新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积极践行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的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翼然)
以青春之名行实践之路
编者按锐意创新,奋楫笃行,理想为鹄,实践为先,不负青春。暑假期间,程园学子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管理学院: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管理学院实践团队共计75人,其中上海市同学以线下调研为主,在居住地所在行政区,通过访谈和问卷形式开展线下调研,离沪同学则以线上调研为主,以“点对点”的形式对上海老人开展线上调研。累计完成调研问卷2000余份。
实践团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查询等方式,梳理全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购买内容、购买方式、承接主体等详细内容,奠定前期基础,并与指导老师通过线上会议形式,汇报项目进度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按计划推进实践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鼻舌——精准识别多种疾病蛋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队通过制备可编程金属纳米颗粒 (NP) 支持的纳米酶 (MNN) 作为人工受体,用于准确识别多种蛋白质。因为反应产物的浓度的变换会改变pH值,而很多蛋白质对pH变化敏感,因此需要使用各种缓冲液来避免pH值的变化。实践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解决了多项难题,包括:缓冲液的配置,模拟人体环境;蛋白和纳米酶的孵育时间;DNA和纳米酶相互作用。通过实践,各团队成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加强了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橙 PLUS
“红心橙”基于校馆直播间的红色文创产品——青年带货主播人才培育与实践项目,已于2022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期间开展并完成了一期探索与实践,今年暑假开展了第二期实践。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项目成员通过腾讯会议方式对该项目的二期启动进行了探讨与商定。
团队将项目的名称确定为“红心橙 PLUS”,在一期实践基础上,深入探寻项目目的、项目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红色场馆因疫情原因线下限流等情况,探索研究“高校——红色场馆”线上资源共享的新模式,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创与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结合当下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等现实问题,探索低年级、临毕业与待业青年学生对“直播带‘红’”、“直播带‘火’”红色文创产品的就业可行性。团队在实践进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构建以“校——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创业孵化器模式,进一步加深校馆双方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并尝试创新、改良或设计符合大众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新型红色文创产品。(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