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培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等级平台,扶持高级别项目,培育高水平成果,聚焦重大工程项目。十年来,学校科研工作以“四高一重”为目标,以党建引领推进科研体制管理的综合改革,提升资源积聚能力,促进科研创新发展,成为学校内涵式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开展有组织科研硕果累累
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学校高度重视每年国家级基金项目申报,以学科为引领,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申报组织模式。科研处协同各二级单位切实抓好项目申报动员、项目选育及申报过程服务管理,将有组织科研落到实处。
十年来,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项目体量及质量持续得到改善,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获批230余项,2020年度首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1年首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获批80余项,2021年首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年获批1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级项目数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为我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学术成果也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实现了省部级一等奖的突破,科学技术奖总数在市属高校中排名前列,获奖数、获奖类别及等级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_upload/article/images/d1/4f/b1d1cb104ed7b393734c73b465e1/2c1a572c-0299-4683-bc3a-952dfccc889e.jpg)
实行科研激励措施活力满满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是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有利创新环境的首要条件。为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对标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我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制度修订的步伐和力度逐年加强,相继出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
十年来,学校专利数量、质量取得双丰收,国际专利实现零的突破,已申请和授权国际专利十余项,知识产权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提速。合作模式多样,获批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
![](/_upload/article/images/d1/4f/b1d1cb104ed7b393734c73b465e1/7a5ab79a-f036-4baf-8922-482580742197.png)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生气勃勃
学校知识服务工作持续推进,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项目数量等显著增长,不断实现重大横向项目的新突破。为提升跨部门协调能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相关工作,2013年,学校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同年获批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2016年获批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2017年,技术转移中心首批列入上海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建设。近十年发展,中心在传承学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特色的基础上,开辟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征程,在促进资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学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数量和转化金额均保持上升态势。成果转化探索了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拍卖定价、专利作价投资等模式,职务成果转化近100项,合同金额累计近7000万元;拓展成果转化基地10余个;2020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理事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持续拓展。